龙里县农业农村局 贵州省 551200
摘要:本文阐述设计学、形式美等设计原则的涵义,从设计学角度分析2019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运用的设计原则,并得出结论:要根据实际的情况,结合传统文化、民族特色等,把设计理论合理运用到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中去,提高农民群众的的规划设计水平。
关键词:设计学 形式美 人居环境整治 规划设计
前言: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1号文件中提出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强调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只有大力进行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才能实现“让农村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家园”。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好坏,规划设计起着关键作用,本文从设计学角度,用设计学的理论分析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情况,对提高村干部、群众的规划设计的能力,及对下一步农村环境整治提质巩固起着重要作用。
1设计学及设计原则的定义。
1.1设计学是一门理、工、文相结合,融机电工程、艺术学、人机工效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于一体的科技与艺术相融合的新型交叉学科,设计中需要遵循一定设计方法,如美学设计原则,及设计手法等。
1.2对比与调和、统一与变化等形式美学原则的定义。
1.21统一与变化是形式美法则的高级形式。我们在设计时应注意处理好统一与变化的比重关系。统一是主导,变化是从属。统一强化了形体的整体感,多样变化突破了造型的单调、死板。
1.22对比与调。缺少对比效果,就缺少活力,就不能在视觉上抓住人。对比手法如:虚实、聚散、繁简、疏密、主次、轻重、大小、方圆、长短、粗细、曲直、强弱、黑白等,在彩色上还有色调冷暖对比、补色对比等。在运用对比手法方面,应以对比方的某一方面为主,形成对比的冲突点,形成画龙点睛之笔。
1.23对称与平衡
对称指以中轴线为中心分成相等两部分的对应关系,如自然界中人的双眼、双耳或鸟虫的双翼、双翅。在建筑造型中也经常运用对称的形式,它给人以稳定、沉静、端庄、大方的感觉,产生秩序、理性、高贵、静穆的美。
1.3设计风格。风格是由艺术品的独特内容与形式相统一,设计师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思想观念、艺术素养、情感倾向、个性特征、审美理想的不同,必然会在设计创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区别于其他设计师的各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显著特征的创作个性,形成自己的风格。
2龙里县2019年人居环境整治的设计理论运用及亮点。
2.1 龙里县2019年人居环境整治基本情况。2019年度该县实现30户以上自然村寨100%通硬化路、村庄绿化达40%、公共照明设施行政村全覆盖。383个自然村寨完成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覆盖农户18650户、76168人,共修建花池40204米、挡土墙(堡坎)21137.68立方米、硬化公共活动场所75106平方米、公共绿化28220平方米、步道5000米、寨门21座、寨名石(牌)62座、休闲亭(廊)50个、山体公园29个,清理庭院10余万平方米发展庭院经济。村容村貌大幅提升。
2.2群策群力,农民群众为设计师。2019年龙里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主要通过政府“以奖代补”原材料补助,群众自筹自建、挂帮单位捐赠的方式进行建设。规划设计上,县级领导主抓,县直业务部门指导,镇、村干部、土专家、泥瓦匠等能人为设计师,为每个村寨规划设计,充分调动了群众自我建设的积极性。
2.3风格上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从设计风格上看,龙里县人居环境整治主要以中式园林、亭台、步道等中式乡村风格为主,各个寨子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建筑材料、自然景观等形成了各个村的特色。主要为一是结合村寨山水和所产鹅卵石及自然景观的谷冰村、金溪村、毛栗寨等的中国山水园林景点风格、二是结合老房景观改造和道德文化和现代实用功能的洗马村后寨老旧寨子改造风格;三是以盆景、花草、风景石景观为主打的猫寨村、燕子岩村等盆景景观风格;四是以废旧轮胎利用,改造成花盆的循环利用绿色设计风格,如长沟村、大谷冰村等;五是结合村寨历史文化、名人景点等打造的走马村历史文化风格;六是以民族村寨绘画、民族舞台为特色的绘画民族风格,如平坡村农民画墙绘村寨、平西村、大新村村苗族、布依族移风易俗墙绘等。七是以本地红砖花砖墙、及少数民族绘画打造形成的云屯村、六广村红砖墙、花砖墙乡村田园风格。
.png)
.png)
湾滩河镇六广村“乡村园林风格”
2.4形式美的运用。
2.41统一与变化的运用。只有统一没有变化,显得死板、枯燥,只有变化,没有统一,显得凌乱,设计上讲究统一中追求变化,变化中追求统一。谷冰村利统一用鹅卵石材料打造的石干墙围栏、花池等非常质朴。花池的造型有圆、有方,花池方与圆的变化,鹅卵石步道屈直对比变化,石干墙围栏长短、高与矮的不断变化等等,给游人不一样的感觉,同时又具有鹅卵石材质的统一感,变化中有统一,风格一致显得和谐。
长沟村、大谷冰村、燕子岩村等都使用了废旧轮胎挂在墙上作为花盆,轮胎涂成红黄蓝三种颜色,造型上都是圆形比较统一,色彩上三种颜色为互补色的运用,有了颜色上的变化,看起来有种视觉冲击感,如果轮胎不进行色彩上的喷涂,则显得呆板老旧。
2.42 虚与实对比的运用。虚境是现实环境模拟和诱导观者自觉产生的一种么空间遐想,它一定是通过实景来体现的,如园林中的漏景、借景等造园手法。虚境和实景有时却是相辅相成、互相渲染的,使空间设计中的设计意图得以实现。观音村小高寨、哪嗙社区关口寨等的围墙采用了实体砖墙与花窗漏空的做法,虚实结合的手法,显得灵动,透过墙体花窗漏空,可以看到远处的景色,增添遐想和情趣。
2.43对称与平衡。人居环境整治中,农村大门两边围墙一般都是对称的才好看,给人平衡,安稳的感觉;内道路两边种植的树或花都是对称的才好看,一边有花草,一边没有,存在缺失感。
2.5借景设计手法的运用。
借景,借景是景观常用手法,通过建筑的空间组合,或建筑物本身的设计手法借用远处的景致。一般分为远景、近景、俯视、仰视借景。借景可以丰富空间的层次,给人极目远眺,身心放松的感觉。
洗马镇金溪村的议事亭,建设在半山路边,坐在亭子里可以看到山下一大片美丽的金丝黄菊、一条河清澈的河流,远处郁郁葱葱的青山,通过借景的手法,坐在亭子里又可以观远景,走出亭子看,亭子也是一座景点,又进一步显示村寨的风景如画、山清水秀。
2.6乡愁文化的运用。
《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所作的一首现代诗。诗歌表达了对故乡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以前自然安静的村落、愉悦惬意的乡村生活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林立、历史文脉缺失、邻里关系断裂等现状。具有乡愁文化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展的,让人们农闲季节,及外出务工的农民群众回家乡时有一个惬意的休息环境,对童年时代的美好回忆。
醒狮镇高吏目村的围墙,墙面用农耕文明的犁、耙、耙槽等农具立体造型形象,每个农具都进行说明,随着现代农机具的普及,村民很难看到以前的农具,通过该农具文化墙打造,让人们追忆过去,记住乡愁。醒狮镇凉水村通过老树的打造,树下精心围栏凳子,摇钱树的命名等,让村民在老树下休息,有一种放松心情的感觉。
2.7书法、绘画装饰的运用
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为表现工具的传统艺术。书法这门艺术是以汉字的方形结构和线条变化为基础的中国的书法与绘画常常结合在一起,即“书画不分家”。
洗马镇平坡村,利用当地有名的农民画进行墙绘,龙里平坡苗族农民画源于自然,纯真质朴,作品色彩艳丽、凝重,构图饱满、奇妙,造型夸张、不拘一格,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民艺术品,被誉为“东方的毕加索和马蒂斯”,体现当地特色。湾滩河镇园区村仆郎寨每家每户门口都用一块彩色石头,写上书法家风训;龙山镇利用书法在铭石上刻村规民约、警示良言等。书法、绘画在人居环境整治中装饰不仅起到了美化作用,还起到宣传中华民族优良美德的作用。
3 结语
高尔基说过“形式美是一种能影响人理智和情感的形式,这种形式就是一种力量。”形式美、设计手法、设计原则等,是前人对审美的总结,对设计的归纳,在人居环境整治的规划设计中,我们更应该遵循形式美法则、及以及设计手法、设计原则等。
然而设计手法、设计原则等是人们创造出的一个死的法则,设计师要充分理解它,并根据实际的情况,如把传统文化、乡愁文化、绿色设计、民族绘画等等结合起来,进行运用,以便于为农村设计出更好的人居环境景观。
参考文献:
1、廖嘉敏.乡村振兴五大振兴解读.中共广州市增城区乡村振兴办;
2、谢如红.形式美法则在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的表现[J].山东文学;
3、胡先祥.多样统一原则与园林植物造景[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08(6)
4、冯丽,郑玉.浅谈形式美法则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