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是学生口音形成的重要阶段,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学习能力非常强,因此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小学教师一项基本的职业要求。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很多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特有的语言。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在大多数城市,人们运用普通话进行交流,普通话的推广也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的小学教师经过普通话训练,而且在课堂坚持使用普通话教学,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关键词: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普通话训练,小学教师??
前言
青海民族地区越来越重视小学教师普通话的训练,学校也密切关注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教师运用普通话授课,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也能够提高教师的自信心。通过调查问卷法、观察法等调查研究方法分析了教师普通话问题,并探寻到青海民族地区小学教师普通话训练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学校每日进行普通话广播、教师定期参与普通话集中培训、借助互联网进行普通话学习、教师定期开展普通话学习交流。接下来将具体阐述这四个方面。
一、学校每日进行普通话广播
充分利用学校广播,能够潜移默化地帮助教师提高普通话水平。每天早晨上课前的时间段,在校园进行普通话的广播,广播内容不限,但是必须是普通话的广播形式。而且第一节上课时可以和学生用普通话交流广播的内容,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够锻炼教师的普通话。在中午,学校依然可以指定专门的教师负责播放广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通过长时间的播放,教师甚至可以自己用普通话进行广播,能达到的效果可见一斑。但是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广播内容语速的选择可以偏慢,让听到广播的教师感受到普通话字正腔圆的发声。
二、教师定期参与普通话集中培训
“培训”是提高教师普通话水平的有效措施。专业人士的培训是非常有技术含量的,学校可以聘请专门的机构为教师进行普通话的培训。一般的培训会从理论知识入手,教师扎实学习理论基础对于今后普通话水平质的飞跃大有裨益。通过培训,教师会对“科学发声法”等方法产生初步的认识。在教师定期参与普通话集中培训时,学校要严格监督教师的参与,每次完成培训之后,教师们要进行总结,通过文字记录自己的收获。经过培训且取得成效的教师可以继续为学校的其他教师开展“普通话”培训,不断地传播普通话学习技巧。经过培训之后的教师,对于普通话的学习会有一定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意识也能进一步加快教师普通话学习的进程。
三、借助互联网进行普通话学习
互联网技术日渐发达的今天,借助互联网进行普通话的学习,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教师可以通过模仿电影中的标准普通话来自主纠音练习,也可以通过各个网站查询普通话学习的视频。小学教师每天都要进行训练,这样收效才会非常大。互联网上有很多人需要伙伴进行普通话交流从而提高自身普通话水平,因此教师可以在网上寻找同伴,通过日常普通话的交流慢慢提高普通话水平。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常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会密切关注学生的兴趣,在对教师进行培训时也要注重教师兴趣的提高。通过看电影、与人交流等方式提高普通话学习的效率,从而提升教师自身的普通话水平。
四、教师定期开展普通话学习交流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普遍需要进行普通话的训练,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教师定期开展普通话学习交流将会提高教师们学习普通话的兴趣。有的教师认为即使课堂上不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仍然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所以这部分教师对于普通话的学习比较懈怠。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一起分享普通话学习的技巧,自身的普通话也能在分享中得到提高。比如教师在培训之后,可以进行经验分享,将培训中学到的内容以及自己平常学习的经验传授给其他教师,一些相关的疑问也可以在交流会上得到解决。在交流中,教师感受到了学习普通话的乐趣。在进行学习交流时,教师们可以比赛用普通话说顺口溜,在对比中看到教师之间的差距,这样可以从侧面鼓励教师多加训练,提高自身普通话的水平。
结语:语言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师在学习普通话时切忌急于求成或者半途而废。教师经过专门机构的培训,不仅能够丰富自身普通话学习的理论知识,在这一基础上,通过主动学习也能够加强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想要学好普通话,首先要端正学习态度,明白普通话学习的重要性,然后由简单到复杂,一步步开展普通话的学习。当小学教师使用普通话教学时,当地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热情也会得到提高。在全国推广使用普通话的今天,教师队伍应该承担自己“教学育人”的责任,帮助学生提高普通话学习的意识。掌握普通话的关键是“勤学苦练”,教师要多读、多听、多说,使用有效的方法提高自身普通话学习的能力,不断纠正自己的发音,掌握普通话学习的规律。
参考文献
[1]蔡传贤.浅谈山区小学教师普通话训练[J].中小学教师培训,1996(X3):20-21.
[2]段云焕.对小学教师五项教学基本功训练的几点认识[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4(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