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问题引导,高效的学习促动——以《路程、时间与速度》一课为例

发表时间:2020/5/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4期   作者:张高淞
[导读] 问题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指明灯,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引航塔。
       【内容摘要】问题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指明灯,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引航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激励学生用观察的眼光提出跟新知识有关的问题,或自己设计知识点问题帮助学生搭建学习新知识的平台。本文从学生读课题入手,明确本节课研究的大问题指向,再细化每个概念引出和它们之间关系的问题设计,知道教学中有效问题引导的重要性,突出“大问题”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保持对问题的思考,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   有(高)效问题   概念   关系

        为教之道在于导,为学之道在于悟。意思是教师不该一贯地自己讲,要用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或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悟出知识的真谛。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问题是密不可分的,学生一一解决问题,逐步登上知识的高峰,提高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富有生命力。教师的工作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收集课堂中学生提出的有效问题,真正地倡导“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那如何引导学生产生问题,促动高效学习呢?笔者结合《路程、时间与速度》一课谈谈自己的想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大板块:阅读课题,提出问题
        几个大板块问题发起了对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研究,它直接针对内容的目标和重难点。学生是问题的解决者,也是问题的提出者,要想提出有效的问题,必须认真解读问题的原始点─课题。在课堂的伊始,教师要鼓励学生思索课题,不仅努力提取知识的常规问题,还要联系知识点粹取更有价值的问题。
1.直接提取问题
        课题是一节课知识点的浓缩,蕴含着学生知识学习的目标。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解读,相信他们能够发现要学习的问题。学生们在彼此的帮助下,一般都能提出知识表层的问题。
   教师的引导提问特意强调了“路程、时间与速度”课题,暗示学生应从课题入手找研究问题。在读课题过程中,一旦看到没碰到过的新名词,学生心中就会产生研究它的念头,自然而然会说出“什么是速度”等问题。
2.间接得出问题
        深层问题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它的提出需要学生理解基础知识点的问题。比如,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提出类似于三者关系的问题,要他们明白不仅要学习概念,更要掌握关系。
        在学生只提出了三者概念问题的情况下,教师尝试用其他话语激发他们的兴趣,如“除了三个问题,你们把三者联系起来想想还能提出什么问题”、“用自己的手势分别有序地指指三者,你还有其他问题吗”等之类的方式。得出间接问题是比较难的,教师可不能因为难而放弃让学生提问的机会,只有不间断地刺激他们的神经,久而久之会创造出更多意想不到的新颖问题。
二、小板块:紧扣大板块,粹取问题
        有了大板块问题引领的课堂教学方向,师生共同围绕大板块粹取小知识点的问题。问题的粹取不一定精致,但一定要扎根于学生的实际,切实解决知识难题。每位教师设置小问题要有层次,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动脑、动口、动手课堂,明白大问题是由小问题逐步解决完成,从而获得成就感。


(一)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概念
1.分析教材,寻联系
        “速度”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抽象,难以理解的。教材于本章的第一个例题中就渗透了三个概念,帮助他们体验三者的实际表达方式,为学习三者概念做铺垫。
        教材介绍了“路程、时间、速度”在实际中的表现形式,让学生理解“每小时行145千米”、“12小时”、“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的意思。它主要是将“速度”的难点分散在其他例题,降低学生学习“速度”的难度。
2.初步感知,找共性
每位学生都具有不同的生活经验,他们对于这块知识不是零起点,但还是需要再感知体会。在对比中归类题中的条件,引发对数学名词的理解。教师设置目标问题,让学生参与思考讨论,找出条件中的共同点。
教师三个问题的有效引导,让学生明白4个条件和2个问题各自的类别。学生心里清楚“4小时”和“10分钟”是时间,“行多少千米”和“行多少米”是行驶长度,却由于生活经验的缺失较勉强把“每小时行70千米”和“每分钟行225米”归一类。的确,“找共性”环节的时间积淀,降低学生理解“速度”的难度。
3.深入理解,阅课本
不同的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各不同,教师一万遍的教不如学生一遍的自学。教师要学会搭台阶,帮助学生阅读课本自学概念;要学会设问题,提高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的能力。
        教师用“说一说条件和问题的数学名词”、“怎么理解这些名词”、“举例说一说速度”三个问题来激发学生阅读课本,让他们在课本中找答案,思索生活中速度的例子。学生们拥有充足的时间理解三者的实际意义,发挥展示自己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二)得出“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
1.从现在忆过去,觅类似
学生独自得出“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是有难度的,教师要为他们的学习架桥梁,借助以前的知识与三者的类似降低探索的难度。回忆以前知识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保持求知的兴趣。
2.从特殊到一般,得关系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不是很严密,大多是不完全归纳法总结得出规律或关系式。教师要举几个特殊的例子,并附上相应的问题,激励他们去研究发现,习得数量间的一般关系。特殊的例子和一般的关系是相互的,学生能从特殊的例子推出一般关系,也能从一般关系解决特殊的例子。教师只需巧妙设计问题,帮助他们有效地探索学习。
   “每个数表示哪个量”、“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给学生的探索发现指明方向,让他们在推理归纳过程不那么难。教师设计的问题要适合学生学习的规律,符合踮脚尖摘葡萄的最近发展区,刺激他们高效的探究。
3.从习题连例题,想变式
   习题是巩固深化例题的知识点,是例题知识的延伸。在习题中设计问题引领学生学习不仅能巩固基础知识,还可以拓宽他们学习的广度。在做习题的同时,教师提醒学生思考更多的变化内涵。
        总之,有效的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助燃料,能激发学习兴趣,把握高效的学习态势。教师于课前准备好引导的问题,或捕捉课堂中的信息形成合适的问题,提高学生课堂学习专注度。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动力就像一片汪洋,有效的问题就像一根疏通的管子,教师要利用管子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动力更上一层楼!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