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年级是初步学习写作的关键阶段,随文练笔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本文力图从找准落点,从“要我写”到“我要写”;落实法点,从“无法写”到“有法写”;拓展亮点,从“低效写”到“高效写”三个方面,通过对随文练笔的细致研磨,提升中高年级学生语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随文练笔 语用能力
小学语文统编新教材文本精美,读之有趣,读之有味,读之有法。可以说,每一篇课文都有许多亮点,从课文的内容到语言,题材到文体,立意及章法都具有独特性。同时在四上五单元单独设置了习作单元,通过课文《麻雀》《爬天都峰》,还有《我家的杏子熟了》《小木船》的例文,引导学生写多彩的生活。因此,随文练笔非常适合学生进行学习、模仿和借鉴,从而生成语言表达能力。随文练笔就以课本内容为生发,以表达方式为典范,通过拓展进行习作,从而提升习作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曾说:“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脚本。”所以在进行随笔练习的时候一定要依托教材,认真的研习教材,巧妙的构思随笔练习的内容,从而取得练笔的实效,促进语言综合素养的形成。
研究发现,三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中出现了13次随文练笔的训练,四年级上册也出现了10次的随文练笔,不仅量上非常可观,而且要求也不低。这些训练结合了文本教学的内容、形式、表达特色进行拓展练笔或想象练笔。笔者认为,对随文练笔应当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关键在于表达兴趣,从“要我写”到“我要写”;重点在迁移方法,从“无法写”到“有法写”;贵在练笔激情,从“低效写”到“高效写”,以随文练笔为重要手段,提升学生语用能力。
一、找准基点:从“要我写”到“我要写”
我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多读,多写,多实践,才能提高写的能力。要使学生有话可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更多的时间去解读文本,以学生的立场,用学生的眼光去挖掘随文练笔的精髓所在,避免“随意”的练笔,激发学生写的欲望,让练笔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有效手段。
1.从学生的趣点拓展
《文心雕龙·知音》当中写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只有当学生觉得感兴趣时,才会有写的欲望,所以在设计小练笔时,老师要以学生的立场,抓学生的趣点,激发写的兴趣。再如《果园机器人》,三年级的学生对这类想象题材本身就非常感兴趣,课堂上让学生发挥自我的想象,自己设计一种新时代新功能的机器人,将“情”与“意”结合起来,学生表达兴趣很高,随文练笔的效果自然水到渠成。
2.抓文本的特点迁移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一篇文章中,典型的语言表达v方式,典型的表达手段和技巧散发着光彩,总使人读了又读,爱不释手,这也是文章成为经典的原因。作为中年级的学生就是要学习这样的经典,积累经典的表达方式,为己所用。
学生经常写小动物,写到外形时,往往从头到脚,眼睛、鼻子、嘴巴……一个不落地都写下来,而课文《燕子》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一身乌黑光滑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个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作者抓住燕子的外形特征把小燕子写得活灵活现,仿佛舞动着剪刀似的尾巴从眼前掠过。课堂上我就抓住文本这一典型表达方法,让学生抓住外形特征来写写自己熟悉或喜爱的小动物。孩子们读了一下就懂得了怎样写身边的小动物,有的写小猫:一身黑白相间的绒毛,一对水灵灵的大眼睛,加上一条白白的长尾巴,凑成了活泼可爱的小猫菲菲;有的写青蛙:青蛙穿着碧绿的紧身衣,大大的脑袋上顶着一对圆鼓鼓的大眼睛,舌头一伸一缩,一眨眼就把小虫吃进肚子里了……教师引领学生从能写作到会写作,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教师只有在指导其多读多写的基础上,引导其抓典型的句、段,给予语言规律和方法的指导,让他们有重点的加以练习,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把握和运用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3.拨文章的情点生发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因“情”而作,字字句句都浸透着“情”,流动着“情”。一旦文本的情与学生的情交融在一起,便会产生巨大的“情感磁场”。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文章的“动情点”,以拨动学生的“情弦”。
《慈母情深》是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的一篇精读课文。作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摄取了少年时期生活的一个镜头:辛勤劳作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文章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亲情小说《母亲》。梁晓声幼年家境贫寒,19岁时插队北大荒,先后当过农工、小学教师、报导员,经历了生活的苦辣酸甜。他的作品选材广泛,思维独特,文笔跌宕,情感真挚,展现了生动、鲜活而泥土气息浓郁的现实生活和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感染并教育着读者,其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给人以巨大的激励与鼓舞。教学到最后让学生仿照“母亲就像一部长电影,
一直放到她生命的最后时刻。”一句进行练笔。一位位学生写出了许多动人的话语:“母亲就像一缕清风,在你悲伤时拂去你的忧愁,温暖你的心房。”“母亲就像一只海蛙,用自己的身体只为把我们培育成一颗闪亮的珍珠。”再如《西门豹治邺》中西门豹巧施妙计,惩治贪官,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还带动经济发展,让老百姓年年有好收成,如果我们跨越时空,西门豹就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什么?教师根据写作目的,为学生提供一个激发灵感,唤起写作冲动的具体情境,触发他们的“情感场”,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学生情真意切时,自然就有话可说。当然,趣点情点为前提的表达,要基于学生兴趣,才能实现“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转变。
二、落实法点:从“无法写”到“有法写”
文本中清晰的脉络、优美的词语、丰富的修辞都是学生语言学习的范本。教师要找准练笔的方法,巧妙引导,让学生整合文本,读中生悟,以悟促写,亦读亦写,在读、悟、写中,真正发挥读写结合的功能,使随文练笔练出精彩!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只有抓住文本的表达方法,才能收到“一发”牵而动“全身”的练笔效果。
1.语法段式的积累
“模仿就是学习,模仿是儿童的天性” 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现行教材中有许多文辞优美,结构严谨的课文,让学生细细品味并模仿作者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能使学生更快速的获得写作方法。如部编的《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文本经过修改,文章2-5自然段的构段方式很明显,都是围绕中心把事物写具体的。教学这篇课文时,以第四段为例,首先让学生抓住语言感悟鱼的多、鱼的美。其次,让学生找中心句,领悟这一段如何围绕中心句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之后,出示随文练笔,观察选择四幅海中世界一幅图,自己确定想要写的中心思想,先写一句特点,再写具体;再如《荷花》一文中,学习作者想象的手法,将自己也想象成荷花,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还有课文中有许多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甚至遇到精彩句子,也让学生积累性的仿写。这样的积累练习,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的同时,让学生习得写作的技巧,从而提高写作的能力。
2.结构写法的模仿
我们说文章有结构才能看起来显得有条理,否则就是记流水账,而小学生写作之初,由于受知识储存所限,往往容易写成流水账,或者是写的非常凌乱,毫无章法,因此进行典型性结构写法模仿是非常必要的。如部编的《白鹭》就是一篇典型的总分总式结构文章,行文简洁,结构严谨,非常适合仿写。教学这一课时,我就从文章结构入手。“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总起句和最后一句“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总结句首尾呼应。中间部分从精巧的外形、精美的生活,具体写白鹭的美。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是溢于言表,很容易领悟到。之后出示随文练笔:写一种你最喜爱的动物,总起、总结句,中间部分从外形与生活两部分去具体描写,表达你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学生写白鹅的就写出了“白鹅是一首歌,一首铭记心中的歌,是我心中的小暖炉。……水中嬉戏,找吃是一幅美丽的画卷。你拥我挤,大声嚷嚷都似在歌唱……感觉,白鹅的一切就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还有写画眉鸟、小白鼠、小乌龟的等无不仿着写出了喜爱和赞美之情。再如《四季之美》,是一篇典型的按时间顺序的并列式结构文章,并且每一段的开头一句都是总起句,选择最有特色的景物进行描写表达美。在教学之后,出示随文练笔:校园之美,就有孩子写道:“校园最美的是早晨,七点左右就有同学陆陆续续走进校园,安静的校园顿时热闹起来,那移动的身影就是跳跃的音符。不一会儿,教室里就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
3.语言风格的借鉴
如五上五单元是习作单元,两篇说明文类型不同,语言风格不同。《太阳》是属于平时性说明文,主要通过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的说明方法来说明;《松鼠》是属于文艺性说明文,主要运用形象化的手法来介绍事物。那么在教学《松鼠》这一课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体会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写,并与前一课的《太阳》进行比较,感受《太阳》的平实,《松鼠》的活泼,明白说明性文章的语言风格多样。但无论哪种风格描述,都要准确、清楚、有条理,并且能初步根据描写事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如《太阳》中的这一段描写:“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就是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很平实的方法介绍太阳远的特点。而《松鼠》中“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它们的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这一段描写则非常形象化,可爱的松鼠仿佛就在眼前。接着老师出示文字,提供兔子的一些信息:我家养了一只小兔子,它全身雪白,有一双红眼睛和一张三瓣嘴。体长大约18厘米,耳朵长约12厘米,喜欢吃蔬菜和萝卜……请同学运用另一种表达方式,选择感兴趣的几个特点再去写一写,并与同学进行交流。由于比较深刻,感受真实,学生写得兴趣盎然。
三、拓展亮点:从“低效写”到“高效写”
我们知道,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能起到激励教育的作用,随文练笔亦是如此。“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是对学生评价的指导思想,在评价方式上,提倡多元评价,淡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注重随文练笔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发展功能。
1、积极评价,激励为先
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想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三年级的学生就是一株极为纤细的花朵,关怀勉励的话能使其盛开,不当的批评亦能使其凋零。教师在学生的练笔后进行亮点评价,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具有极大的促进意义。我经常采用这样的语言,如:“你能够把文中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真不错!”“你读到作者的心里,也写出了同学们的想法,你真棒!”“哦,原来用上这样的词语能把句子写得更具体呀!”……哪怕写得不怎么样,也可以挖掘其他的优点,如:“你的字可真漂亮,老师一看到就喜欢!”“你把老师的要求听进去了,继续努力,你会越写越好的!”等等。教师用或赞扬、或鼓励、或期盼、或惋惜等情感语言来激励学生,及时对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学生的信心和勇气倍增,对练笔充满了兴趣,进步越来越大!
2、真诚建议,拨云见日
提高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能力一直作为我们随文练笔的目的之一,因而在操作的过程中我们就要关注孩子是否真正有所成长。如果一味地表扬或批评,而忽视学生练笔中存在的不足或优点,就很难达到练笔的真正目的,所以,在评价时不仅要用欣赏的眼光捕捉学生练笔中的亮点,也要给学生恰当的建议。如这样的语言:“小林,你抓住了贝蒂的动作,把她救燕子的过程写得真具体,可是缺少语言、神态的描写,非常可惜,因为老师相信你把这两样写进去,肯定更棒!愿意修改一下吗?”“孩子们,三个及以上相近的句式组合在一起就组成了排比句,让我们做一回医生,把自己和同桌写好的句子诊断诊断吧。如果没有达到三个,或者句式差别很大就修改一下,好吗?”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懂到懂的过程,而要达成这个目标,需要老师耐心而有效的指导,学生才能明白哪里不够好,应该怎么写,才能把老师的知识化作自己的营养,才能真正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3、多元评价,灵活有效
新课标下,明确规定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学要遵循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如果一味地采用教师评价的方法,学生总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利于学生练笔积极性的延续,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培养,因此,笔者改变了这种单一的评价形式,采用以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师生共评、家长参评等多元评价,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评价中来,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
执教《太阳是大家的》时,安排了练笔:太阳为我们做的好事不止这些,聪明的你们想一想,太阳还做了哪些好事?先和同桌说一说,再写下来。有学生写到:“他把海水刷得碧蓝碧蓝的,他把鲜花染得五彩缤纷。”学生读过之后小手林立,其中一个学生这样评价:他用了一个“刷”字,我好像看到太阳像个粉刷匠一样把海水刷蓝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另一个同学马上说:他这个“染”字模仿了《珍珠泉》课文中描写水“绿”特点的写法,用的很巧妙;还有个学生发现了不够完美的地方:书上用的是“她”,因为太阳像妈妈一样温暖。当我们放开手让学生去评价时,就会发现,他们的观察力、创造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在评价的方式上,平时课堂上进行即时评价,学生互评之后老师总结;课外采用小组评价的形式,还评于文,还评于生;偶尔可以当作家庭作业,让家长参与评价。这样的评价形式,真正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语言、表达感受的机会,在评价中享受语言的魅力,在享受中提高语用的能力。
如何能将中年级的学生引向习作之路上,就犹如一位雕刻家在雕刻前的精心勾勒。教师不能做到胸有成竹也至少做到胸有点墨。只有在平时的不断积累中,培养学生拿起笔来写的兴趣和及时练笔的意识,注重练笔的精简性、合理性,让练笔与阅读相辅相成,和谐共进,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在不经意的练笔中培养写作兴趣,夯实写作功力,提升语用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才能真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成就美玉。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随文练笔策略探究[J].赵淑虹.基础教育论坛. 2019(33)
〔2〕关于小学语文随文练笔的若干思考[J].钟友军.华夏教师.2015(01)
〔3〕随文练笔 让精彩尽情流淌[J]. 王海倩.名师在线.?2019(16)
〔4〕贾宁.给课堂练笔一个支点[J].小学语文教学,2010,347期
〔5〕朱清华 张昌辉.追求简单有效的作文教学[J].小学语文教师,2008,7-8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