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这么多年,我认为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的培养。
我现在教的这个班级已和我一起学习生活近三年半了。在这段时间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对小江这个同学的教育。
在还没接这个班时,我早就认识了小江。为何会对他印象深刻呢?因为一件小事的演变:那是在小江上一年级不久的一天下午放学回家的路上。调皮的他把邻居王奶奶种的菜拔掉,王奶奶就到他家告诉他父亲,结果他父亲不但没有教育他,反而到王奶奶家把王奶奶家的玻璃全部打粹。事后还扬言他们的孩子没有错,是王奶奶无理取闹,这样做已经便宜了王奶奶。可想而知,这样家教下的孩子在学校不出名才怪。一接这个班级我第一件事就是观察小江。发现他上课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影响别人学习,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下课追逐打闹,欺负弱小的同学,很多家长知道他的情况就是敢怒不敢言;课后作业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三天两头不是学生向我告状就是家长要我严惩他。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与同学友好相处,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争取做一个人人喜欢的好孩子。他开始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后来口头上答应了。可他又一如既往,毫无长进,真是“虚心接受,坚决不改”。此时我的心都快冷了,算了吧,或许他是根“不可雕的朽木”,更何况他的家长又不明事理。但转身一想作为班主任,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不能因一个学困生无法转化而影响整个班集体,必须面对现实!于是,定下目标:不转化你,誓不罢休!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我决定先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树立做个受人喜欢的人的思想。于是我再次找他谈话,谈话中,我了解到他的家庭背景,因为他父亲不求上进,常干些偷鸡摸狗的事,经常出入派出所。他怕别人瞧不起才这样不讲理。我心里一喜,让他认识错误的机会来了。我轻声问他:“你认为这样做问题能解决吗?”他不好意思地回答:“不能。”我顺着问:“那该怎样做,你知道吗?”他说:“听老师的话,不欺负同学。”“你已经认识了自己的错误,说明你是一个勇于认错的好孩子,但是,这还不够,你觉得应该怎样做好?”“想改正错误吗?想做一个受他人欢迎的孩子吗,你该怎样做呢?”“我今后一定要遵守纪律,团结友爱,认真完成作业。”“那你可要说到做到哟!”“好!”后来,我从侧面打听他母亲实际上是个很讲理的人,只是摊上了这样的丈夫性格才这样偏激,我就亲自到他家与他母亲谈了许多有关孩子的教育工作,他母亲很快表明支持我与我配合共同教育小江。此外我还号召同学们共同帮助他。从那以后他无论是在纪律上,还是在学习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当他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与激励。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同学们乐意与他为伴。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
为了提高他的学习成绩,除了在思想上教育他,感化他,我特意安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耐心细致的女同学――小英跟他坐,目的有二,其一,同伴督促;其二,榜样感化。事前,我先对小英同学进行了一番谈话:为了班集体,不要歧视他,要尽你自己最大的努力,耐心地帮助他,使其进步。小英同学满口答应,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课堂时间帮助他,教育他。有时小英同学也会产生一些厌烦情绪,说他不太听话,不太乐学……此时,我就跟小英同学说:要有耐心,慢慢来。后来,他取得进步时,除了表扬他,我还鼓励他说,这也离不开同学们的帮助,特别是小英同学的帮助。因此他学习上更努力了,纪律上更遵守了,甚至自己当起了值日生,劳动也更积极了,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为此,我会心地笑了。
??在第一学期的一次单元考试中,他取得了85分的好成绩。
我为了鼓励他,奖给他一本日记本以及一个“优”(这是我们班95分同学才有的奖品)。奖品虽少,但能表示老师的一点心意。接下来他更努力了,书写进步了,成绩也常保持在82---90之间。
一、寻机突破,适时引导
作为一个老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才。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对症下药。针对小江同学的问题在于父亲的不光彩行为而产生自卑心理,继而用自大的行为伪装自己。于是,我放下架子走进他、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使他认识到“拳头”改变不了命运,改变不了人们对你的看法;只有靠自身勤奋努力。才能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赏识和认可,才会令人惊叹“坏竹出好笋”“一代更比一代强!”
二、以生之助,友情感化
对一个学困生来说,同学的帮助是必不可少的,同伴的感染有时胜过老师的说教。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之间就会无话不说。绝大部分学生特别是学困生都不喜欢直接面对老师的当众批评,有时会因老师批评过重而接受不了。因此,我从让小江同学与其他同学交朋友做起,让他感受同学对他的信任,感受到同学的友爱。让他感受到同学赏识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通过同学的引导、感染,促进了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因此在转化小江的工作中才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因人而“育”,循循善诱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学困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老师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后进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小江的情况比较特殊,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使得他产生了偏激的思想:不信任别人,喜欢用拳头解决问题。因此,我就以爱心为媒,搭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与他谈心,与他交朋友,使其认识错误,树立做个好学生的念头;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编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的同学跟他坐,给予学习和思想上的帮助;自己面批面改他的作业,让他感到老师的关心、重视,而且我还要同学们在家宣扬小江的优点,让其他家长改变对他的看法。用关爱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然后引导并激励他努力学习,从而成为守纪的学生。通过一年的潜心努力,精心转化,终于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小江同学摇身一变,由“捣蛋鬼”转变为生活委员,督促同学扫地,扫把坏了自觉修理,同学生活上有困难主动帮助!现在他无论在哪里见到我,都会亲切叫上一声:“老师好!”我总是报之一笑,并说上一声:“你好。”有时他还会把他的小秘密告诉我,让我帮他出主意。
四、家校并进,共同督促
其实,小江身上的闪光点还是挺多的,他母亲为了生计常在外打短工,为此小小年纪的他烧饭、洗衣等家务活都会做,还能照顾年迈的奶奶……我就与他母亲商量除了教他做人的道理外,还应坚持“欣赏、鼓励”的方针,要从他身上挖掘其闪光点,及时肯定,哪怕是微弱的进步也不放过,多表扬他、鼓励他。因此我及时把他在校的点滴进步告诉他母亲,让他母亲也及时肯定他、赞扬他。这样,小江同学从学校、家长、社会对自己的欣赏、赞美中,达到心理需求的满足,进一步增强了荣誉感、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在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的今天,作为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有责任让学生树立信心进而达到育人的目的。愿:我们携起手来乘赏识之风,捧起关爱之情,燃起信心之火,播下希望之种,使每一位学困生都能沐浴在师生的关爱之中,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