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各国间的竞争也愈加激烈,而竞争的主体则是人才。青少年作为我国未来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力量,提升青少年群体身体素质很有必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保障。但是,从整体角度来看,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却不容乐观,整体处于下滑趋势,本文基于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提升展开论述。
关键词:青少年;体质健康;提升
引言
青少年学生体能体质整体水平较差,很多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体弱现象,这让教育部门高度重视,也突显了目前青少年教育中体育教育的缺失和问题,针对青少年学生的体质提升,不仅需要把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思路,还要切实做好体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真正让青少年学生获得全面提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全面身体素质提升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1青少年体质的基本情况
青少年时期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能影响青少年时期的身体素质水平,更对成年后身体机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世界各国向来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基础的日益富足,过去20年,我国7~19岁儿童青少年在身高、体重、BMI等体格指标上节节攀升,甚至在大部分年龄段上已经处于东亚区域的先进水平。但也必须看到,我国青少年在50m跑、立定跳、握力等运动素质的测试中,不仅远远落后于日本等其他亚洲国家,呈现出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不断下滑的趋势,尤其在力量、速度、爆发力、耐力和上肢力量等方面的体质健康指标令人担忧。诸如在男生1000m跑的测试中,与20年前相比,慢了14~15s,女生800m跑慢了约12s;引体向上测试也不如人意,上海某知名高中进行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抽查,及格的不到1/3。除此之外,面对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青少年遭受肥胖、近视、脊柱侧弯、身体协调机能失衡、身体耐力缺失上问题越来越严重和普遍,从而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社会的和谐进步带来了严重影响。
2中国青少年体能特点与评价
关于“青少年”的定义,不同专家从心理学、生理学、历史、社会学、教育学及人类学等不同的视角都曾做出过解释。为研究需要,暂且将青少年定义为13~19岁左右中学阶段的青少年。他们正处在青春期发育阶段,第二性牲开始显现,总体来说,我国青少年体能特征呈现出身体形态发育不断完善,力量素质、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迅速发展,灵敏素质趋于定型,但柔韧素质开始下降的特点。从运动训练学上讲,体能是以人体三大供能系统为能量代谢的基础,通过骨骼肌的做功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体能是运动员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体能主要通过身体形态、速度、力量、耐力、协调、灵敏、柔韧等表现出来,一方面直接影响到青少年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另一方面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从文献上来看,目前关于我国青少年体能方面的研究要么是涉及专项竞技项目竞技能力或体能特征模型的研究;要么是从体质健康测试角度来分析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要么就是具体的体能训练内容;但是站在青少年健康发展的角度提出健康体能体系的微乎其微。
3提升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策略
3.1加强体育课程管理
完善体育课程,以培养学生运动兴趣,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加强学生体质健康为目标,建立体育课程体系。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开设选修课,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的运动技能上再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逐步形成“一校一品”教学模式。体育教师可以针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法和学法创新。创设健康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通过思考,交流,参与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热情。
因此,为了保障体育课程的正常进行,学校领导应落实各项政策,加强对学校体育的重视。
3.2以制度促进观念转变,以成果带动全员发展体育积极性
我国要逐步加大教育体制的现代化转变,一方面将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培育作为学科教学的重要发展内容,将综合体质指标和体育素质能力评估作为学生每学期学习成果和升学测评的重要内容,引起家庭、学校、教师及学生本人对身体素质的重视。另一方面,应从国家、社会、社区、学校等各个层面发挥体育锻炼与体育教育的独特魅力与价值,通过良好体育文化与实施系统的建立与发展,结合如田径、球类、体操等体育社团和体育交流小组的成立与合作,配合校内一体化体育课程与培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乐趣与价值,让学校、家庭全面感受到体育发展的多维度成果,从而为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科学化、常态化、专业化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提升环境。
3.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学生体质监测
针对青少年学生的体质锻炼和提升工作开展,相关中小学要加快做好顶层设计。学校要把体育教学发展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之一,制定“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目标。按照《中小学三年发展规划》,将体育教学列入学校重点工作计划,从选材、训练、管理、输送等方面对教练员进行考核,并率先在省内实行“体育专项技能考核绩效管理办法”。为保证青少年学生体育运动的有效开展,在体育运动教学中,要坚持以完善基础设施为抓手,推动学校体育教育整体健康快速发展。相关学校要按照要求,统一购置各类体育设施,建设高标准操场。同时将资金投入向农村倾斜,结合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加快农村学校文体广场的建设,丰富文体设施种类,进一步满足学生的体育文化活动需求。要完善迎检设施,投入资金修建完善体育馆,室外排球场,标准足球场,篮球场,田径场等,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购买体育教学、训练器材。让中小学生的体育运动训练都有可靠的依据和支持,学生不会因为缺乏资源而放弃体育训练和爱好,为学生体育训练创造优质的条件。
3.4更新教育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学校体育要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实现学校体育“既育体,又育人”的教育价值。体育能呵护人成长,培养人才,在常规体育模式下可以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运动和心理需要,优化体育课程结构,调整人才方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参加不同的体育活动、体育项目,从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时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确保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开展种类丰富的大课间活动,让学生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所以说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教育理念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否正确,从根本上决定着教育发展成效和成败。
结束语
学校体育的发展是我国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一定要保证青少年每天的锻炼时间,发挥好学校体育在青少年体质健康中独特的作用,实现青少年身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也确保建设体育强国目标如期完成。
参考文献
[1]李遵华,武鸿翔,邱良武,李军.青少年学生体力活动水平、健康状况和感知障碍的评估[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9,40(11):39-43.
[2]郝凌飞.环境视域下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9,9(32):196-197.
[3]沈小燕.当代大环境下如何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思考[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22):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