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处理高中生的早恋问题

发表时间:2020/5/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4期   作者:邓耀昌
[导读] 高中阶段是人类思想和意识日益成熟的阶段,但是从整体上来看,高中时期学生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发展都尚未成熟,可是他们异常渴望美妙的爱情。
        摘 要:高中阶段是人类思想和意识日益成熟的阶段,但是从整体上来看,高中时期学生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发展都尚未成熟,可是他们异常渴望美妙的爱情。在校高中生早恋现象越来越普遍,呈现公开化、普遍化、低龄化趋势,如何对待这一现象,已成为社会、学校以及家庭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将从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四方面分析高中生早恋的成因,提出如何预防和处理早恋的对策。
关键词:高中生;早恋;成因;对策
正 文:
        早恋,顾名思义,即过早地恋爱,指的是从青春期开始,未成年男女建立恋爱关系,在我国,高中生间的恋爱关系都会定义成早恋。
        长期以来,高中生早恋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的重视,特别是近几年来,在校高中生早恋现象呈爆发性增长,如何解决学生早恋问题已成为老师和家长面临的共同难题。
一、高中生早恋的成因。
任何一个现象或者问题,都有其出现的原因,高中生早恋也不例外。要正确地处理高中生早恋问题,首先需要了解高中生早恋的成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㈠生理因素:中学生是青春期发育最重要的时期,进入青春期后,在内分泌的影响下,内外生殖器官迅速发育,生理发育的成熟和性意识的觉醒是引起早恋的最基本前提。
    ㈡心理因素:中学生在青春期,充斥着各种复杂的心理,常常导致早恋的发生。
    ⒈好奇心理。随着生理的发育成熟,学生对异性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产生接近异性、探索异性的好奇心理行为,这种好奇心理会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和环境的影响不断膨胀。
    ⒉从众心理。高中生的早恋现象越来越普遍,很多学生会认为大家都在谈恋爱,我不谈恋爱非常的没面子,这种思想会促长早恋的发生。
    ⒊逆反心理。学生在青春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常与父母老师“对着干”,企图标新立异,这种时候学生往往会选择早恋以求心理的自我满足感。
    ㈢家庭因素:现如今,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高,父母对子女过于期望而往往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采取粗暴的教育方式,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另外,在单亲家庭或不和的家庭中,孩子在家里得不到深层次的满足,只好在家庭之外异性那里得到慰藉。
    ㈣学校因素:高考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面临着高考,高中生的学习压力无疑是最大的,而学校生活又相对枯燥,使学生的心理压力得不到释放,会使得学生找异性倾诉,相互产生好感而导致早恋。
    ㈤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与学生年龄不相符的各种信息,给学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的影响,对学生早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众所周知,高中生早恋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冲动的行为还会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同时,还会影响学校的风气,破坏学校的学习气氛,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因此,我们应对高中生早恋问题予以高度重视,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以解决这一严峻的问题。
二、早恋的对策。
        ㈠、进行正确的性健康教育:中学时期是性发育的重要时期,对性知识的缺乏时引起早恋的重要因素。因此,首先要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系统的性教育,以达到普及学生性生理和心理知识,消除性愚昧、性无知和性神秘的目的;使学生确定对性的正确态度,树立科学的性观念。
        ㈡、正确引导学生间的正常交往:在中学时期,学生间的交往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同龄异性间的正常交往,我们要给予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学生和异性的正常交往,让他们建立同学或者朋友情谊,淡化对异性的好奇心。
        ㈢、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学校方面,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拓展学生们的兴趣,建立广泛的朋友关系,不仅有利于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而且在课外活动中,有利于学生相互关心和帮助,使身心朝健康方向共同发展;在家庭方面,家长要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减少孩子的心理压力,同时,要避免因大人间的情感纠纷而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在社会方面,要建立一个和谐温馨的社会环境,减少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同时,社会要给予学生更多关怀和帮助,消除学生的负面心理。
        ㈣、开设心理咨询平台:在有心理问题的时候,学生找不到方法和途径去解决,随着问题的不断积累和扩大,最终导致难以严重的后果。开设一个心理咨询平台,能及时有效的帮助需要心理咨询的学生,从专业的心理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防止学生走入歧途。
        ㈤、防微杜渐,预防早恋:虽然高中生之间的早恋行为都比较隐秘,但总会有迹可循,老师要细致观察学生的心理以及行为变化,一旦发现苗头,要及时采取措施,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㈥、懂得理解、尊重、宽容学生:当发现学生之间的早恋行为后,不能简单粗暴地进行干涉。老师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在建立友好关系后,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而且要把握好谈话的方式,本着尊重、理解的原则,为学生着想的思想,让学生了解到早恋的危害,引导学生自己走出误区。
        相信,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本人共同努力,一定能有效地解决中学生早恋问题。
       
参考文献:
[1] 苏启文.青年心理学[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蔺华利. 愁煞父母的孩子 解读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M]. 陕西: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1] 吴昌顺.早恋与青春期教育[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