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笔者毕业于浙江金华一中,高中时期参观校史馆时对校友名人稍有了解,今时在大学中进一步学习了近现代史之后心中不由迸发出对这些校友的崇敬之情,结合高中时期历史老师的讲述、金华市博物馆的参观以及县志史料发现母校之于近代中国的变革(五四运动等)有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然而对于此的网络文献资料过少,因此决定加以整合编纂。
关键词:金华一中;中国共产党
一、金华一中校名变更
浙江金华第一中学(以下简称金华一中)的前身为金华中学堂,最远可追溯到南宋和明朝,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建立“丽泽书院”;明朝在婺州(现浙江金华)成立崇正书院;清朝时,丽泽、崇正两书院合并为丽正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由丽正书院改为金华中学堂,时年校址为金华酒坊巷。
1912年,金华中学堂改称“浙江省立第七中学校”;1922年,改称“浙江省立金华中学”。抗日战争期间,学校曾迁至金华乡下、武义和缙云等地。1946年学校迁回金华城内鼓楼里。1952年,更名为“浙江省金华第一中学”。1998年,学校定名为“浙江金华第一中学”。
二、金华一中与五四运动
1903年,从小在金华长大的浙江金华东阳人邵飘萍进入金华中学堂(现金华一中)。1909年大学毕业的邵飘萍回到金华中学堂教授历史和国文。除此以外,邵飘萍还是《申报》的特约通讯员。热爱新闻的他素有“新闻救国”的远大志向。1919年5月,通过两次重要集会,邵飘萍有力地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起。
方豪,浙江金华人,北京大学法学院毕业后于1927-1946年间回到故乡担任浙江省立第七中学,是1919年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时任北京学联和全国学联的首任主席,5月4日,方豪和罗家伦、傅斯年等学生领袖,聚集了北京13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到天安门前,提出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要求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并惩办亲日派官员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并因此被北洋军阀拘捕关押了7个月。
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金华后,首先奋起响应的是省立七师、七中学生(金华一中前身)。
两校学生自治会负责人张新锦、吴溶沧等带领同学联合发动全城中小学生和各界人士,召开2000多人的声援大会,通电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并举行示威游行。学生在游行结束之后罢课一周。
5月下旬,金华城区成立了以省立七中、七师学生为主的金华抗日救国会。在抗日救国会的组织下,各校学生纷纷上街演讲,散发传单,演文明戏,对金华市民进行形象感人的反帝爱国宣传教育,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
浙江省当局慑于反帝爱国学生运动的不断深入和发展,5月30日,省公署下了训令“即日一律放假”。省立七中、七师学生会接到训令后,除组织各校学生坚持开展反帝爱国运动,与当局作坚决的斗争,一面大量翻印反帝爱国宣言和宣传提纲等资料和传单,发给学生回乡带到各地宣传;一面趁提前放假之机,组织宣传队分赴金华、兰溪、汤溪、永康、武义、义乌、东阳和浦江等县,开展宣传,推动了金属八县城乡反帝爱国运动的迅速发展。
在举国一致的声援下,五四爱国运动取得了胜利,这其中也有金华一中的贡献。
三、金华一中与萌芽期的中国共产党
1920年2月,陈独秀从北京到上海,开展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金华一中知名校友陈望道带着李大钊给的英文版和戴季陶给的日本版《共产党宣言》回到义乌分水塘翻译了中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与此同时,邵飘萍撰写了《新俄国之研究》与《综合研究各国社会思潮》,并重新出版《京报》,坚定地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他们为党的创建在理论准备上作了大量工作和贡献。
1921年,钱兆鹏、千家驹考入浙江省立第七师范学校,1925年3月15日,二人在东岳庙主持千余人参加的集会,哀悼孙中山逝世,宣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同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主持召开金华各界人民五卅惨案后援大会。会后带领同学游行示威,发动抵制美、英、日货,参加金华各界罢工、罢市、罢课,声援上海工人反帝斗争。
1925年7月,中共金华支部在浙江省立第七中学成立。
1927年,省立第七中学1919级校友,后来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冯雪峰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发表作品有散文《月灾》、《诗人祭》,译作《新俄文坛的现势漫画解说》、《新俄的曙光期》、《苏俄的二种跳舞剧》及译诗《墓碑铭》。
参考文献
[1]朱连法.千家驹传[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10
[2]缪宇霆.邵飘萍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研究[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