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0/5/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4期   作者:郑明旭
[导读]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实施的不断深入,新课标背景下衍生的“绿色课堂”已经逐渐渗透到了各科教学中,要求教师改变其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实施的不断深入,新课标背景下衍生的“绿色课堂”已经逐渐渗透到了各科教学中,要求教师改变其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初中道德与法治在提升学生思想觉悟,塑造健全人格方面有巨大推动作用。通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提出几点思考,希望对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绿色课堂,教学思考

        初中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关键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是一门集实践性、综合性、人文性、思想性、德育共生性于一体的学科,新课改背景下的“绿色课堂”是由教师、学生、环境之间交互作用,共同使课堂成为有机的绿色整体;是对新课程理论基础中生命观、发展观和绿色观的教学论诠释,是对传统课堂的解构和合理性超越。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将新课改理念运用到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实际课堂中,结合实际教学现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体现“绿色课堂”、提升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者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现状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和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忽略这门课的重要性,将道德与法治课看作“豆芽科”,认为这门课程不用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平常完全不用花时间和精力,只要考前勾划好“重点”进行死记硬背就能取得好成绩。这种错误的偏见导致了师生普遍对道德与法治课不够重视,从而形成一种课堂以满堂灌为主,备考以划重点为主,考试以死记背为主,将课本知识尊为“圣经”的课堂教学现状[1]。老师对课本养成了依赖性,学生对学习缺乏了主动性,教学效率处于低沉状态。教师的教育的重点精力放在了书本内容的讲解和勾划上,没有将知识和实际生活进行融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变得困难与枯燥;而且,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仍保持着居高临下的权威角色,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忽视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师生关系的疏离使得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产生厌倦心理,主动学习的动力被打消,慢慢使得有效教学受到阻碍[2]。这种现象长期下来,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忽略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师生对道德与法治课不重视,老师照本宣科“磨洋工”,学生行尸走肉“耗时间”,形成课堂效率低下、学习氛围低沉、只等考前死记硬背“抱佛脚”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二、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
        新课改要求教学应该从单向知识传递到为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领路人转变,从灌输知识到调动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转变,从学生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转变,从只注重学生考试成绩到关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转变,从只重视智育发展到更加注重德育发展转变,教会学生先做人后做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坚持拥护新课改思想,转变教育理念,正确把握教育方向,为促进教育更好发展而不断努力。
        (一)教学应该转变师生观念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初中生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正确的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新课程改革注重教育的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的思想,转变应试教育的观念,不把知识传授作为教师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和引导者[3]。教师应高度重视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根据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来有针对性地认真进行教学,摒弃原有的“师讲生授”、“满堂灌”、“背多分”的传统模式,将学生的人生教育放在首位,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参与课堂、增强师生互动,将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利交给学生,使得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得到满足,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发挥,从而渐渐养成对事物的正确的判断力和分析能力,实现真正的“绿色课堂”。
        (二)教学应该融入生活实际
        将课堂教学融入生活实际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改革的趋势,社会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源泉,只有回归社会生活进行教学,才能使道德与法治课活力四射,让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4]。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该没有盆景工艺式的缠扎、没有训技强化般的鞭打,有的只是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教师应将自身角色不断进行转化,贴近学生的学习及生活,善于做一个倾听者,关注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应该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根本目的。学生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我们要充分了解发生在学生中、校园中的故事,关注学生中的现象,挖掘其中的教学资源,将其提炼为课堂有效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让课堂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个人的生活经历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资源,所以也是最有效的课堂资源。教师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生活体验,让他们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把课堂话语权交给他们,促使他们把个别的、浅显的生活体验集中起来,进行理性地思考、感悟,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针对学生厌学,教师在讲“珍惜受教育权利,履行受教育义务”专题时,教师可以涉及教学内容,让学生上网搜集落后学校条件的相关内容和图片,通过和自己学校的条件对比,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农村尤其山区学生不容易,学习条件不好甚至恶劣,生活环境那么艰苦仍然努力学习,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求知欲。在九年级第七课第一框“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专题的教学时,教师讲授“感受身边的变化”,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谈自己的家乡近几年发生的变化。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讨论,直观形象的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同时,使学生发挥了在课堂上积极主动思考发言,增加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德育课程,在初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培养初中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作为教师,我们应给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高度的重视,坚持新课改思想,摒弃“知识本位”、“教师本位”的传统观念,将课堂教学联系生活实际,敢于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这门课程在初中教育阶段的魅力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卢菲. 发现问题,更正习惯——初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策略[J]. 读与写杂志,2017,4(14):112.
[2] 徐 琴. 论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 教学研究,2017,5(14):97-98.
[3] 刘德东. 试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J]. 中国校外教育,2017,05:114,162.
[4] 莫素斌.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 教育观察,2017,8(6):134-1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