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写作能力是高中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区高中学生却存在着诸多写作难题。本文从山区高中生阅读现状调查分析出发,从阅读法——苏教版模仿作文教学、课外阅读拓展写作教学进行分析研究,探讨适宜山区高中学生的写作教学模式,来提升山区学生写作能力。
【关键词】阅读法 写作教学模式 山区高中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两大重要支柱,是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在对山区高中生阅读和写作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在知识面的拓宽及个性化阅读方面与城市学生存在较大的差异;带着明显的以应试为目的的功利性阅读,比较随意而没有思考;普遍存在写作上的畏难情绪,常感有情不得而发的窘境等;同时教师也存在着未能很好地运用教材及其他阅读材料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因此鼓励学生在增加阅读量的同时关注阅读对写作的影响,从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水平。
一、驻足课本阅读,扎实写作基础
浙江省教育厅印发的《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教科书体例结构进行了如下说明:“以人文话题为统领,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设置了20个专题。‘写作’附在专题学习后,以‘写作观’、‘写作指导’、‘写作实践’构架,把写作观念、写作方法指导、写作实践结合起来;同时,写作实践与专题阅读教学相联系,读和写相配合。教学时应注意体现这样编排的意义。”由此可见,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体例在写作教学部分突破了传统高中语文教材写作部分编写一般以文体为序,或是以写作知识点为序的点式、网式、树式的体系安排,为学习语文提供了阅读的东西,更为练习写作提供了范文。把教材作为阅读材料来提升山区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一个行之可效的方案。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模仿作文教学符合《指导意见》的教学要求,它从教村体例结构入手,倡导学生在阅读中模仿感悟,在模仿中表达,在模仿中创造,以期达到学生作文与做人的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苏教版必修教材为例,将仿写作文从五个层面进行实践:一是仿写句式、修辞;二是仿写细节描写;三是仿写文章构思;四是仿写情感、风格;五是设置情境仿写。
这五个层面有一个大致的由浅及深、由易而难的次序,又并行存在于各个阶段中,不必强求循序渐进的练习,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和感悟,随意选择。这一过程恰恰可以借助课堂阅读教学来辅助完成。
二、拓展课外阅读,丰富写作技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相应的阅读方法,提升学生写作的能力。
1.札记式课外阅读点评写作
“阅读一篇文章……能够分辨出思想观点是否正确,感情是否健康;或知识是否准确,认识是否深刻,形象是否鲜明;……以及表现方法上有何技巧,语言和风格上有何特点等等,也就是要能够进行鉴赏和评价。”这就要求学生能点评文章中值得吸收借鉴的地方。将读与评结合起来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读书笔记的撰写。“读书笔记一般有两种做法:一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时将书中的重要结论或精彩的部分摘录下来,或将自己认为有疑问、有异议的内容摘录下来;二是在读完一章节或全书之后,对该章节或全书做一概要性的系统归纳,或者写出读书体会。”
笔者从高一开始,针对学生不主动阅读的问题,设计了同伴互助阅读札记模式,在课本阅读模仿的基础上掌握了相应的一些写作技巧之后,让学生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进行积累、点评与感悟。在每周固定的阅读课上读写,从内容上可选小小说、散文、诗歌等文质兼美的“美文”和跳动着时代脉搏的反映时代进步的“时文”,以及介绍重大科技成果及其发展的最新动向的科技等等。阅读之后写上自己的阅读收获及随想,还得想办法向同伴推荐自己阅读过的书籍。这个要求一则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之后能真切地说出文中的优点,在讲述的时候又重新巩固,并使学生具备敏捷深刻地读文、娴熟准确地驾驭文章写好文章的能力。另外同伴之间的对照性阅读,更具有一种讨论与共同欣赏的阅读心理,能促进彼此对文本的理解与运用。
2.读后感式写作
山区学生存在严重的被动阅读的弊端,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性的给予一定的阅读量积累的条件,一方面加深对阅读的巩固,促进他们写作素材的积累;另一方面也帮助他们打通与书本的联系,让他们见识到别人的生活,感受别人的思想,丰富自己的头脑,加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生活的体会。有要求读后感写作,学生必然需要对阅读文本作更深入阅读,必须翻来覆去地揣摩,不再把阅读仅仅放在了解故事情节,把握形象内容层面上,更得领会文中深意,咀嚼文中精华,最后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见解。自然读多了,写多了,也就促进了写作素材的积累。所以,读后感是学生写作训练的一个主要途径,也是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的一种样式,效果明显。
3.同伴互助式阅读写作
尽管模仿让他们尝到了甜头,但是名家的写作总有让他们难以企及的地方,进而产生一种距离感与挫败感。因此,应强化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增强写作自信心,从而形成更良性的写作训练。在日常的写作训练中,经常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去修改同伴的作文,以达到彼此提升的目的,然而在实践中发现,同伴互助式的写作模式,还不仅仅在于批改作文。笔者经常把学生优秀的随笔在课堂上朗读,网页上发布,教室习作园地上张贴,种种的宣传,变式的“阅读”,使被展示者找到了一种自豪感,阅读者感受到了一种竞争心,从而摆出“擂台”,让学生从同伴“对手”的作文阅读中去改进自身的表达。教师曾创设情境,要求学生以“清明节”为话题进行写作训练,并要求全体同学生进行优秀文章推选,点评,最后全班选定两篇文章,突出展现了不同的写作风格与表达方式。
孔子说“有教无类”,也正如宁波大学“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实践与提升培训”时特级教师董承理老师所说的,写作教学没有地域之分,山区的学生可能在很多方面与城市的学生存在差异,但是教师之于作文教学的用心是没有差异的。针对山区学生特点而探究的这些阅读法写作教学模式是因地制宜,取材身边的,是适时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0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
[02]严虹焰.教师如何进行学法指导[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主编 2009,103
[03]郭吉成主编.新课标高中论述文写作指导[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