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学前教育的课程中老师对学生进行普通话的讲授尤为重要,因为普通话不仅是该门课程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学生考取该专业资质的一项考试科目。只有老师教导好学生普通话才能帮助学生尽善尽美地完成本专业的学习工作。但是目前老师对于普通话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因此老师应当对教学的形式进行逐步地完善和优化,最终为了保障学生真切地掌握这一项能力而努力。
关键词:海北州门源县;普通话;学前教育阶段
引言:由于目前教育领域改革的不断优化和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对学生专业性和素质素养方面的关注。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学好普通话并通过测试达到相应的要求已经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除了上述原因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普通话以外,该专业的特性也从另一方面表明学生必须掌握该项能力,对学前儿童的教育要求幼师必须能够运用普通话完成课程流利的讲解,学好普通话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就业要求。本文首先简述了在普通话教学时出现的问题和状况。
一、目前普通话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1.1学生对普通话的重视程度不高
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多为普通话,因此多数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重视程度都不高。而课程老师也会由于该因素而忽略了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态度和心理感受,这也会使得学生对于该门课程学习的效率大打折扣。老师作为学生该门课程的引导者更应当重视学生的学习状况与学习效果,转变学生目前的学习态度。另外,老师还应当增强自身的教学经验并改善现有的教学形式,尽可能的提升学生对普通话学习的兴趣。
1.2老师过于依赖课本教材
目前老师对该门课程的教学多数依赖课本教材,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没有做到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开展对普通话的讲解和练习工作。这也会致使学生逐渐丧失对该门课程的兴趣与学习意愿,进而影响普通话的学习效果。老师应当不局限于课本的教材,多在学生感兴趣的方面进行延伸和拓展,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方法和对策,尽可能地提升学生对于学习普通话的重视程度。老师可以选取较为新颖的教学形式,以更为变通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提升学生普通话的专业能力。
1.3学校对于该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老师对普通话进行教学的形式较为传统,这方面有部分原因是由于学校对普通话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高,而且由于资金投入的限制,学校会较为忽视普通话教学的设备问题,这也使得目前普通话教学的发展较为缓慢。除此以外,学校增设的多媒体设备和语音教学课堂会优先交由外语课程使用,这也使得普通话课堂的教学会显得单一且乏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普通话的专业水平也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二、对改善目前普通话教学现状的对策
2.1增强学生对普通话学习的兴趣
兴趣的增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进步,因此老师在对普通话课程进行教学时首先应当参考学生的兴趣点再去进行备课并设置学习任务,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继而使学生自身的普通话能力有进一步的提升。老师还可以选择将传统优美的古诗朗诵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帮助学生从古诗词中体会到普通话的艺术感和美感,增强学生对音准的要求和认识。另外,老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课外活动的方法增强学生对普通话学习的参与感和存在感,以分角色朗读故事和表演小品的形式增强课堂和课外学习普通话的趣味性,尽可能的吸引学生学习。
2.2增强对课堂内容的选择性
老师应当有针对性地对普通话使用的教材进行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老师可以将学生普通话考试的内容与课本教材的内容相结合,这样能更全面有效地帮助学生熟悉考级的考试内容,也能够更好的激励学生去学习普通话。老师也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状况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字词的读音进行课下的练习,确保学生能够切实掌握课堂的教学内容。
2.3增强老师对普通话理论教学的重视程度
在课堂的教学当中老师可能会由于普通话较为常见的特性而忽视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学,这很有可能影响学生对普通话学习的系统性与全面性。有些学生有可能由于居住环境影响,其方言气息较为浓厚,而对普通话中某些字音的掌握较为困难,这时就需要老师首先对其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该字词的发音位置和发音的重点,而不是一味的要求学生进行跟读,这样只会使得事倍而功半。老师对学生进行发音理论的普及也能够更好的使学生理解普通话的发音过程,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将字词句朗诵的更加纯正和标准。
结束语
综上所述,普通话的学习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备的知识技能,因此老师和学生更应当重视对该门课程的指导和学习工作,老师更应当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继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提升普通话的水准。
参考文献:
[1]孙碧霞.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教学策略与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5(16):335-336+364.
[2]吴明芬.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的教学策略[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8(03):279-282.
[3]蒋蓉.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教学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语文学刊,2019(06):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