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音乐课堂上的“表演焦虑”

发表时间:2020/5/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4期   作者:沈峰
[导读] 本文通过音乐教学活动中所出现的一些舞台现象展开思索,分析探讨了学生在舞台表演上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心理障碍。
        摘要:本文通过音乐教学活动中所出现的一些舞台现象展开思索,分析探讨了学生在舞台表演上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心理障碍。并通过具体的分析解读了形成舞台心理障碍的原因,探讨在课堂上如何应对这些难题。通过论述点明教师在学生心理干预上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表演    心理     干预
一、音乐课堂教学存在的现象
1、“水桶”的舞蹈
        在学校舞蹈课堂上有一位女学生,同学们暗地里都叫她“水桶”。在一次舞蹈自由表演的时候,为了给她更多的鼓励,我让她上台表演舞蹈片段。起初她还有点扭捏,但是在我的鼓励下她还是挪开了步子,踩着音乐节奏跳了起来。这时一个同学憋不住大声笑了出来,身边的几个学生在议论“水桶跳舞了、真像狗熊”。 
        音乐还没有结束,她冲了下去,脸红红的。和她谈心,她却老是以不舒服推脱了,我在她的眼里仿佛看到一丝仇恨!
        我的这次心理引导是失败的,本来想鼓励一个执着用功的孩子却起了反作用。在课后反思中我意识到这是学生的自卑心理在作祟,这也是舞台表演中最大的障碍。引导学生积极的认同自己树立自信心就成为教师努力的目标!
2、“沉默的”舞台
     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而站在聚光灯下表演的是自己真实的人生!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在一次观摩教学中,一首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歌曲《红蜻蜓》,却把课堂带入“死”一般的沉静中。开始的气氛还是很浓烈的,然而一名男生站在舞台上的沉默却打破这丝“祥和”的气氛。接连几个学生都用沉默回应了老师的热情。不一会教室里站了将近10个人,他们高高矮矮的站在那里,仿佛是沉厚的塑像,积淀的东西太多......
        孩子不是惧怕老师,也不是不会演唱,他们惧怕的是自己。胆怯、怕出错等心理把他们的心灵困在了自己的围城里不能自拔。哪怕心里有表演的欲望,那也是在潜意识的最深处。越是害怕越不愿表演,最后就形成了恶性循环,灯光下人头攒动,等待的却是沉默的舞台。
二、还原舞台,教学实践中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
1、大块头乐队的启示——面对自卑让学生学会平静、正确的认识。 
        站在舞台上,每个人都可能自卑,但是我们要正视所存在的舞台心理障碍,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一次兴趣活动中,我让学生表演自己最不喜欢的舞种,作为老师的我也不例外,垫着脚跳起了滑稽的芭蕾舞。一曲舞吧,我让学生欣赏了一段“大块头乐队”的表演(全是身材肥胖的人组成的乐队)。看到他们在舞台上发散出的光芒不亚于任何明星,大家渐渐收起嘲笑的目光。在一个平静的气氛中每个学生开始思考自己的不足,其实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需要的是面对自己缺点、面对自卑的勇气。
        解决自卑的心理障碍,首先要给自己一个正确的价值定位,聪明的人在于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补足自己的缺点。其次要善于比较,公正评价。有些人自卑的心理在于看不清楚人与人之间的不同点和共同点。最后是自我激励,自我提高。自卑总是与某些欠缺联系在一起,因此激励自己不断进取,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才是根治自卑的良药。
2、“疯狂”的嬉皮士——面对胆怯自信是关键
        说到胆怯不自信,这也是自卑的一种衍生。在这些孩子中往往没有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有些人还是班上的优等生,歌曲也唱的很棒。但是他们就是不愿在别人面前表演。相反往往那些在班上调皮的孩子在舞台上却放的很开。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他们对自己没有过高的期望,舞台表演可以吸引别人的注意,进而也会得到认同和表扬。渐渐的他们就喜欢上了这种感觉,发展下去就变成自己的长处了。为了能更好的解决学生怯场的问题,演唱训练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学会无拘束的“放纵”以至“疯狂”。喊唱无需音高,只要学会宣泄,学会“表现”。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渐渐熟悉了舞台的感觉,他们也不再惧怕表演,往往还能在课堂上给你小小的惊喜!
          面对胆怯首先我们适当的认识自己,不能给自己订过高的要求,高要求是束缚我们的枷锁。其次要学会自信,这是一种品质,是一种人人都应该掌握的优秀内涵。最后要学会变缺点成优点,不喜欢“孤独”的舞台是大多数人不愿表演的根源。
3、“疯子”还是正常人——面对自闭相信是基础
     老师的表演曾被学生嗤之以鼻,他们给老师灌上疯子的外号,以显示自己是“正常人”。其实这是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排外的心理所造成的,他们不相信外来的事物和经验。作为教师就是要让学生敞开心扉,慢慢体验别人的经验进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在教学中,我改变教师的引领方式,变成学生探讨实践,教师做好总结提炼。只有通过点点滴滴的努力才能让学生走出自己设计的怪圈,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体验艺术,相信别人就是相信自己!
三、教师在学生心理疏导的注意事项
1.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能力和素质
        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教师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在施教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虽然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是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还很脆弱。他们主要是通过成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获得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在确定进行心理引导干预时一定要妥善分析好学生的概况,做到心里有数,同时还要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防范和措施。
        其次,精练语言、做好表率作用。教师对学生表演心理的干预大多是要通过教师带领学生实践才能达到效果的,所以必须要精炼教师的语言,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进步。
2.定期进行讨论交流
        在学生中开展互相揭短活动,让大家更加清晰的认识自己的舞台形象,认识身边的小伙伴,进而互相认可对方。
        开展“悄悄话——小纸条传递”活动,为个别学生进行心理疏通工作。加强和家长的联系,对于个别学生通过多方面的渠道指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的价值,学会适应舞台。
3.优化课程结构
        多设计宽松愉悦的课堂教程,考虑大部分学生的情感认知水平,这有助于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舞台。
4、建立有效和谐的艺术氛围
   作为学习者,大家都是志同道合的人,要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三人行必有我师。只有大家营造好和谐的课堂气氛,我们才能站在舞台上微笑的去面对掌声。
        只有在教学上时刻关心学生的一言一行,在课堂上让学生变的更自信,学生才能更好的相信自己,相信老师,而舞台配合就变的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儿童情绪心理学》      古吴轩出版社   2017-09-01     李群锋?著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