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的民族情感渗透策略

发表时间:2020/5/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4期   作者:吴宏标
[导读] 在新课程理念下,情感教学应本着教书育人的基本原则,在不断探求教学途径和创新教学途径的方向下正确的引导和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民族意识。
        摘要:音乐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情感,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我国民族音乐的价值,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树立民族意识,发扬民族精神。在新课程理念下,情感教学应本着教书育人的基本原则,在不断探求教学途径和创新教学途径的方向下正确的引导和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民族意识。
        关键词:音乐教学;民族情感;渗透策略
        引言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总是以其独特的魅力而感染人、吸引人。就音乐课程教学而言,更加关注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师生间的思想沟通,因而加强情感教学在音乐审美教育中的应用具有必要性。音乐教师只有将情感教学合理应用于审美教育中,才能更好实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1民族情感渗透教学的意义
        1.1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音乐教学中,民族情感的渗透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途径。具有民族情感的音乐饱含民族情感血脉,它记载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情感经历,渗透着在民族人民的情思。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情感,有助于学生充分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真正掌握我国作为文明古国的文化内核所在。作为学生,在音乐教学中获得民族情感,是了解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在民族音乐情感的熏陶下,学生可极大增强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尊心,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实现高中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教育目标。
        1.2树立学生的民族意识,发扬民族精神
        我国音乐成果中包含大量的民族音乐。我国民族音乐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丰富的内容体系、多元的层次结构,为培养学生民族情感提供大量优秀的教学素材。优秀民族音乐是一代代劳动人民音乐才智的结晶,为创造和发展音乐文化积累了大量的音乐基础。民族音乐富含民族奋斗、拼搏的不朽精神,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也是世界音乐文化宝藏中的瑰宝。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情感,能够让一个国家、民族深刻体会到本民族的强大。因此,学生的教育不能脱离本土文化的根基,音乐教育必须继承、发展民族文化。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情感,有利于学生树立民族意识,发扬民族精神。学生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逐渐掌握关于民族音乐、民族历史、民族奋斗的精神力量,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自尊、自爱、自强。
        2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情感的策略
        2.1在教师示范教育中应用情感教育
        作为音乐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要能以自己饱满的热情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并用自己的情感感染每一名学生,让他们通过特定的音乐情感,学习并感受歌曲和音乐。为了能在实际的教学中将自己真正地融入教学环节中,并且发挥出自身的示范作用,教师要在教学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了解到歌曲所蕴含的情感与意图。比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健康歌》时,就可以提前学习歌曲的伴舞。虽然这首歌曲在教材中仅作为欣赏歌曲存在,但是因为教师做好了舞蹈准备,所以最终增强了歌曲对学生的影响力,并激发了他们参与歌曲学习和舞蹈学习的热情。当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一起随着歌曲节奏进行舞蹈,课堂氛围变得相对轻松和活跃。可见,教师以丰富的情感和教学带动每一个学生的情绪,能够达到良好的情感渗透效果。
        2.2以了解多元民族文化为基础
        在音乐教学中高效渗透民族精神,需要学生首先了解民族多元文化的内涵,在此基础上传播民族情感的效率更高。教师和学生一起深入了解民族音乐的多元文化,可以搜集不同民族的音乐信息资料,了解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掌握不同民族的特色。

例如,教师带领学生赏析具有西北特色的音乐时,学生需要在课前搜集关于西北地区的文化资料,做好课前预习准备工作,和同学、教师共享文化资源。教师带头为学生展示西北民歌,通过音乐和文字解读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民族音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在体验不同民族文化特征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产生作为民族成员之一的自豪感;了解多元民族文化还涉及曲艺、影视领域的优秀文化形式,培养学生赏析不同形式音乐的能力。再如,在教师带领学生赏析京剧曲目时,首先应分享关于国粹的文化内涵,在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之后,再播放音乐曲目,让学生对京剧产生崇敬心理,学生在欣赏时会不自觉地了解京剧内涵,真正感受国粹魅力。
        2.3通过音乐课外实践活动渗透民族情感
        在音乐课堂上渗透民族情感之余,教师还可以积极举办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如进行民歌大赛、民族乐器大赛、音乐晚会等,以表演和竞赛的形式,使学生深入了解音乐中的民族情感。课外音乐实践活动,便于缩小学生与民族音乐之间的距离感,感知民族音乐的精髓。除了竞赛和表演的音乐实践活动外,教师还可组织学生成立民族音乐合唱团,以团体形式发扬民族音乐,在活动中逐渐渗透民族情感。合唱团可选择在重大节日中进行公益表演、慰问表演活动,这既是对自身能力的提升,又是强化社会关爱情感的有益行为。条件充足的学校,可选择邀请当地知名民族音乐家到学校开展民族音乐校园讲座,指导民族音乐演唱,在表现欲望、创作思维的激发下,学生深入音乐实践活动,实现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教学的民族情感渗透。
        2.4通过音乐的描述的意境,达到情感的共鸣
        真正的音乐作品是把感情溶化到每一跳动的音符中,音乐中表达强烈的感情。大部分歌曲、乐曲都描绘出一定的意境,以情感为基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唱伊始,教师播放歌曲,让学生跟着欢快的节奏想象画面: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一个少年骑着一匹小红马,在草原上一边唱歌,一边放牧,草原就是牧民的家。在这优美意境中,学生感受牧民对草原的爱,他们体会到各种豪放的情感,学生在唱歌中能表达出牧民那种欢快、豪放的情感。学生在歌唱中产生强烈的情感,才能真正领悟歌曲中描绘的画面,理解歌曲内容,有利于对进行情感教育。
        2.5在问题导向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
        不论是在哪一个阶段的音乐教育工作中,教师除了通过介绍歌词和旋律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之外,还可以通过设计巧妙的问题,而达到丰富情感的效果。例如,音乐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歌曲《摘草莓》时,除了让学生感受轻松流畅的旋律以及质朴动人的歌词以外,还带领学生体会歌曲描绘的小姑娘所具备的高尚孝顺的优秀品质。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掌握了演唱方法以后,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有效地避免了他们对歌曲理解停留在表面的情况。比如,教师提出“为什么歌曲中的小姑娘不吃草莓呢?”这种具有因势利导效果的问题,能让学生深入到歌曲内容中,从歌词中体会到小姑娘之所以自己不吃草莓,是想把草莓让给军属老奶奶吃。这种拥军敬老的品质可以从歌曲中传达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歌曲的同时,也接受情感教育。
        结束语
        民族情感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教师需要从多角度、循序渐进地开展情感渗透教学工作。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储备人才,必须积极承担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的重大责任,努力强化爱国之情、民族情感。因此,在高中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达到将民族情感渗透在音乐教学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迎春.情感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35):203-204.
        [2]翟忠亮.高中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探讨[J].大众文艺,2018,449(23):209-210.
        [3] 鲁璐.浅析如何提高初中音乐鉴赏水平[J].北方音乐,2017,37(17):199-2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