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策略

发表时间:2020/5/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4期   作者: 张奋军
[导读] 在本次研究中,主要对小学生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策略进行分析。
        摘 要:在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小学生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使得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超越自我,提高自身素质,所以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需要加强学生竞争意识以及合作素养的培养。在本次研究中,主要对小学生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生;体育教学;体育精神;策略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尤为重要,体育精神是人们不断进步的基础,而对于小学生来说,需要打好这一基础,提高自身的竞争意识以及合作意识,通过体育课程的开展帮助学生形成体育精神,合理地安排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正确地体育理念。
一、小学生缺乏体育精神的诱因分析
(一)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中,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独生子女比较多,日常生活中,家人给予孩子的爱是无微不至的,甚至有很多家庭比较溺爱孩子,帮着子女做什么原本可以自己完成的事情,继而使得孩子进入到校园生活中后,不具备合作意识,加之因为父母包办,学生并未产生任何竞争意识,这些因素都是导致学生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二是,现阶段的家庭教育当中,很多家长都将考试分数作为一切的衡量标准,还有一些家长把分数看做是唯一的标准,进而使得孩子从小就是去了学习的动力,严重影响小学生在未来的发展。
(二)小学生年龄过于小
        对于小学生而言,年龄比较小,处于该阶段的学生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没有得到完整地发育,也就是说,小学生的体能较低,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非常短,很容易被外界一些因素所影响,缺乏日常知识以及生活经验,正是这些客观因素的因素,使得体育教学难以开展。因为年龄的影响,学生比较注重体育课程开展期间的趣味性,不对体育技能和体育项目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关注,反复性的技能训练会导致学生出现厌烦心理,因此可以说年龄不利于小学生体育教学工作很好地开展。
(三)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意识以及观念随之改变。现阶段大众非常关注孩子的教育,然而与此同时太过于注重也导致了很多问题出现,即重智育忽略素质教育,特别是体育教育方面,由于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学校不注重开展体育课程,一味地给学生增加课业负担,不利于学生竞争意识以及合作意识的培养。
二、小学生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策略
(一)多样激励学生,对其体育精神进行培养
        开展教学实践工作的过程中,想要对学生的体育精神进行培养,就需要运用多样化的激励手段,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感受到教师的肯定和激励,推动着学生不断进步,形成勇敢的精神,有助于学生未来发展。所以,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多样化的激励方式应用在学生的发展中,对其体育精神进行很好地培养。比如,体育课程中,体育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情感和物质激励以及话语,还有精神方面的激励进行针对性地实施,继而能够让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体育课程当中对自身的潜能进行展现,并且勇于超越自我,提升学生自信,形成体育精神,推动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加强体育知识的宣讲,对学生的体育精神进行培养
        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期间,当体育教师一味地对学生宣扬体育活动非常艰苦的话,那么很难有效地开展课程,教师所说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之间有很大的距离,难以触动学生的内心。所以,想要实现预期的效果,体育教师就需要尽可能地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间结合,将体育知识宣讲给小学生,进而让学生产生体育精神意识,触动内心世界,将体育精神融入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形成竞争意识和合作理念,实现全面发展,有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教学方式的创新,为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培养
        小学院校所开展的体育教学必须注重学生体育精神的有效培养,因此,必须摒弃“成绩至上”的理念,制定新的教学目标,即推动小学生全面发展,创新教学思路和理念。这一过程中,体育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发展的实际特征,降低机械化和重复性工作的开展次数,满足学生所需,并且可以让学生感知体育锻炼的价值所在。比如,教学期间,教师可以适当地开展实践性的活动,帮助学生进行素质训练,引导学生融入其中,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勇敢地面对挑战和难关,形成团结协作的精神,将体育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有助于小学生形成体育精神,并且将这一精神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的问题,提高整体素质。
(四)对目标进行分层,帮助学生形成体育精神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因为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传统的教学实践活动开展期间,教师总是会发现如此的问题:有一些小学生比较喜欢运动,具有较强的身体素质,然而也有一些学生并不喜欢体育锻炼,导致自身的体质非常弱。所以,当出现这一问题的时候,教师切不可一概而论,需要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层次性的目标,结合学生间存在的差异,为其体育精神进行培养,并且淋漓尽致地展现。
(五)通过室内教学帮助学生形成体育精神
        体育课不属于单一的课外课程,小学体育教育想要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通过室内教学辅助。小学生在经过室外实践后,体育教师需要在室内课堂中对其展开体育理论的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在一起,教师可以将著名的人物事例讲述给学生,让学生明白体育精神的重要性。例如,大多数学生都非常喜欢球类运动,也有一些小学生是足球迷,此时教师就可以将世界著名的球队的故事讲述给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球队的精彩瞬间,通过这一方式让小学生可以明确认识到永不放弃的足球精神,进而在实践训练中形成一定的竞争意识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六)帮助学生正确地处理合作和竞争之间的关系
        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处处都是合作以及竞争,想要对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竞
争意识进行培养,就需要让学生明白竞争和合作的关系,并且有效地处理这一关系。例如体育运动,当缺乏竞争关系的话,体育运动也就不具备竞技魅力,失去了活力,难以吸引到各个群体。当比较多的是竞争,然而却缺乏团队合作的话,体育运动的开展也会非常地混乱,所有的个体都想要对自身进行表现,很难达到预定效果,很难实现教育目标。因此,就小学生来说,需要具备竞争意识以及合作精神,正确地处理竞争和合作之间的关系,主动地处理。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体育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开展分组游戏,有助于学生凝聚力的形成,对其合作意识进行培养,在团队的作用下实现目标,游戏的运用具有竞技性,可以让学生在组内进行竞争,尊重每个学生,奖励获胜的小组,以此方式帮助学生正确把握竞争和合作的关系,对其进行正确地处理。这样一来,能够有效地对学生的体育精神进行培养,推动小学阶段体育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在当今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小学教育来说必须加强重视力度。有效地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因此,在体育课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学生培养体育精神,形成竞争意识以及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推动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兴盈,汪晓赞.基于体育课堂观测的小学生身体活动水平及教师教学行为分析[J/OL].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7[2020-04-21].
        [2]毛艳秋,曹国裕.葫芦岛市小学生体育行为调查与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0,28(03):83-85.
        [3]李建锋.小学体育教师角色定位研究[J].青少年体育,2020(02):126-127.
        [4]张勇.中小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开发的策略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2):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