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董真

发表时间:2020/5/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4期   作者:董真
[导读] 课堂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直接确定了整节课的基调,高效的课堂导入对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展开分析,希望能对各位数学教师提供帮助。
        摘要:课堂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直接确定了整节课的基调,高效的课堂导入对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展开分析,希望能对各位数学教师提供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堂导入;导入技巧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于数学课程的认知较浅,所以难以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好在此阶段的数学知识难度并不高,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需要注重课堂导入环节。本文主要从课堂导入的重要性、主要问题切入,进而对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提出几点有效策略。
        一、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重要性
        谈及课堂导入,其重点在于导入二字,利用课堂导入的优势主要有两个:首先,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难以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特别是在课堂开始阶段,如果在一开始学生就难以融入课堂,会对整节课的教学节奏以及教学效率产生不利影响,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是坏事,因此教师们通常采用课堂导入的巧妙方式来吸引学生注意力,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将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课堂上来。其次,小学生对于新事物他们会进行各方面的尝试,数学课堂也不例外。当教师在课堂上利用知识搭桥、情景营造、道具吸引等导入方式来创设灵活的问题后,学生自然会跟随教师的引导进行思考,在思考过程中不仅做到了集中注意力,还做到了锻炼数学思维。最后,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打开了情绪反馈的通路,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无形之间增加了沟通理解。
        二、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导入方式单一、平淡
        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课堂导入环节的重要性,课堂导入已经成为每个数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导入环节的问题也逐渐暴露。首要的问题便是导入方式单一,很多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采用的是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方式,这一方式能够快速连接之前所学的知识,进而做到温故知新。但是单一的导入方式会导致学生在一开始就丧失了对课堂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就算课堂中后期有再有趣的讲解,学生也难以再提高兴趣,最终影响的还是教学效果。
        2.导入环节喧宾夺主
        许多教师为了追求更好的导入效果就会采取多样的导入环节,认为在多样的环节下学生能够充分将注意力放在课堂上,但是过多的环节使得学生思维持续处于过渡活跃状态,没有起到安定情绪的作用,到课堂的中后期学生会出现明显的精力下降,疲惫状态进而会影响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并且过多的环节并未突出导入目的,反而起到喧宾夺主的消极作用。


        三、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技巧
        1.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进行导入环节的设计
        小学阶段设有六个年级,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年龄特征,所以教师应该针对各年龄特征展开不同的教学方式,不仅需要考虑到学科教学内容的难度还要考虑到不同年龄层学生的兴趣特点。例如低年级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常常在课堂上分散注意力,因此更偏向于道具吸引以及在课堂上展开互动活动来导入;而高年级的学生对注意力的把控和理解能力较强,所以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影音播放就能够将学生带动到课堂氛围中。例如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一课,需要使用小棒作为道具,请每位同学携带20个小棒,将其中十个放在一旁,另外一旁随机放置几个小棒,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随机的位置开始数起,让学生们自己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如“1个十加4个一”列式:10+4=14。学生在随机摆列与交流的过程中通过自己动手做到了思考,对课程也会产生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接下来教师就可以提高难度,任意说出数字请小朋友们用小棒摆出,学生们认真数数的过程中做到了课程自主探究,在摆动小棒时也能够活用数字加法,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个人能力,强化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意识。
        2.明确课堂导入的目的
        课堂导入作为每堂课的重要部分,在开始设计导入环节时就要明确导入的目的,围绕目的展开有效的环节安排,做到简单快速的切入教学,学生在明确学习目的后也可以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和思维活跃度,从而保持学生长效的注意力,做到自觉调控自己的学习活动。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的《平均数》这一课中,教学的主要重点是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和实际意义,教师就可以邀请两个小组上台进行拍球比拼,每个小组5人,拍球总数多的小组胜出,此时的学生就会将注意力放在比赛上,随后教师再将一个小组移除一人再进行比拼,以四人对五人的形式进行比赛,大家都会产生疑惑;四个人与五个人进行比拼,最终的成绩是不公平的。教师就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向平均这一概念展开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刷新,明白原来可以用平均来合理判定这个比赛。随后教师就可以利用更多的相同事例让学生们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事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达到课堂导入设定的目的。
        总结
        课堂导入一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不同的导入方法起到不同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借鉴优秀教师的成功案例来完善自己的课堂,做到精彩而巧妙的导入,不断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方向,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桃,《浅谈数学课堂中的兴趣培养及其重要性》,《关爱明天》2015-11-30
                 【2】陈玖玲,《小学数学课堂导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6-06-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