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兴趣视角下高一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0/5/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4期   作者:王莹
[导读] 本文结合苏教版高一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注重把握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提升高一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
        摘要:高一语文课堂教学工作开展,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高中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地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本文结合苏教版高一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注重把握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提升高一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
关键词:学习兴趣;高一语文;课堂教学

前言:高一语文课堂教学工作开展,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高中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以提升高一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高一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把握,要注重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发展,构建高效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及教学效果得到有效地提升。

一、注重利用情景教学,以情入境
        高一语文课堂教学要立足于素质教育改革形势,突出高中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师生之间进行有效地互动和交流,使高中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深入地学习及思考,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及质量[1]。结合新课程标准内容来看,高一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语文问题进行主动地思考,从而更好地参与到语文知识学习及理解当中。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情景教学方法进行有效地应用,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使情景教学拉近学生与语文知识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对语文知识进行学习及掌握。对此,教师可以对多媒体教学方法进行有效地应用,带给学生更好的视听感受,使语文课堂“动”起来,以寓情于景,深化理解文章内涵[2]。
        例如,在苏教版高一语文《赤壁赋》这一课教学时,感受苏轼豁达乐观的情怀,对诗歌内容进行有效地品悟,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播放关于赤壁之战的影视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以景入情,分析《赤壁赋》中作者关于心情的描写,引导学生对苏轼心情的变化。这一过程中,通过对《赤壁赋》中由乐而悲的心境变化进行了解,对文章的词句描写进行有效感知,加深对《赤壁赋》内涵的理解,感受《赤壁赋》中情、景、理三者的交融及转换,以加深文章的学习及思考。
二、联系生活实际经历,深入感知
        生活化教学模式与高一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有利于拉近语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对语文知识进行更加有效地学习及理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了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对语文课堂教学工作进行针对性的开展,带给学生更加真实的感受,以提升高一语文的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在联系生活经历进行教学时,注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进一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在把握学生生活经历过程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兴趣,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指导学生有效地探究和思考,培养学生语文思维,使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得到有效地提升[3]。


        例如,在开展《获得教养的途径》一课的时候,主要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学习之道,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说一说进入高中后,如何学好语文知识?通过开展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在阅读现代文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掌握学习方法和阅读方法?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讨,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经验,交流方法,使语文课堂变得更加活跃。接下来,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阅读,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与课文内容进行结合,讨论修养和教养问题,对文章语言及文章内涵进行揣摩,以加深对知识的学习及思考,使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有效地提升。
三、突出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以新激趣
        高一语文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师要创新教学理念,注重与时俱进,对传统教学理念进行革新,以新激趣,突出教学的时代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进行把握,突出时代特征,将社会与人生进行紧密地联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时代特征的新闻类知识,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陶冶学生的情操,激活学生的思维。对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文章内容,把握文章内容与时代发展的关联性,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民生,鼓励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以培养学生批判精神和认识世界的能力,突出语文教学的实际作用。对此,在开展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兴趣为导向,注重对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进行有效地应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使学生了解终生百态,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4]。
        例如,在开展《寂寞》一课教学时,结合文章内容来看,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寂寞”表现在哪里?结合这一线索,对文章内容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对“寂寞”进行分析,引发学生思考,作者真的寂寞吗?通过围绕文章内容,了解作者的“独处”,他的独处在于亲近自然,流露出作者对自然的赞美之情。接下来,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谈一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联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说一说当下喧嚣的社会,人应该如何独处,如何融入自然,如何在自然中寻找真实的自己。通过联系文章内容,引发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思考,使学生了解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通过代入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于时代话题,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并使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深入地思考,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

结束语:高一语文课堂教学工作开展,以趣入课,要注重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高一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课堂学习当中,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语文知识进行更加深入地学习及思考,进一步培养高一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对情景教学、生活化教学模式进行有效地应用,使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有效感知,以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及进步。
参考文献:
[1]王雅萍.问题与反思:走向课改深处的高中语文教学[J].学周刊,2020(08):103-104.
[2]华建英.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增强高中语文教学效果[J].学周刊,2020(08):117-118.
[3]吴立荣.高中语文高效教学模式的探索[J].江西教育,2020(06):12-13.
[4]卢红林.亟待拯救的高中语文课外阅读[J].语文教学之友,2020,39(02):28-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