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合作机制研究

发表时间:2020/5/21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1月2期   作者:苑靖国
[导读] 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
        摘要: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劣势、存在的机遇与挑战进行详细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论,有针对性地总结和构想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合作新机制。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合作机制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从 S(优势strength)、W(劣势weaknesses)、O(机会opportunities)和 T(威胁threats)四个维度进行全面分析,帮助企业深入了解自己和竞争对手,为战略制定奠定基础。本文将SWOT分析法引入到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合作机制研究中来,使得研究更科学。下面就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加以分析。
        1.优势
        京津冀区域自古以来就一脉相连,人们生活习惯、职业发展和企业发展以及各行各业运行上都存在紧密联系,可谓是地缘相近,人缘相通。京津两地作为直辖市,其中人口的上一辈很多都是河北省人,这就使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具备天然优势。作为高职教育,京津冀区域高职教育资源丰富,北京有高职院校21所,天津有26所,河北省有52所。在这些院校中有些是全国名校,比如: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天津职业大学、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等。京津两地人口体量小,但是经济发展快,教育资源丰富,教育水平相对较高,能够为高职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和实训基地也多,而河北省正好相反,河北省生源多,学校相对较少。京津冀区域内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发展不均衡,有很大的优化空间。京津冀区域内高职院校合作协同发展,优势互补,必定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从院校办学方向和专业建设方面分析,如此众多的高职院校,必定存在专业相近,院校性质相近的情况,这就使得此区域内高职院校合作,互相学习借鉴各院校的教育资源成为可能。师资可以相互培训,取长补短,专业建设方面可以相互参观,相互借用,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教育水平提高速度必定会大大提速。
        2.劣势
        区域发展不平衡,河北省高职教育起步晚,底子薄,建设经费投入不足;而京津两地作为直辖市,高职教育发展较早,经费充足。河北省高职院校地域分布不均衡,省会石家庄分布院校较多,而其他地级市分布较少。京津冀区域内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重复,与经济规模不匹配。比如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都设置的会计、计算机等专业,没有充分考虑市场需求,而对于紧缺型人才的培养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同时,高职院校师资要有行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这部分师资的短缺也是阻碍京津冀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3.机会
        伴随着国家去产能,供给侧结构改革,河北省产业结构需要调整,来承接京津两地的产业转移,这就要求河北省调整自身产业结构现状,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比如雄安新区的建设就是国家层面对京津冀区域产业布局的一次重大调整。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些人才的来源就是京津冀区域内的高职院校。但目前河北省现状是缺乏高技能人才,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不断深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适应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还要适应承接的转移产业需求,这就对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如何与产业体系建设有机融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过程中,如此大量的高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对京津冀区域内高职院校之间的深度合作也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这无疑是京津冀区域内高职院校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
        4.威胁
        京津冀协同发展,首先对区域内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导向。众所周知,优秀的人才都会往好的城市发展,因为那里环境好,工资待遇高。京津冀区域也不例外,尤其是河北省的优秀毕业生,他们会优先选择去北京、天津工作从而谋求更好的职业发展。这无疑是不利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其次,会加剧区域内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竞争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够促进高职院校快速发展,同时也可能出现一些不顾全大局的不良竞争,使得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再次,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相对开放,并在很大程度上打通,使得原来河北省内位数不多的一些高端人才有了离开河北,跻身京津的条件。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对于区域内高职院校系统内部的高技能、高水平的教学名师、高职院校毕业的优秀毕业生等群体,会加速他们涌向京津两地。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合作机制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盘棋,在政府层面需要放眼全局,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实现协同发展。就区域内高职院校合作机制方面而言,需要从政府层面、院校层面和企业层面共同努力来实现,本文有以下观点:
        1.政府层面
        我国强有力的政府领导是各行各业发展的保障。在京津冀区域内高职院校合作中,政府的政策导向至关重要。首先,政府在政策上保障京津两地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同时,加大对河北省的职业教育的扶植力度,具体表现就是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来扶植河北省高职教育,让河北省高职院校购买硬件、建设实训基地、引进和培养优秀师资。其次,政府可以牵头搭建高职院校合作交流平台,在政策上促进京津冀区域内各个高职院校优秀教师进行交换工作,学生以交换生方式培养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在高职院校发展建设的方方面面出台一些好的政策来促进京津冀区域内高职院校深度合作,协同发展。最后加大区域内校企合作力度,京津两地有很多优秀的大企业,他们能为高职学生提供很好的实训、就业基地。在政策上统筹安排区域内校企合作,使得区域内校企合作均衡发展,有高端、有中端也有低端,实现良性发展。
        2.院校层面
        首先要优化院校内部的专业设置,区域内高职院校优化专业设置,去除重复冗余的专业,增设稀缺或空白的专业,真正做到专业设置和区域内的产业需求无缝对接,让毕业生都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其次,加强师资建设。一个好的高职院校,离不开一支好的师资队伍。京津冀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更需要一支价值观统一,技能多样的师资队伍。这就需要各个高职院校分享自己的师资配备数据,统筹安排师资外出学习,学成归来为整个区域内的同类院校服务。力求区域内在各个领域都有学术带头人,有专家来带领整个专业快速发展。最后,在解决了一系列问题后,京津冀区域内还需要有自己的专有优势,建设一批高、精、尖领域的优秀高职院校,让他们和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同类院校去竞争,力求获得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在该领域的话语权,成为引领者。
        3.企业层面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区域内各企业应抓住与高等职业院校合作发展的机遇,不但可以为企业输入新的劳动力和活力,还可以利用高职院校优质的技术和教育资源,开发平台为企业内部员工的技能、素质培训提供基地,让企业员工可以方便地去相关高职院校进行深造,提高技能,然后返回来服务企业。企业也应积极参与高职院校的办学,深化校企合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课提供经验丰富的指导师傅,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基地,表现出企业的社会担当。
三、结论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发展,需要加强合作。合作才是出路,合作才能出成果,所以合作机制尤为重要。相信有了上述的一套合作机制,政府层面、院校层面和企业层面如果能适当考虑和采纳,区域内的高职院校发展会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伟哲.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差异及合作机制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6.6
(2)刘利利.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6.6
(3)宋思洁.关于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几点构想[J].天津市科教院学报,2015(6).
        作者简介:苑靖国(1983-)男,河北省人,讲师,从事航海专业教育。
        立项单位:天津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9年度)科研课题
        课题名称: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合作机制研究——以天津海运职业学院为例
        课题编号:XHXB2019B0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