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传承文化、理解文化,首先教师要对文化有清晰的认知及文化素养,引导学生理解文化、思考文化和表现文化,进行有效的小练笔设计,可以促进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关键词】随文小练笔 文化熏陶 应用
小学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文化熏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部编版教材选入大量传统文化内容,让学生在学语言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面对着熟悉而又陌生的“文化”,我们有必要从理解与继承的角度进行细细咀嚼和认真实践。有效的与传统文化内容相关的练笔训练,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
一、欣赏文化之美,在练笔中渗透美育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美感,无论是具有独特韵律的诗词,还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法;无论是四大发明的璀璨,还是雕梁画栋的美轮美奂,无不让欣赏者叹为观止。能够欣赏到中国传统之美,何尝不是语文老师应该在教学中渗透的呢?恰到好处的练笔设计,能够让学生体悟美、表达美,深刻领略到传统文化的精髓。
以三年级下册《赵州桥》一课为例,这篇课文用短短几百字将我国桥梁史上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单孔大石桥介绍的非常具体,既展现了赵州桥的建筑特色,又歌颂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而对于赵州桥“美观”一段的描写正是进行传统文化美育的突破口。我们先来看一看文中的描写:“这座桥不但坚固……真像活了一样。”这极富画面感的描写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建筑技艺的高超。故设计了这样的练笔,使之充满文化意味:
“还知道我国有哪些历史文化遗产呢?选择其中一处搜集相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欣赏它的美,并仿照文中的写法把它描绘出来吧。”
孩子们有的从故宫房檐上的脊兽入手,描写了形态各异的神兽,带我们走进了神秘的东方文化;有的描写了雄伟的长城,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的恢弘之美;有的欣赏了独具韵味的苏州园林,江南水乡的风韵尽收眼底……这次练笔既是对本单元“围绕一个内容写具体”目标的达成,又让孩子们深刻领悟到了中国建筑之美,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收集文化素材,在练笔中沉淀文化
想要写好文化小练笔,首先需要文化材料作为支撑。怎么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接地气的传统文化练笔,就是教师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以三年级下册三单元综合性学习单元为例,本单元的语文训练要素之一是:收集传统节日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我校处于农村,当地比较隆重的节日是端午节。在教学中,我一步步设计,让学生感受“节味儿”。学习《古诗三首》后,我让学生搜集“古人是怎么过端午节的?留下了哪些脍炙人口的诗篇?”在古诗的搜集过程中,孩子们关注到了端午节的起源、传说、习俗并作记录。但是,如果不加提炼和体验,孩子们搜集的这些材料只是“材料”。借着过节这个契机,我让孩子们从家中带来具有“节味儿”的物件,并讲一讲关于这个物件的故事。
有的孩子带来了五色丝线,给大家绘声绘色讲了与此相关的习俗,讲到了年迈的奶奶每年端午节都会亲手搓好五色线,亲自给自己系在手上,这是节日背后的“亲情”;有的孩子带来了自己亲手包的粽子……这是节日背后的“传承”;有的孩子带来了艾叶,讲述了爸爸带他到田野寻找艾草的经过,这是节日背后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进行本单元的练笔就水到渠成了:
热闹的端午节刚刚过去,我们还意犹未尽,相信大家脑海中一定有印象深刻的画面或者场景,结合收集的资料,试着写下来吧。————————————————————————
这样的练笔设计,既引导学生切切实实感受生活中的文化,又让学生在练笔中将语言由输入转为输出,在表达中提升、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理解”。
三、诵读古典名篇,在练笔中淬炼语言
部编版教材中引入了大量的古诗文,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对这些饱含“文化因子”的教学内容进行挖掘。从《司马光》、《守株待兔》到《铁杵成针》、《伯牙鼓琴》,这些文言给孩子们带来了独特的中国文化体验。文言文具有其独特的语言特性,它比白话文的表达更精妙,更有节奏和韵味。故以此为契机,我补充了《小古文100篇》诵读作为班级诵读内容。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积淀,习作中文言的特性初显:写景时,一个孩子这样描述:“亭旁有一白鹤雕塑”;抒情时,他们说:“呜呼,这怎能不让我痛彻心扉?”;春天来了,他们说“芳草鲜美”;描写烈火,他们用“爁焱而不灭”......这些隽永的文字,随手拿来,文化味凸显。诚然,我们的语言习惯已然不同古时,但是这样精炼而耐人寻味的语言,却不应让他消失在孩子们的记忆中。
恰逢疫情肆虐,孩子们过了一个非同寻常的春天,于是有了这样的小练笔设计:参照古文表达结构,结合实际,运用我们古文写下你心中的感受。
[“己亥岁尾,吾本将与亲友出行。时闻武汉大疫,并全国有染,皆恐之。医者仁心,逆行向前。华夏大地正义之士颇多,众志成城,倾力而往。吾身虽小,亦当尽微薄之力。勤洗手、护口鼻、足不出户,休于家中。以学为重。难必过,春将来。待到山花烂漫时,山河定无恙,国泰又民安。”]
这些优雅犹存、质朴犹在的文字,凝练精准、充满诗意的语言,不正是孩子们在诵读中体验,在吟诵中仿写,在改写中创编这一策略的结果?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浸染了“文味儿”。
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在对于文化有了自己独到的认知和了解后,就能理解和包容更加多元的文化,为之后学习不同文化融合、创新奠定基础。正因如此,“随文小练笔”在学生语文“文化熏陶”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读写结合,读思结合,让文化传承在小小的课堂扎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7年
[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