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语文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初中语文“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5/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4期   作者:周建芬
[导读] 为了更好的驾驭生成性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基本功、书籍阅读量、临场的应变处理能力等诸多方面都要加强。这必然要求语文教师付出许多,但这一切的付出都将会被证明是值得的。
         [论文摘要]:在新课程下,语文教学必须关注预设和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是矛盾的统一体,只有两者并重,让“预设”和“生成”和谐共创,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精彩。文章就语文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内涵;“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以及如何“生成”和“预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 预设 生成
                            
          一、什么是教学的预设和生成
         预设:是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具有弹性和留白。它包含了教学理念及在理念引领下的具体教学的操作层面(策略),它具有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动学习并有机整合学习目标的“理想意图”和操作思想。
          二、教学的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是矛盾的统一体。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这一矛盾,审视教学资源,弹性设计教学,进而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在感悟、积累、运用的动态过程中,在准确把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同时,实现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和谐共振。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僵化的,缺乏生命活力的。值得一提的是,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是与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密切联系的。传统教学由于受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把学习过程简单视为“刺激——反应”的过程,认为教师提供怎样的刺激(预设),学生就会产生相应的反应(生成),因此,教学必然是重预设轻生成的。随着学习理论的发展,建构广义已经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学习被广泛地认为是学生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重建过程,是一种个化的生成活动。我们认为,这种个性化的生成活动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动态生成必然成为新课程教学的鲜明特征。只有预设与生成并重,课堂才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精彩。
           2、教师对“活”的课堂“失察”或“失控”。教师已有的文化知识已难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教师已有的经验已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课堂教学,尤其是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少教师显得力不从心,不能根据实际情况有效的组织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或置之不理,仍按预设方案进行;或对价值判断不分主次,疲于应付;或听之任之,无所作为;或搪塞了事;或装做没听见,周而复始,我们的课堂教学进入了这样一个类似于“高原现象”的怪圈之中。因此,我们不得不思考“预设什么”、“怎么预设”的问题,思考如何通过“预设”去促成“生成”,如何通过“生成”去完成“预设”的问题。
         三、如何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有预设的一面,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已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一切的预设了然于胸,做到胸中有丘壑,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新课程的课堂。新课程非常关注并提倡课堂动态生成,课堂上也确实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凭借教学机智去艺术性地应对。但是我们必须明确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质量绝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的“预设”,所以课前的预设工作反而显得更加重要了。我认为,预设并不是前文所说的简单地指教案。写成文字的教案只是我们预设的一部分,正如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原因就在于其只看到了露出水面的部分,没有看到水面下的广阔之处,没有对文本的充分解读。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也就自然不敢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发挥。如果放手,课堂上也只能是捉襟见肘了。因此,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预设必须要充分。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灵活的捕捉,调控“生成”!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对课堂上出现的种种情况进行捕捉和处理,才能驾轻就熟。新课标指导下的备课对教师的要求加深了。只不过我们的预设要留有空白。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才能使课堂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新课标指引下的预设应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预设,人性化的预设,同时更应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进行这种预设时,教师必须要充分关注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对象——文本。并给自己预留一个可以自由支配的弹性空间,让自己能够很有把握的接受并进行课堂生成。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有效的预设呢?
         1、预设学生情况,要预设学生的已知和未知。对课堂教学的预设首先要从学生入手。我们知道,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皆不相同,再加之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课前准备,并预测可能发生的一些课堂变化,并思考其对策,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他的作品中有过这样的一段经典表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而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因此,我在进行课堂预设的时候,分外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同时,教师不但要预设学生的“已知”,还应该注重预设学生的“未知”。对于一篇文章,学生可能知道了什么,知道了多少,又有哪些是有可能不知道的,“未知”的,教师应该“心中有数”,因此,在教学方案设计中要有“弹性区间”,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对过程要多作假设:学生会如何说?我又该如何引?教师要努力构建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凸现的新型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不断生成促进课堂发展的教学资源。我在教《宇宙里有些什么》时,课文中有一句话:“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万万等于多少?”大家都笑起来,有一个学生说:“万万不等于亿吗?”在大家的笑声中,提出问题的学生只好灰溜溜的坐下了。

我觉得他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于是我问:“既然万万等于亿,那么这里为什么不说宇宙里有几千颗星星呢?”这一问,学生都哑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不用万万有两个好处,第一,用“万万”听起来响亮,“亿”却粘个 不清楚,第二,“万万”好象比“亿”多。这时,学生们又笑了。其实这个问题是对的。我当场给予了肯定,并表扬说:“你实际上发现了汉语修辞中的一个规律,字的重叠可以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听得清楚,二是强调数量多。这时,学生们都用钦佩的目光看着那个学生,我因势利导说: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的 这个新知识,是谁给予我们的?这时,大家才将目光集中到第一个提出问题的 同学,这个学生十分高兴,这对于他以后敢于大胆提出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这堂课上,老师要以睿智的眼光敏锐的发现这一动态的教学资源,并及时营造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因势利导,创造性的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既让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更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使原本尴尬的课堂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收到了不可预约的精彩。不妨多模拟些情境,多估计些情况,使预设更有宽度、厚度、深度和广度,在横向、纵向相结合的预设中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的进行对话,也才有可能收到许多预约的精彩。也只有这样,当课堂出现未曾或无法预见的情况时,教师才有足够的智慧去应对,从而将课堂引向精彩,而不至于听之任之,甚至手足无措,方寸大乱。
        2、预设生动的情境。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语文是新课程课堂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他体现了“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的意图,从而陪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和态度。”我在上《紫藤萝瀑布》一文,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导入:大屏幕出示紫藤萝的画面,放一首轻音乐,同时说,同学们,当你面对大自然时,你会感受到大自然赋予我们许多许多。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花草,同样的花草面对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审美感受。有人喜欢富贵的牡丹,有人关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人赞美菊花的傲洁、腊梅的勇敢,然而女作家宗璞更多注意的却是紫藤萝,作者笔下的紫藤萝有炫目的美丽,有条约闪烁的生命。作者从这些小小的生命中发掘出许多美好的品格,并以此表达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美丽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切题的导语预设激发了学生学习文本的欲望,为文本的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四、如何生成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生成性因素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新的课程标准旗帜鲜明地打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旗帜。学科教学从强调目标、计划发展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而在这种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必然孕育出许多生成性因素。对于教学,教师的预设是重要的,然而预设并不等于封闭,预设的教学方案是“外出旅行时的指南,而不是火车行使的固定路线和时刻表。”著名教授叶澜先生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也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如今的课堂正显现出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趋势,更关注过程和体验,关注过程和体验中即时生成的东西。在动态的生成的过程中出新思想、新创意。”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摒弃过多的预设与计划、规范与机械,更多的凸显课堂的真实丰富性、复杂多变性、不确定性和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课堂的动态生成。那么,当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怎样才能促成动态生成呢?
         首先,当课堂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时,我们应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学生的回答一定有超出自己的预设之外的,这是值得我们欣喜的事情。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够应对这一切,能够从容指导学生。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方寸大乱,那么其他的一切教学设想都不可能得以实现了,并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将自己放在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面对学生的种种想法,我们在平等的立场上给予指导,而不能居高临下,一棒子打死。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用心倾听。当学生在就课本内容发表观点的时候,我们也要用心的倾听,这样才能从中明确学生的观点并对之给以适当的评价和鼓励。并在之后,进一步的明确自己的观点,与同学们进行亲切的交流,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课堂教学。
        再次,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课堂生成的信息进行重组。当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之后,就会在课堂上生成大量信息。而对于这些信息,我们又要区别对待。有一部分信息是学生对于文本所生成的独特的见解,这时教师不可打压学生的观点,而要顺应学生思维走向。对于那些即兴闪现出来的火花,教师应敏锐捕捉,并予以引燃,顺水推舟,给以适当的鼓励,以此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的参与起来,共同研究。
        还有一部分信息,是学生对于文本本身超出文学范畴的理解和认知。对于这部分信息,教师必须加以正确的指引。我们不能一味地为了生成,而忘了我们在做什么。在语文课堂上,一切的生成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感受语文,体会语文。其他的超出语文范畴的生成,无论多么精彩,教师都应该用巧妙的方式将学生的视角引回到语文上来。同时,教师还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能够引发学生新的生成的兴奋点。
        总之,只有教师对课堂上这些生成性因素进行巧妙把握,才能提升了我们课堂教学的价值,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也才能让学生的灵性得以真正释放。
         综上所述,预设与生成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是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预设是必不可少的,但预设并非一成不变的,要留出一定“空白”;而生成则是语文课程的“源头活水”。教师要为生成而预设,在课堂的动态进程中调整预设,彰现生命的灵动与课堂的灵性。只有当“预设”和“生成”共舞,达到和谐的统一,师生相乐的教学艺术境界才能水到渠成。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激情的言语,才能充满智慧的火花,才能充满语文课所具有的生命的气息与情趣。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生成性的语文教学理念为语文课改带来了一缕春风。这给语文教师带来了机遇,改变了以往死板的语文教学。同时,这也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的驾驭生成性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基本功、书籍阅读量、临场的应变处理能力等诸多方面都要加强。这必然要求语文教师付出许多,但这一切的付出都将会被证明是值得的。生成性教学,前路漫漫,让我们一起为之而奋斗吧。
        
主要参考资料: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1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理论与实践》,朱志平主编,2006年2月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周建芬 女 1971年出生,本科学历 中小学高级教师 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联系电话:13585301855 邮编:2131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