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学段写话存在随意而无序的现象,追溯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缺乏指导的原因,探索助力写话教学的方法,实践中巧设以“积累、仿说、讲演”为训练点的助说支架,以“范例、思维导图、情景”为教学方式的导学支架,以“分享台、班刊、星级评选”为评价机制的激励支架,提升了教学的实效性,提高了写话能力。
关键词:写话教学;助说支架;导学支架;激励支架
1 目前写话存在的问题
1.1 无序列:写话随意而不能构成序列
研究发现,7岁左右的学生虽具备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但因识字量小,积累不足,口头语言并不规范,因此要将口头语言转变为书面语言时,往往会出现语言连贯性、逻辑性、完整性欠缺的现象。
1.2 无目标: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许多教师对整个小学阶段各年级的习作目标序列不够清楚。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写话应达成的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导致存在着随意拔高或降低的现象。
1.3 导无术:教师导学忽略指导
教师们习惯了按部就班地教学,一句一句地扶着写,最终往往出现写话内容千篇一律,学生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创意,也渐渐失去了写话的兴趣。当学生不喜欢写时,教师的教就成了“拖着走”。
2 助说支架:铺设语言的桥梁
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先导,也是书面语言的基础。会说不一定会写。要将口头语言转变为书面语言,做到说写一致,还需经过训练,需要老师指导说写规范、合理、有语言美。因此,通过丰富口头表达、累积语言素材,先说后写,以说促写,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做好从说话到写话的过渡。
2.1 积累运用:从字词到语句。
叶圣陶先生说:“厚积言有物。”语言表达需要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形成语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统编教材在课后习题的编排上就非常重视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读一读, 记一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日积月累”“字词句的运用”等习题的编排,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并积累词语等,在记忆力最佳时期多读、多背、多积累。如《小小的船》课后找样子说一说:从“船”变成“小小的船”,引导学生把词语说具体,说清楚。积累是语言表达的基础,只有一定量的“输入”,才会有水到渠成的“输出”,为顺畅表达做了铺垫。
2.2 仿说训练:从句子到段落。
想要连贯通顺地表情达意,则要在说好句子的基础上,组织完整的段落。句子之间是有前后承接关系的,有一定的逻辑顺序。统编教材课后练习中,编排了大量的口头仿说训练,如《四季》的课后:“你喜欢哪个季节?仿照课文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课后:“读第四自然段,给下面的内容排序,在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学生能够在表达时按照一定的顺序叙述,能很好地锻炼思维逻辑能力,培养一定的段篇章整体架构能力,能有效帮助学生做好从句子到写段落的过渡。
2.3 讲演展示:从图片到故事
精美的插图是统编教材的一大亮点。尤其对于第一学段学生来说,他们的识字量并不大,插图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课文。儿童爱想象,也充满想象力,而这些图文结合的故事当中就有着丰富的想象。我们发现一年级主要以口语交际为主,如《老鼠嫁女》、《打电话》等,在说清楚、说完整的基础上,再编排写话。学生从观察图片出发,降低难度,联系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想法或想象,以此激活学生语言动机,激发表达的欲望。
3 导学支架:让写话有术可循
3.1 范例导学支架
统编教材很大程度发挥了单元整体教学的优势,许多文本学习都可以为后面的阅读、写话做铺垫,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借鉴作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学本功能,明确写话的内容和目标,降低难度,分层达成。
《我喜爱的玩具》是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写话内容。
笔者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围绕第一自然段“描写小蝌蚪外貌”的片段,指导关注整体和局部特征,学习如何描写事物的外形,那么在介绍“我喜爱的玩具是什么样子”时,学生就能更有条理。在教学同单元课文《曹冲称象》时,有意渗透表达顺序的训练,用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连接词把“称象”的过程按照顺序说清楚,也是写话的铺垫。
3.2 思维导图支架
思维导图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用层级图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语文学习中,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有中心、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将文本信息建立联系。在低学段学生学习写话的过程中,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理清表达顺序,并进行有条理地发散型思考。教学《蜘蛛开店》一课,笔者围绕课后习题,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故事逻辑,并引导学生发现故事情节用了“反复结构”的表达方法。
3.3 情境设置支架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写话目标中第一条就提到:“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调动学生对写话的兴趣,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是写话教学的关键所在。创设轻松愉悦的写话情境是激发低学段学生的写话兴趣的重要的途径之一。
教师在教学时应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如二年级上册的《学写留言条》,教师就创设一个给数学老师留言,转告通知的情境。
此外,写话教学还应创设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富有童趣的情境。如童话故事《青蛙卖泥塘》中创设的“吆喝”情境,《比尾巴》中创设的“问答游戏”情境。这些轻松的学习情境、丰富的学习素材、体验式的学习方式,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潜能。
4 激励支架:让写话自带驱动
对于第一学段学生而言,他们刚开始学写字、学写话,过程中充满着困难和挑战,需要给予更多的肯定和鼓励。因此,教师要善于用好正面评价,在学生初尝写话时就给予激励支架,能促进学生写话内驱力。
4.1 每周分享台评价
低学段学生刚开始接触写话,想要学生有书面表达的欲望,则要让他们收获成功的体验。从一年级下册开始,学生每周都要做《读写绘》作业,即选择一周内印象最深刻的事或物,通过文字配图画的方式记录。为了保持学生创作热情,教师在班级里开设“每周分享台”活动时间。每周一午间,老师会将所有《读写绘》作品在班级投影分享,由作者自己朗读,同学点赞评价。学生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大大增强了孩子们写话的信心。
4.2 星级小作家评价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话动力,创设展示的平台,吸收多角度的激励评价以延伸影响范围,稳固写话自信心,笔者借助微信公众号平台创建小作家天地。为使优者更优,也让进步生有机会,公众平台分三个不同板块,每周每个版块均评选出“三星习作”“四星优作”“五星佳作”三至五篇,上传平台推送。家长们纷纷把自己孩子的作品发送朋友圈,收获众多点赞、阅读、评论。从而,促使学生获得了成功感,写话兴趣浓厚,让写话更有内需驱动。
4.3 出版班刊评价
为了给学生更强烈的作家体验感,每学期每位学生将平日写的《读写绘》最满意的作品,集合成册,以“小朋友自己的书”为主题编成班刊,由家长送给孩子作为成长礼物。这本书上还会有校长、老师、家长们给学生的寄语,以激励孩子“我手写我心”。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要想学生进入高年级写好作文,老师就要从低年级的写话开始抓起,从兴趣入手,多途径激发学生写话动机,让写话融入学生生活,让学生乐于表达自我,让写话变“拦路虎”为“助推器”,让学生爱上写话。
参考文献
[1]张敏华.谈小学语文教学之道·统编本教材教学方略·第一学段[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8.8
[2]周桂芹.小学低年级学生写话兴趣的培养策略.小学生作文辅导,2019
[3]李萍.兴趣在左 习惯在右——统编教材第一学段“写话”编排特点及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