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童话故事教学策略初探

发表时间:2020/5/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4期   作者:黄卉
[导读] 文章从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出发,提出“目标明确,教学有的放矢”“改变形式,组建学习小组”“形成教学策略,教会阅读方法”等策略,以期更好地进行童话故事教学。
        摘 要:童话是儿童文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文体,是小学生较早并大量接触到的文学体裁之一,它用最简易的方法向儿童传递真诚、温暖、关爱和感恩等美好情感,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而深遠的影响,对激发儿童阅读兴趣、陶冶儿童情操以及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出发,提出“目标明确,教学有的放矢”“改变形式,组建学习小组”“形成教学策略,教会阅读方法”等策略,以期更好地进行童话故事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童话故事;语文素养;教学策略       
                 一、目标明确,教学有的放矢       
        正确定位第一学段童话教学的目标,影响到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质量和阅读方法。因此,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纵横分析,根据年段训练要求进行目标定位,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       
        (一)感知童话文体       
        注重童话情境的营造,让学生在读童话的过程中认字识词、朗读表演、想象说话。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知童话的文体特征,感悟童话的意蕴,初步掌握童话阅读的基本策略。       
        (二)培养阅读兴趣       
        学生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分享阅读的快乐,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获得智慧启迪。       
                 二、改变形式,组建学习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借助异质小组的基本形式,通过小组同伴的沟通与交流,以达到小组目标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实践证明,只要实施得法,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学生经过相互交流、彼此接纳、取长补短的方式进行学习,视同伴为一种学习资源,在探究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协调努力、共同进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会大幅提高,学习效果也显而易见。       
        三、形成教学策略,教会阅读方法       
         (一)情境牵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导入童话时,教师可以精心挑选音乐、动画来渲染气氛,营造童话故事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例如,在教学《我是什么》一课时,笔者就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课堂,学生活跃起来了。这时笔者又以动画片插入朗读的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我是什么”认真听故事。“水”神奇多变的形象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了文本,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习得素养       
        统编教材第一学段入选的童话故事,语言浅显易懂、生动有趣,保持了口语的特点;情节简单、形象鲜明、结构反复,具有“讲故事”的特征。这对于培养小学低年段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1. 形式多样,培养语感       
        童话因其故事生动有趣,语言丰富多彩而深受学生欢迎。把角色表演植入课堂,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童话的兴趣,同时帮助学生内化和积累语言。感受形象,能帮助学生理解童话中的意蕴。那些以对话推动情节的故事,就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故事中人物的对话。结构反复的童话也适合表演,教师在指导学生分角色表演朗读的时候,可以由“扶”到“放”。

       
        如在执教《小公鸡和小鸭子》一课时,抓住本文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一边理解“偷偷地”“飞快地”等词语的意思,一边引导学生感受词语在语境中对句子表达的作用,挖掘“吃得很欢”“急得直哭”等隐性词语资源,让学生练习说话并积累词汇。此外还设计不同的朗读形式,如分角色朗读、自由读、个别读、戴上头饰演一演、给动画配音等,让儿童在读中、在表演中品味童话的语言,感知文章整体。       
        角色表演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舞台,学生的表现欲和创作欲被激活。童话的语言、形象深深扎根在学生心中,能够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2. 读说过渡,内化方法       
        童话故事大多数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故事情节完整。不少童话在叙述过程中会使用反复的手法,即相同的情节和语言往往稍加变动反复出现,便于学生阅读、记忆、讲述、进行创造性复述。       
        如执教《棉花姑娘》一课,引导学生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借助文本中出现几种动物的回答,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不同语气,通过表达方式基本相似的几句话,创设情境进行反复朗读、角色扮演。在充分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讲故事,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儿童智慧成长。       
        (三)激发想象       
        童话最大的艺术特点就是幻想,运用拟人、夸张、象征的写作方法,叙述故事,表达美好情感。为此,在童话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童话故事中的空白点、延伸点,充分利用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还原场景,丰富人物形象,启迪思维。       
        笔者在教学完《青蛙卖泥塘》一课后,抓住文本空白点设计了这样一个想象说话环节:青蛙不再卖泥塘,他住在了这里,以泥塘为家。几天过去,老牛、野鸭、小鸟……经过这里,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能唤醒学生的认知,激活他们的思维,感受童话神奇而美好的意境。       
        (四)引导感悟       
        理解意蕴就是感受童话故事中蕴含着的美好情感,教师要让学生浸润在童话故事之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要将童话的真善美根植于学生内心,引导学生转换角色,用心去感悟。       
        在教学时,可针对文本的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提出话题。如《开满鲜花的小路》课末,当刺猬太太、鼹鼠先生等经过小路看到美丽的鲜花,是那么的惊讶、欢喜。如果你也经过这条小路,会是怎样的心情?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在生生对话中,学生感受到快乐,并学会感恩,在感恩中学会分享,知道“大家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从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五)推荐阅读       
        统编教材还有一个亮点就是注重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虽然统编教材选用的童话数量比旧教材多了许多,但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拓展阅读策略成了童话教学一个必不可缺的策略。教师在完成一个童话教学后,可以补充相关资料,推荐阅读相同主题或者同一作家的作品,延续童话,丰富童话,提升童话教学的品质。       
        一个好的童话故事,形成多种好的语文素养;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收获多种好的学习方法;一种好的学习方法,足以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       
        参考文献:       
        [1]尚荣.关于小学语文课本中童话教学的几点思考[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4(22).       
        [2]魏邦成.浅谈小学语文中的童话教学[J].课外语文,2015(14).       
        [3]郑超云.小学语文童话故事教学策略[J].学苑教育,2018(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