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识双线结构(双线组元)
在每个学期开学不久,教研室等相关部门就会组织老师们进行统编教材的培训,在教材培训中,专家们对教材的双线结构都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解读。但是有一部分老师依然对此不够了解,究其原因,一是老师们对于新教材不够了解,第一次拿到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大容量的介绍教材会使老师们在短时间内难以消化;二是部编教材的特点老师们还不够清楚,部编教材的编写意图老师们也没有厘清,更难提取出双线结构特点。这说明了我们培训的力度和学习的力度还不够,还要加大。今天,就我对双线结构的了解来谈一谈,如何在了解双线结构的基础上优化教学设计。
双线结构,也叫双线组元,即在统编版教材中,每一个阅读单元都由一个“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组成,这两条线就叫做“双线”,这两条线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教师在教学时要抓住“双线”组元特点进行教学,就不会跑偏。
二、双线结构的特点
下面,我就结合着一年级的语文教材,提取教材中的双线结构。
我们先来提取一年级上册的双线结构,一年级上册除了生字单元外,有四个阅读单元。每一个单元都给我们确定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在这四个单元中,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四季”;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想象”;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儿童生活”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观察”。再来看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朗读,读准字音”;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认识常用的标点符号;“朗读,读好句子之间的停顿”;。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 “认识自然段”。从这些语文要素中,我们可以发现两点:第一点,语文要素体现在我们的课后题当中,第二点,语文要素的要求是有梯度的,逐渐地由易到难,呈螺旋上升的状态。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一年级下册的双线结构,以第八单元为例,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问号”,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语文要素是“1、借助图画阅读;2、读出祈使句的语气,分角色读好课文。”第八单元共有三篇课文,分别是《棉花姑娘》《咕咚》和《小壁虎借尾巴》。我们通过看棉花姑娘这一课的插图,基本上就可以了解大致的意思,那么我们在阅读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可以借助插图猜一猜;课后有一个“连一连、说一说”的课后题,我们也可以借助着图画来说一说,连一连。《小壁虎借尾巴》这一课,我们通过四幅插图,基本就可以了解小壁虎到了哪里去借尾巴,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帮助着学生阅读。《小壁虎借尾巴》的课后题中,有一道题是“在课文中找出不认识的字,猜猜它们的读音和意思,再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直接指向了“借助插图帮助阅读。”,下面的题“朗读课文,说说小壁虎都找谁借过尾巴,结果怎么样。”在训练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借助插图来说。
从以上双线组元的特点我们不难看出,双线结构是我们每一篇阅读文章的主旨和灵魂,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所获,我们就必须抓住文章的双线结构进行教学。
三、抓好双线结构,优化教学设计
如何抓好教学的双线结构,优化我们的教学设计呢?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去做。
(一)找准着力点
找准着力点,要厘清课标与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关系。
从课标低年级段的要求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是课标阅读要求的分解。这就是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当然,语文课标不仅仅是由这两部分组成,还有很多很多的标准需要我们来落实、完成。我们今天仅仅举例阅读教学中的两条双线结构。所以,要想优化我们的教学设计,我们的着力点要在课标、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上下功夫,缺一不可。
1、合理选取教学内容
(1)深入解读教材。拿到一篇教材之后,如果不能深入解读教材,那么我们的教学设计就会很肤浅,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落实就会差强人意。所以,深入解读教材是一项本领,看一个老师有没有水平,就看这位老师有没有深入解读教材的能力。例如: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人文主题是“自然”语文要素是“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这样的课如果上不好,很容易上成自然课。我们在解读教材的时候,首先让老师自己把课文反复读,读懂,读通,读透。在了解内容和作者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对文本进行解读。经过反复思考,就会理出来这篇课文的重点是二、三小节,难点是第四小节;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通过初读,找到“课文中提到哪些大自然的指南针?”让学生找出来,再让学生结合这板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从而落实“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这一语文要素。
(2)教学内容详略得当。教学内容要有详有略。对于重点要详细讲,要突出,对于难点要突破,对于其他内容要略讲。还拿《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首诗歌来说,第五小节是这篇课文的难点“雪特别怕太阳,沟渠里的积雪会帮你辨别方向,看看哪边雪化得快,哪边的化得慢,就可以分辨北方和南方。”在读这一小节时,我们不由地会产生疑问,连我们老师都感到迷惑的问题,为什么教材会这么写呢?如果用山坡来辨别北方和南方不是非常好辨认吗?干嘛要写沟渠呢?因为这篇文章的作者戴巴隶是哪里人呢?他是荷兰人,而荷兰是世界上地势最低的国家,他们国家最高的山是321米,所以,他们不可能用山坡来辨别方向。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就了解作者为什么要写沟渠。还有,我看到很多老师在突破这个难点的时候,先出示一个沟渠的图片,然后在往上空挂一个太阳,太阳照到沟渠里雪画得快的一边,再告诉学生,这里是北方。学生其实还是不清楚的。刚才还说太阳一照,受到照射的枝叶会长的很茂盛,稠密,这里就是南方;转过头就说太阳照射到沟渠,雪化得快的是北方,你说学生能不迷糊吗?如果通过深入解读,你就会发现,沟渠里的积雪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帮助我们辨别方向呢?就是没有太阳的时候。那么,我们就可以给学生讲:沟渠里积雪化得快的一边是指向南方,沟渠里雪化得慢的一边是指向北方的。这样,学生就清楚了。很多老师在这里会拖上很长时间,这就是对这里的内容安排得不够合理,这里是难点不是重点,应该尽快突破。留时间给更为重要的内容。
(3)选取利于情境化的教学内容。
要学会创设情境,召唤儿童进入文本,达成对语言的理解。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比尾巴》这一课的时候,老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小朋友们,小动物们今天要进行一场比尾巴大赛,我们一起去观看吧!读读课文,找一找,都有谁要去参加比尾巴大赛呢?让孩子快速进入到情境当中,学生找到小动物的名字后,老师把小动物的头像贴到黑板上,这时候,孩子们已经认了一遍生字。老师又突然说“哎呀,小动物们把自己的参赛牌忘在家里啦,来,让我们赶紧把他们的参赛牌给他们送过去吧,谁来送啊?”通过这种情境创设法让孩子们再一次认了生字并轻松愉快地记住了生字。
(二)设计教学过程
语文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导入、朗读、生字、问题等几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导入的作用非常关键,就好像看电影时候的第一个镜头;朗读从低年级的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到高年级的默读,每一个阶段我们都离不开读书。所以,可以自由读,小组读,个别读,男女分读,分自然段读、配乐读等等,从让学生不丢字,不多字,不错字,不唱读,一点点养成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其中,最重要的是问题环节的设计,教师要要在通览全文、细读全文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深入探索语文的真正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在我们的语文探索之路上,只有关注到双线结构,并加以理解,探索,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加优化,使我们的学生真正学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