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语学习中需要提前准备,提前思考,先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疑难杂症留待上课时老师解决,这样减少问题,听课效果会更好更高。
关键词:预习;环节;内容;良好习惯;
“新课标”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提出来,学生的“课前预习”是落实这一目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就是提前对事情有所打算,有所计划,做到心中有数,并对事情结果加以预测。课前预习可增强学生听课的目的性,提高听课效率。通过预习,学生初步了解要学习的新课内容,对新课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内容自己已经明白,哪些内容自己还不懂,听课时就有了针对性,能做到有的放矢。预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时要独立的阅读,独立的思考,靠自己的能力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独立的获得新知识。
一、预习在学习中的作用
1.预习可使学生在上课前有充分准备
首先,学生要知道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了解主要讲的是什么,不预习是无法知道的,所以我们要提前预习课文。通过预习,学生就可以对课堂上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从另外一方面可做到心中有数,重点、难点突出;旧的知识和新的知识的联系,衔接;一般了解、重点掌握、实际运用所接触知识;再进一步思考和分析出其难易程度、知识结构、句式结构和排列顺序及课程类别、选择学习的方法、技巧和节奏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方向明确,重点突出,思维和注意力分配合理,把有效的潜能投放到课文的目标上,不会出现由于不预习而导致那种慌乱,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局面。
2.预习使课堂学习有了目标
预习可以使学习目的明确,清晰,学生的思维脉络会处于“高度快速反应”之中,接受、吸收、领会各种知识、技能全面而深刻,其效果不言而喻。加之课堂上对目标多次认知、操练和运用,加深了学生对目标的识记和再现。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课堂的目标要求有目的地学习、掌握、理解、分析、应用;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使学习具有目标性、针对性。
3.预习对课堂活动有调控性
由于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学生在每一节课里不可能自始自终地保持旺盛的精力,注意力和思维,一定会有走神的时候,这是人的生理机能所决定的。如果课前不预习,那么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就带有盲目性,机械地围绕着老师的指挥棒疲惫地运转,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知识是哪一部分,已掌握的知识又会徒劳的听了一遍,而到了自己需要集中注意力时却已使大脑处于疲惫状态而不能集中注意力,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很难充分发挥。要想有效地、合理地分配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和思维,节省能力,这就要通过预习来完成。通过它学生就可以在比较熟悉的、一般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注意力投入得少些,在重点和难点上及自己觉得不熟悉的内容上注意力相对地多些,也就是说:哪些祥听,哪些简听,心中有数,学生可根据学习内容及自身的特点自动地调节听课的节奏,使思维一张一弛,既抓住了课堂学习的关键部分,又节省了精力和神力,学习更具有目的性和有效性,避免其盲目性、非重点性和无效性。
二、那么如何去预习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 要有明确的预习目标。对预习的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明确预习什么,预习多少,需多长时间,采用什么方式,做到有的放矢。
??2. 要有明确的预习内容。对预习的内容要积极理解,认真思考,争取记忆、消化其中的一部分。一些生词、短语、句型,尤其是生词和短语应该力争在上新课以前背下来。至于对话、课文,可以借助词典或对照课文注释,初步理解其大意。
??3. 在预习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新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去听课,养成善于使用工具书排疑解难的好习惯。另外,还应该在预习过程中做好预习笔记。
三、预习课文的基本程序
??1.通读课文。通读课文的目的是了解课文大意。在通读过程中,不要急着弄清生词意思,可以通过上下文猜测其大意。同时,还应该尽量撇开课文中的疑点和难点,以免时读时停,影响对课文的整体理解。
??2.细读课文。预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发现问题的过程。所以在通读之后,要紧接着再来一遍细读,把注意力集中到文中的疑点和难点上,这时可以一边读一边查阅有关书籍和词典,做到边读边解决,做到疑难并进。所谓的难点就是自己看不懂的地方或者不易接受的地方。所谓的疑点就是自己有一定的见解但又不十分肯定的地方。不管是疑点还是难点,既是自己理解课文的障碍,也是自己获取新知识的主要所在。因此,一定要设法解决它们。在解决这些疑难问题的时候,务必做到有理有据,切不可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断乱下结论。
??3.通过听课检查自己预习的效果,解除疑惑,纠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在预习课文的第二步工作中,不管你花费多少气力,总免不了有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些问题就应成为你听课的重点。对于已经理解对了的知识点,记住就是了;对于理解错了的知识点,要及时纠正,不然,就有可能造成以错当对的后果。这样不仅达不到预习课文的目的,还会酿成不该有的大错。
四、预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纠正预习中出现的不良倾向,注重正确引导。一旦预习中出现敷衍了事,弄虚作假等现象,我就引导他们认识马虎预习的危害性——因为不认真预习,一堂课下来单词还不会读或读不熟,而认真预习的同学却能熟练朗读。平时在班级中大力宣传一丝不苟、诚实认真的学习态度,树立正面典型。经过引导,同学们都能正确对待预习。
2.要定期评定预习情况,交流预习心得。每次的预习教师要适时小结,对学生的努力作出充分的旨定。对完成得好的学生给子表扬:对中间学生作出鼓励:对后进同学提出希望。让老师的目光温暖每一个同学,师生感情得到交流,激发学生向上的动力,更有兴趣去预习,配合老师完成学习任务。
3.加强家校间的联系。很多初中生尤其是七年级学生的自律能力还不强,特别是一些爱贪玩的孩子很难坚持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加上预习作业的完成不像书面作业那样一目了然,也给了一些孩子偷懒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家长的配合了,教师要经常和家长保持必要的联系,共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是一个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可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所以,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方面会得到良好的锻炼。此外,学生若能长期坚持预习,他们的阅读能力会得到明显的提高,写作技能也会得到改善。预习可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积极而有意识地去学习,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这一段的教学反思与实践,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促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普通初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江苏教育出版社
2、《初中“开放式”课堂教学初探》,沈正南,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
3、《研究性学习的产生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袁昌寰,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