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对学生色彩感的培养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5/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期   作者:钟梅珍
[导读] 色彩为美术教学重要内容,学生此能力形成和其美术素养以及审美能力等提升有重要影响。
        摘要:色彩为美术教学重要内容,学生此能力形成和其美术素养以及审美能力等提升有重要影响。本文从颜色知识指导、以音乐为载体、多媒体展示色彩、联系生活色彩等方面阐述色彩感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色彩感;培养
        引言:小学生的认知处于发展关键期,其对色彩方面的感知能力略有不足。在新课改要求下,对美术教学方面要求更高,主要对学生色彩感知能力进行培养,进而学会运用色彩。课堂为学生学习重要阵地,教师可以丰富的教法,秉承全新教育理念,循序渐进完成对其色彩感的培养。
        一、小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色彩感的价值
        美术教学,主要是将色彩理论作为根本,其中颜色为重要内容。绘画技巧以及颜色理论等内容的讲解,对于学生美术水平的提升可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凡事利弊共存,因此,以上内容也可能对学生颜色感产生限制。探寻本质原因,主要是绘画技术需基于特定的前提下进行,导致学生对于练习过程更加关注,对色彩的感知与接受等能力相对弱化。但是,在绘画过程,感受力为主要创作灵感,若此要素失去,势必会导致作品的活力缺乏,难以展现出生机。
        与此同时,学生对于色彩感知、调配等能力对美术作品可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学过程,需要立足于对小学生颜色敏感度实施教学流程,引导学生对绘画事物色彩进行准确把握,进而提升学生绘画水平、技能等。通常,人们身处环境当中色彩丰富,绘画作品色彩的不同可表现出不同心情,进而带给欣赏者不同感受,呈现出作品中的审美,因此,对于小学生美术色彩感的培养对其美术素养的提升有重要影响[1]。
        二、小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色彩感培养策略
        (一)颜色知识指导
        教学环节,教师需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将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视为首要任务,强化知识引导,使其明确颜色调配原理。
        如:学习调色知识过程,“三原色”为必备知识点。教师可重点为学生讲解颜色合成方式和过程,知识点讲解的同时配合教师示范。将黄、红两种颜色搭配混合之后,可变为绿色。之后为学生分发颜色卡,使其使用三原色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混合,调出多种颜色。小学生都喜欢课堂游戏,讲解完调色知识之后,教师可让学生利用调色盘,将4-6名小学生划分成1个学习小组,以比赛的方式,看哪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调制出的颜色种类最多。在游戏刺激下,小学生兴趣更高,在各自调色过程认真思考,调动其学习颜色知识的热情,并在实践当中内化知识,明确颜色调制原理,进而实现对学生色彩感的培养。同时,还可使用“补色”方法,引导其正确选择不同颜色的补色。重视明暗色彩的反差训练,培养小学生灵活运用色彩。这样,学生可更好地感受三原色之间的关系,并使用各种颜色展开创作,丰富其绘画作品的色彩,使其体会成功,进而提升学生色彩感。
        (二)以音乐为载体
        音乐艺术可以通过旋律将色彩美感呈现出来,使学生处于特定的情境内,对颜色进行更好地体会。美术教学中,艺术美主要是通过色彩、构图以及线条等呈现出来。

因此,二者都可强化学生的色彩体验,教师可以音乐为载体,强化美术教学中色彩的呈现效果。
        如:讲解“流动的颜色”这部分内容时,需要教师将学生引入到流动的颜色情境当中,使其对色彩感有全新的感知。此时利用音乐,赋予各种旋律一种代表色,可以用欢快的旋律代表红色,用平和的旋律代表蓝色。分别让学生聆听不同节奏感的音乐,使其在创设情境中感受颜色的流动特点,感知色彩。在日后听到同类节奏的音乐,主动联想其相关颜色,对学生颜色感知能力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三)多媒体突出色彩
        当前,教育技术不断发展,各学校中已经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将其应用在美术课堂中,可为学生带来不同的视觉享受,以不同风格与色彩的作品,直观呈现色彩,完成对学生色彩感的培养。
        如:美术教学中,可选择我国水墨画、西方油画等作品,分别向学生展示。学生欣赏环节,教师指引,重点引导其从作品颜色运用、风格呈现等方式展开观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生容易感受我国水墨画整体为素雅风格,在用色方面相对淡雅。反之,西方油画可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作品用色方面相对浓郁。在多媒体的环境下,加上教师指导,学生可发现中西方绘画作品风格的差异性,同时,直观感受作品用色的不同之处,因而深入体会作品的情感传达方式。此时,教师顺势引入重点内容,详细讲解作品色彩运用,培养其色彩意识[2]。
        (四)联系生活色彩
        教育、生活之间关联紧密。美术教学中,学生色彩感知教学也需和生活相连,让学生根据身边事物、自然景观等对现实色彩真实感知。
        如:为学生组织实践活动“寻找大自然中的色彩”,由美术教师,组织学生到学校周边的公园当中,让学生仔细观察自然中的事物。学生以往到公园中,只是欣赏整体景色。在教师指导下,可对树木、花朵、建筑、公共设施等具体颜色进行细致观察。树叶不但有深绿色,还有浅绿色,还有红色、黄色等;花朵的颜色有红、粉、黄、紫、白等颜色。除了事物色彩,教师还让学生观察天空在不同时间内的色彩,部分时候天空是蔚蓝色的,部分时候点缀着一片片白色的云朵,部分时候是阴云蔽日。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将各类事物的色彩仔细观察,一一记录,对事物原本色彩进行感知。在绘画创作的过程,巧妙运用调色技巧,突出事物的原本色彩,使作品更具真实感,这样不但可完成对学生色彩感的培养,而且利于其将绘画时更好地将色彩感应用在实践当中。实践活动后,教师还组织色彩绘画活动“家的色彩”,让学生通过观察,将家中事物描绘出来,并涂上色彩,提升其对色彩运用能力。
        结束语:总而言之,美术教学中,学生色彩感的培养十分关键,关乎其美术素养形成。因此,需为学生详细讲解颜色知识。同时,教育信息化时代,以多媒体播放音乐、展示图片等也可实现对学生色彩感的培养。此外,还需组织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色彩,享受色彩,运用色彩。
        参考文献:
        [1]冯远宇.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色彩感的培养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22):206.
        [2]沈丽娟.探究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的方法与路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1):2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