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探析

发表时间:2020/5/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期   作者:郑翔
[导读] 本文从新课程改革要求出发,结合体育与德育的关系,探究德育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方法。
        摘要:在教育教学培养中,体育与德育密切相关。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发育的重要阶段,协调体育与德育关系,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初中生身体健康发育,更能够指引正确的思想道路,培养独立、自信、坚强、努力、进取的良好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从新课程改革要求出发,结合体育与德育的关系,探究德育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方法。
关键词:体育教育;德育教育;初中生;渗透方法   
一、引言
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体育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身体健康,还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后者主要包括“坚强的意志品质”、“调控情绪的方法”、“合作意识与能力”、“良好的体育道德”。由此可见,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但是,目前从初中体育教学设计情况来看,教师对于学生的训练与培养更多的停留在体育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方法层面,忽视了体育运动中德育元素的挖掘,使得学生在运动中难以实现对思想道德层面的塑造。针对此,教师应立足初中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根据课程改革要求,挖掘体育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实现教育教学的优化设计。
二、明确体育教学目标,体现德育教育要求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在课程中发展情况的预设,是学生结合课程要求自觉调动主观能动,实现自我发展的指引。在初中体育教学指导中,教师要想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首先要从教学目标方面做出设计,让学生明确体育训练应达到的要求,并在运动训练中主动参与。例如在足球脚内侧踢、停球技术的教学指导中,教师明确教学目标:通过教授脚内侧踢、停球的基本技术使学生基本掌握踢停球技术;通过各种类型的变速跑发展学生的耐力,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通过比赛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所学技术,培养学生勇于拼搏、敢于竞争的比赛意识。从目标设计中可以看出,教师从运动知识、运动技能与方法以及情感价值理念三个层面对学生提出要求,体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期望,其中德育教育要求主要集中在意志品质与体育道德方面。因此,教师在足球技术训练开始之前,应为学生讲明教学目标要求,渗透德育培养内容,促使学生将身体训练与思想道德磨炼相结合,以达到身心协调发展的目的。
三、结合体育项目特点,挖掘德育教育元素
不同体育项目的训练方式不同,且同一项目的不同阶段的训练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有所侧重。教师在体育教学训练中,应结合初中生青春期身心发展特点,为学生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并针对项目训练特点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促使学生在身体训练中得到针对性的德育培养。例如在跳高、跳远等田径训练项目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克服困难、挑战自我顽强拼搏的精神品质;在足球、篮球等球类教学中,应通过小组合作、比赛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精神以及规则意识。此外,教师在体育项目指导中,还应深入细节,分析不同阶段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将德育教育贯穿在体育训练全过程。

例如在篮球教学指导中,教师在篮球游戏导入阶段,强调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以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精神的引导;在原地运球训练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与坚持不懈的品质,这样才能充分挖掘篮球项目中的德育元素,让学生在训练的每一个环节都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
四、设计多元教学形式,提高德育教育效果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能单凭语言的空洞说教,而是应该将德育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体育运动中来,让学生在运动中感知思想层面的变化,并自觉树立道德标准,提升心理素质。例如在篮球“行进中运球”的教学指导中,教师采用比赛教学方法,将学生两两一组进行对抗,其中一方进行防守,另一方则需要完成15米快速高运球、5米低运球、遇障碍做变向突破运球,变向时先做左、右手体前变向过障碍,再做左、右手背后变向运球,如果在防守中顺利完成全部运球动作则获得胜利,反之,则对方胜利。这样的比赛训练,打破了篮球技能技巧练习的机械与僵化模式,将比赛与训练相结合,促使学生在熟练技巧的同时也能够从心理层面适应比赛环境,进而发展竞争精神与规则意识。再如在排球训练指导中,教师设计情境教学法,即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呈现中国女排的发展历史,结合比赛场面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女排姑娘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精神,并以此为榜样在排球训练中获得极大的精神鼓舞。
五、强调教师言传身教,强化学生德育培养
教师处于教育教学主导地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指导中,教师应扮演好自身角色,利用专业的体育素养与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学生进行言传身教。例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展现出爱岗敬业的精神皮质,在动作示范中一丝不苟,严格准确,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做好带头作用,与学生一同克服困难,用敢于拼搏、永不放弃的精神激励学生不断挑战自我;教师在德语渗透中应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并主动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差异性在运动中的表现,灵活调整教学目标,实现因材施教;主动探寻体育与德育的契合点,创设最佳教育时机,并在体育活动中分析学生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背后体现出的思想认识、心理素质等,结合体育运动要求找到突破口,对青春期学生在思想道德发展中遇到的普遍性、典型性问题进行及时的教育,引领学生走出误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六、结束语
总之,对于个体发展而言,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同样重要,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强调学生的体育训练,同时也要强调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理解德育目标、吸引学生主动挖掘体育项目中的德育元素,为学生构建言传身教的教育过程,从而让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思想道德品质协调进步,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田芳.体育运动与道德发展的联系及其对体育教育中德育开展的启示[J].内江科技,2020,41(03):81-82.
[2]王友存.德育教育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9):74-75.

作者简介:郑翔(1983.7-),男,汉族,河南郑州人,乌鲁木齐市第十五中学教师,研究方向:初中体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