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严格的课堂纪律约束下,学生“身顺而心违”成为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机器,课堂气氛沉闷,严重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许多教师曾试图改变这些不良状况,并为此做出一些努力,但又往往矫枉过正,采取了“放羊式”的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因为这样人们不得不重审视教与学的关系。下面,笔者将从自主探究性学习体育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和特点、现在课堂模式具体实施方法两方面出发,论体育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体育课堂;自主探究;理论依据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只强调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材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方法,统一考核标准,很少考虑互动和学生的主体需要,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师的绝对权威,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的弘扬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围着教师转,围着教材转,教师一板一眼地教,学生跟着一步一步地学练,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在严格的课堂纪律约束下,学生“身顺而心违”成为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机器,课堂气氛沉闷,严重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许多教师曾试图改变这些不良状况,并为此做出一些努力,但又往往矫枉过正,采取了“放羊式”的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根本上看,这是怱视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而造成的,它使体育课堂教学要么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抗战和对学生好奇心的激发;要么使体育课堂教学过程混乱,气氛过于活跃,甚至出现失控的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厌学,使得本应深受学生热爱的体育课变的枯燥无味。就因为这样人们不得不重审视教与学的关系,更全面的认识体育课堂教学从而遵循教学规律构建自主探究性学习体育课堂实模。
一.自主探究性学习体育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和特点
1、理论依据基本依据:“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发展”,这是构建自主探究性学习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根本依据:“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自主学练(自主选择、自主练习、自主评价)的过程中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技术、技能,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并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是构建自主探究性学习体育课堂教学的根本依据。
2、特点: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练的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养成善于独立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创新精神,为今后的自主学练和独立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厂由于该模式主要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基本原则,所以非常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重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该模式具有以下突出的特点:(1)教学目标是开发、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2)从教育对象看,要求全体学生自主参与、自主选择和自主学习,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3)其教学关系为民主、互助、合作、和谐发展;(4)其教学程序和方法是问题情境、自主研究、自主学练、交流反馈、启发导学、强化训练、迁移应用。
二.现在课堂模式具体实施方法
1、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再次,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种技能。为此,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执行体育教学任务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
2、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之中。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让学生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以及诱导学生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中结合课的内容的传授进行的,不能空洞说教和脱离教材生拉硬扯,要细心构思巧妙安排,以画龙点睛的揭示,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3、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平等的教育,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隐性适度地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发现式”、“问题式”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动起脑筋,边想边练。教材有相对枯燥和相对趣味之分,相对枯燥教材教学时,教师运用教法要力求新颖,使学生的情绪不断变化。在学习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对枯燥的教材教学不是苦学,而是“乐”学。如耐久跑是体育课中比较难教的内容。学生感到枯燥、艰苦、不愿学。在教学时,前几次课采用与球类活动相结合的教法,让学生在跑动中左右手运篮球,或跑动中运带足球8分钟和12分钟跑,最后采用目标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制订努力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目标,分成几个组进行相互竞争,相互鼓励。这样的学习兴趣高,学习效果好。
4、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应采用选择性自由组合的形式。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打破原来的班级分组,实施年级分组开放和实施一些普及性和兴趣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采用兴趣小组的形式。各兴趣小组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负责,为学生提供选择的自己练习手段、练习难度、练习伙伴,创设自主练习的氛围。聘请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结合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并获得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总之,在今后的体育课中更应关注学生的主体性的弘扬和主体作用的发挥,重视教与学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黄慧慧.浅谈体育高效课堂教学[J].田径,2018(09):47-48.
【2】于明非.浅谈新课程改革中的体育课堂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8,No.644(24):148.
【3】许志强.浅谈新课改下新颖的体育教学模式[J].读天下(综合),2018,000(010):P.195-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