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中有效渗透德育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0/5/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期   作者:袁素梅
[导读] 小学阶段,德育教育为重要内容,音乐教学为德育渗透的良好平台,以此为切入点展开德育教育,效果良好。
        摘要:小学阶段,德育教育为重要内容,音乐教学为德育渗透的良好平台,以此为切入点展开德育教育,效果良好。本文简述音乐、德育二者之间的关系,分别从挖掘教材、巧用信息技术、渗透情感教育、组织才艺展演等途径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德育内容高效渗透的教学策略加以分析。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德育

        在义务教育体系当中,德育教育占据重要地位。小学音乐课堂肩负传授音乐知识,培养学生德育素养的重任。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和学习,引导学生健康正确的成长。
        一、音乐和德育二者关系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小学音乐课是人文学科里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德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第一条明确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从某种程度上讲,音乐可视为德育语言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可以是德育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德育行为层面的。因此,德育内容渗透对音乐教学有促进作用。
        纵观古今中外教育史,著名教育家提出大量音乐与德育联系的观点。如:我国的教育学家孔子指出:“乐可致性,故可成性,亦修身也”。音乐家贺绿汀曾经说“当人存在一定程度的音乐素养,不但会加速其专业成长,而且还能受到音乐的熏陶,形成高尚的品质”。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曾经提出过:在教育中“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体育,对于心灵用音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由此可以看出,音乐、德育二者之间存在紧密关联,在小学的音乐课堂中,合理渗透德育内容高度可行[1]。使音乐“动”的方式和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并产生“共振”。
        二、小学音乐课堂中德育渗透的有效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
        小学音乐的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内容过程,需要教师具备德育意识,基于教材内容,利用课堂作为德育渗透阵地,深入挖掘音乐教材内的德育要素,保证课堂教学有目的性地渗透德育内容,教学侧重点明显。
        例如:音乐教材当中有《渔光曲》、《英雄凯旋歌》、《中国人》、《我爱中华》等歌曲,具备浓厚的德育内涵。因此,教师需要深入挖掘其中的深刻哲理,融入自身理解,将德育内容巧妙渗透在教学过程当。例如:歌曲《我爱中华》中,主要展现人民对于伟大祖国的最终和热爱。在教学歌曲时,需要引导学生形成爱国主义精神,并引导学生感受今天生活的美好,感受歌词中的含义,体会祖国给人民带来的幸福。又例如:学习歌曲《国歌》时,可先介绍创作者聂耳,对人物生平展开分析,并从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出发,讲解作者创作歌曲的初衷,如何借助歌曲激发全国同胞的爱国抗争精神。同时,讲解时还可引导学生观看影片资料《风云儿女》,使学生处于真实的情境当中,感受歌曲中的音乐形象。当小学生哼唱歌曲旋律时,即可领悟歌曲传达的内涵,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完成德育渗透目标。
        在小学音乐教材当中,还有很多和时代气息相符,并且爱国主义精神强烈的歌曲,利于引导小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把握音乐教材中歌曲特点,找出其中的德育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效渗透情感教育、品德教育等。
(二)巧用信息技术
        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已经实现信息化,音乐教学当中也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搜索大量教学资源,通过视频和音频等对小学生视听全面刺激,使其享受音乐的同时,爱上音乐课堂,增强教学效果。在德育内容渗透过程中,可巧妙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或者思考,加上教师的适时讲解,顺势引导小学生思维,保证学生音乐知识与音乐思维同步增长,保证音乐教学、德育渗透同步落实。
        例如:在指导小学生合唱歌曲《保卫黄河》的过程中,此歌曲为抗日代表作之一,歌曲旋律激昂,歌词大意为“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日本对华实施的侵略战争成为我们民族永远的伤痛”。这些情感身处于幸福年代的小学生难以深入体会,也难以理解在战争年代是多么残酷与无情。

为实施德育教育,激发小学生爱国情感,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利用视频将《保卫黄河》播放出来,引领学生欣赏与感悟,感受战争的壮烈场景、慷慨激昂的旋律、振奋人心的歌词,带领小学生感受战争年代。同时设置问题引导,震撼其心灵,树立“落后就会被打”的观念,学习周恩来总理“为国家的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指导学生参与合唱,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渗透歌曲中富含的德育信息,强化学生思想教育,提高德育渗透效果[2]。
(三)渗透情感教育
        音乐中的情感,通过音乐艺术这样一种美的形式,宣扬优良的道德品质,歌颂高尚的道德情操。音乐通过情感直接而又是潜移默化地给人以道德感染,激起人们的道德状态,影响人们的道德情感。音乐这种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化德的形式会凝聚成一种稳定的道德品质,道德情感被音乐情感激发后,将形成一种自觉的道德需要。音乐情感和道德情感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
        在小学生学习的音乐作品当中,有多种富含情感元素的曲目,需要教师将同类歌曲进行整合,在教学过程将情感教育渗透其中,不断培养小学生德育素养。
        例如:教师在讲解《摇篮曲》过程中,可使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配以温馨的视频,激发小学生感受母爱。学生欣赏之后,教师可提出问题:“同学们是否被歌曲和其中的画面感动了?”“聆听过这首歌之后,你们的感受是什么?”通过教师的引导,小学生可联想到“母爱的伟大”,结合自身成长经历,说出:“小时候妈妈也为自己唱过这首歌。”此时,教师顺势引导,“将来大家要怎样回报自己的母亲?”小学生可结合自身认知说出“为母亲买好吃的、照顾妈妈、孝顺妈妈……”在音乐课堂中,基于教学曲目的特点,为学生适当融入情感教育,使其感受到母爱之伟大,感受到“寸草春晖”的恩情,深化德育教育内涵。
        例如:在《送别》这首歌的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情感教学,让学生感受歌曲中蕴含的情感内容,进而通过练习等方式展现出来。首先引导学生用“lu”跟着歌曲哼唱歌曲旋律,然后让学生唱出自己认为最美、最动情的声音。通过学生的练唱,感受歌曲的旋律与歌词中饱含的深情,切身体会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音乐将学生的思想情感结合在优美的旋律中,老师要让学生不仅仅停留在音乐感官的表面,要在享受音乐的同时,渗透情感教育,激发起学生的道德观念,从而追求自己一种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在音乐教学中,需要教师作德育教育“有心之人”,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德育内容渗透其中[3]。使音乐教材中的情感道德美最大的发挥其内涵。
(四)组织才艺展演
        音乐为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小学生成长过程能够启发其智慧。同时,音乐也能形成一种力量,引导小学生相互学习、沟通和成长。在教学过程,适时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和知识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才艺展演,让学生自主合作,形成团队意识,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在学校组织的文艺汇演节目中,合唱为重要类型之一。集体成绩和学生合唱过程配合的默契程度息息相关,因此,合唱节目也是班级凝聚力、集体责任感的“试金石”。只有小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意识,才能在合唱过程中形成合力。因此,通过组织才艺展演,指导学生形成团队协作,培养集体荣誉意识非常关键。
        例如:当合唱《红星闪闪》时,在排练过程,小学生可能团队意识不强,出现音调过高、跑调、跟不上节奏等问题,对此,教师可指导学生欣赏《红星闪闪》演唱视频。在实际排练过程,针对存在的问题相互交流,同时渗透团队意识教育,让小学生明确排练过程不只为了自己在文艺演出当中能够出色表现,更是为了集体荣誉,激发其在排练过程注意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他人不断磨合练习。这样小学生在排练过程能够形成良好的交际能力,不断提升团队意识。通过实践活动,将德育内容渗透其中,完成对小学生音乐合唱相关知识、技巧的指导,强化团结协作、集体荣誉等教育,升华德育教育内容。
        总而言之,小学音乐教学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案地全过程, 德育渗透为永恒的主题。以音乐之魅力,为小学生打造艺术的课堂,以音乐教育为载体,有效渗透德育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梁译方.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N].巴音郭楞日报(汉),2019-11-02(006).
[2]朱志英.让德育与音乐“齐飞”——论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有效渗透德育[J].内蒙古教育,2019(09):19-21.
[3]马玉芳.小学音乐课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7(03):1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