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体育教学“共生”型师生关系的确立意味着体育教师与学生成为了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与成长的共同体。师生双方应共同优化课堂设计、建立共生互动课堂、共担反思责任并因此实现“共生”型体育课堂的顺利建构。
关键词:共生;师生关系;教学共融;智慧共生;责任共担
教师和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感受到快乐是夸美纽斯对教学的最高境界曾经作出的描述。强调师生共生发展的“共生”理念为体育教学作出了新的指引,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分享互动、完善教学是共赢式共同成长教学的具体过程与体现。
1.“共生理论”的简述
德国著名植物学家德巴里认为大部分植物之间都存在着共生关系,他从植物之间相互利用彼此的特性相依为命、共同生活的这一特质进行研究并于1879年提出了著名的“共生理论”。紧接着,西方社会科学家也在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上提出了共同体关系的理论。我国管理工程博士袁纯借助国外学者的研究,将这一理论融于经济现象中进行了新的解读,将“共生理论”的研究范畴扩展到了社会关系层面。“共生理论”因此在医学、政治、教育等多个领域得到了新的解说与应用。从其本质讲,共生关系中的主体在协商和合作中均得到了互惠共生的共同发展。
2.“共生”型师生关系的特征
体育教学“共生”型师生关系的确立意味着体育教师与学生成为了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与成长的共同体。这种新型师生关系具备鲜明而独有的特征。
2.1互相依存的特征
从“共生理论”的角度对课堂进行分析,教师、学生、环境、教育技术这些生态因子也很好地建构了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共生关系无疑是这一生态系统中最为醒目的,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往往因此会被左右。无法在课堂上“共生”的教师与学生必然会导致教学质量的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在体育教学中万万不能形成,教师与学生都必须充分意识到彼此依存关系的重要性并学会相互配合。
2.2互相分享的特征
共享是“共生理论”所描述的核心观点之一,生物之间共享食物、空气、水等等都是共享理念的生态体现。因此,教师与学生必然也应该在共享的基础上面对课堂资源并各取所需。体育教师一味占有课堂时间与课堂资源的教学行为必然导致学生享用课堂时间与资源的大大缩减。简单来讲,体育教师特别强调讲解、示范的教学行为必然导致学生自主练习体育技能的时间大大减少。因此,教师应对师生共享课堂时间与资源进行新的理解,在教师的教之外充分保障学生的自主支配时间,使学生能够在合理的时间与资源分配中获得充裕的自主学习和锻炼时间,让学生充分感受自身发展的主动权并因此与教师建立更好的师生关系,建构互相分享的课堂教学氛围并因此促成师生之间的共同进步。
2.3互惠共赢的特征
教师与学生任何一方出现“短板”都会对课堂教学这个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互惠共赢是构建共生型师生关系的最大目标。师生之间通过利益达成各自的发展目标并不意味着任何一方的利益达成均需要另一方牺牲利益。体育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习得利益并参照学生的生理、情感和知识体验,为学生设计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活动。与此同时,学生也应考虑教师的教学效益并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的活动安排,自觉完成体育锻炼目标的同时以确保更好地实现教师所预设的教学目标。
3“共生”型体育课堂的建构
3.1“教学共融”的课堂设计
“教”与“学”高度融合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的师生“共心共力”的“教学心”是“共生”型体育教学最为关键的建构。因此,教师应让学生获得体育教学目标与重点的了解并因此促成其对体育课的功能价值形成正确的认知,使学生在充分了解教师教学设计意图的基础上滋生出“心往一处使”的决心。比如,教师与学生在体育技战术教学的课堂上,首先可以进行充分的交流与讨论并由此制定课堂教学的内容层次与目标,最终形成师生均可接受的课堂设计并因此建立共同的课堂行为准则,课堂活动必然因此更加丰满、高效而具活力。
3.2“智慧共生”的课堂互动
将“共生”理念下的课堂建构简单视作师生共享知识的观点是极其狭隘的,事实上,智慧共生、活力创造的课堂才是“共生”型体育教学的最大特征和体现,师生双方在这样的课堂上必然也会获得更加紧密、频繁而有意义的互动。值得注意的是,“共生”型体育教学并不仅仅对教师或学生单方面提出了共同创造智慧的要求。“智慧共生”的体育教学应该是师生不断交汇碰撞新思维和新方法的过程,更为科学而合理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才会因此不断生成。比如最令师生头疼的运动技能的教学,师生双方在“智慧共生”的课堂氛围中都会因此降低心理界限与认知界限,以新的姿态进行运动技能“教”与“学”的摸索与尝试。
3.3“责任共担”的课后反思
体育教学质量不高与学生参与度低下是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下的惯常体现,学校与社会往往会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归咎于教师,教师压力增加的同时也会令师生关系不够融洽,甚至僵化。这一传统认知遭到了“共生”理念的否定,师生双方在课后应进行共同反思是“共生”理念所倡导的。体育教师应对课堂组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传授程度、自身的教学投入、场地器材的使用等多方面进行课后反思,学生应对自身出现的问题、学习的态度与积极性、自觉锻炼的程度进行课后反思。师生双方在“责任共担”中解决问题并因此获得更好的“教”与“学”的效果。
“共生”理念指导下的体育教学能使学生参与的被动、教学的单一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师生间的对抗与矛盾也会因此得到有效的消除,体育教师与学生在“共生”型教学模式下必然也会实现共同发展,体育教学也会在师生共长共融共荣的形势下获得优化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丰国富. 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体育课堂教学——对我国部分省市体育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浙江体育科学,2017,(2):107-111.
[2] 张波. 共生式课堂教学的演变:从病态异化到常态优化[J]. 当代教育科学,2017,(7):36-40.
[3] 庄玉昆. 教学双主体共存·共享·共生关系辨识[J].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7,(1):13-16.
[4] 龙宝新. 走向教学共生体的师生关系重建——与教师主导作用批判及反批判争鸣观点商榷[J]. 中国教育学刊,2017,(1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