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新课改的推进,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热门话题,核心素养反映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社会适应力。从这一角度来看,核心素养的培养契合当前社会发展的追求。体育教学改革中,必须贯彻和体现核心素养教育追求、需要,全面发展我国的核心素养教育。体育作为当前我国重要的小学教育内容,体育教育发展核心素养可以让学生收获健康的身体素质。本文将以小学体育为例,分析核心素养培养意义和方法,旨在帮助更多小学生获得健康身体素质。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育教学;核心素养
前言:如果小学体育教学没有科学目标、明确定位,就会对最后的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无法保障教学质量。核心素养的导入,可以为体育教学提供明确方向和思路,在体育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质量。
一、深入挖掘内容培养学生健康行为
在小学系统与教育中,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将目标立足于学生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小学体育当中有着许多这方面的内容和知识,教师一定要把握准确时机,深挖有用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做好学生引导工作,让学生能够更广泛的参与学习之中,获得良好习惯知识教育和健康行为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规范、健康、正确行为。
如小学系统与中,假设有学生的动作不标准,用力不正确,就会导致身体受伤,甚至有可能是许多无法愈合的伤。出现这种问题正是因为这部分学生对于体育卫生知识的了解不够深刻,不知道如何保护自我。假设教师能够在合适的契机下开展教学,向学生主动灌输科学锻炼、卫生知识,帮助学生养成正确体育态度和锻炼习惯,就可以减少学生受伤概率,帮助学生养成健康学习习惯卫生习惯。比如接力跑训练中,教师不要直接带领学生做接力跑,而是要带领学生先热身,做好准备工作,在热身中,告诉学生接力跑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一些小技巧。比如比赛中如何控制腿部力量,减少跑步中对于腿部的负荷与压力,以防身体失衡。运动结束后,不要直接坐下来,也不能直接喝大量冰水、凉水,而是口含温水漱口,等待一段时间以后,才可以缓慢进水,减少冷水对身体内脏的刺激。通过专项知识教学,使学生形成保护自我身体的意识[1]。增强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减少学生受伤概率。
二、突出理论教育价值培养学生体育素养
小学体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需要有教师的点拨与引导。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直接关系到学生最后的体育技能水平[2]。如果直接介入其中,让学生不断机械式训练,就会影响到学生的锻炼效率、锻炼质量以及锻炼态度。不少学生本身理解能力是比较差的,为了保障学生体育锻炼效果。教师平时一定要予以理论教学足够关注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要在教学中,将核心素养理念融入其中,做好核心素养知识与体育理论知识的融合,帮助学生掌握相应技能,推动学生发展自己的核心素养。
如训练跳双飞的时候,教师需要先认真讲解动作要领,并说明技术规定,给出学生几遍示范。让学生先从理论角度掌握跳双飞要点,随后展开针对性训练。在学生对理论知识形成理解以后,后续的训练效率才能够得到保障,并且能够让学生安全训练。
考虑到学生体育技能、身体素质水平并不一样。为保障学生体育训练效果与水平,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教学,采用合理的分层模式和一对一辅导办法,保障所有学生都能够掌握与深入理解技术要领、动作要领,提升学生训练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具备与掌握相应体育技能。假设教师反复用机械训练手段,就会对学生训练效果产生过多干扰和影响,甚至让学生出现厌恶感,而这显然违背了体育核心素养教育追求和目标。教师也可以搭配微课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理论知识教育,增强学生理论理解效果,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三、渗透德育培育品格
小学体育教育中,核心素养培养中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体育品格培养,这是学生核心素养成长过程中的必备素质,对学生健康发展而言,影响巨大。这是德育教育、素质教育贯彻的重要措施。小学体育课堂上,教师需要把握有效教学时机,做好德育教育思想的渗透工作,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体育品格和锻炼态度,让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体育训练,享受体育训练热情。另外为培养和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体育品格,教师教学中,还要参考学生身心发展情况,做德育知识渗透,使学生形成正确行为习惯和道德意识。
如体育课堂上,体育项目项目大部分都有很强竞争性,学生有可能会因为自己的争强好胜态度,出现冲突与矛盾。比如不正当竞争、恶意竞争、违规竞争[3]。这显然对学生健康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会让学生形成自私自利、功利主义习惯与态度。教师需要在合适的契机下,开展德育教育工作。让学生明白要尊重他人、以德服人,学会相应规则和懂得谦让。通过德育教育与体育教育的配合,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协调发展,助力学生德育成长。如夹球活动中,学生以两人为一组配合,比赛哪一组做的更好。这时候如果有小组不遵守规则,教师一定要及时制止,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引导学生走上正常道路。再比如1000米测试中,教师一定要多鼓励学生,让学生不放弃,坚持完成自己的任务。用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的努力拼搏、坚持不懈精神。如果有学生在中途想要放弃,教师第一时间给出鼓励。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则要及时给出安慰,要称赞学生的精神,使学生形成不放弃、坚持不懈的体育精神、体育意识,对学生成长有很大帮助。
四、激发兴趣提高身体素质
在小学体育核心素养教育中,身体素质的提升和培养是很重要的内容和目标。教师需要做好指导工作,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体育活动当中,用实践训练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为了保障学生锻炼的有效,就需要做好学生兴趣激发。体育活动中,教师要按照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设计教学项目,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比如很多学生都喜欢中国功夫,教师课堂上可以播放中国功夫的视频,告诉学生,身体练好了,才能够学习这些动作,激发学生锻炼热情。
结语:面对核心素养教育,小学体育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开发,使学生形成与具备社会适应力。要协调好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发展核心品质、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许德凯.小学体育课教学方法与手段[J].课程教育研究,2019(50):203-204.
[2]何永明.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J].学周刊,2020(01):155.
[3]朱丽媛.小学体育创新教学模式浅析[J].学周刊,2020(0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