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与完善,情境教学法应运而生,为高中地理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其主要表现为:将情境教学法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当中,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而且也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课堂教学质量,基于此,本文将从“媒体情境,培养兴趣”“生活情境,加深理解”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谈一谈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高中地理;媒体情境;生活情境
一、媒体情境,培养兴趣
所谓媒体情境,是情境教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学习发展特点为基础,而创设的一种富有情绪色彩且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其最为显著的特征就在于能够将抽象且复杂的地理知识变得更为直观、生动、形象,无论是对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还是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切实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设备来创设出学生喜闻常见的媒体情境,以让学生在此情境中能够切身感受和体验到学习或掌握地理知识所带来的种种乐趣,进而有效激发学生内心强烈的求学欲望,使其在自我欲望的驱使下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最终达到或实现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与目标。
例如:在教学“宇宙中的地球”这一课时,旨在充分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我会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创设出高效且实效的媒体情境,帮助学生能够更为清晰、直观地认识到天体系统的结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即:在课堂导入环节,我会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宇宙中的地球》,并以谈话的方式向学生说出:“同学们,你所知道的天体有哪些?每种天体的特点是什么?”以此来有效集中学生的上课注意力,调动其学习动力,并巧妙引出本节课题;然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借助课前精心设计的PPT课件为学生详细讲解本节内容,像:其一,出示天体系统层次图,引导学生合作找出地球的位置;其二,展示“太阳系模式图”和“九大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表”,引导学生归纳九大行星的共同特点,以此来帮助学生更为深刻、清晰地认识到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其三,指导学生从温度条件、大气成分和水等方面来进一步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并以此推论出火星等其他行星,以及太阳系范围之外的天体是否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等。如此一来,能够有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与目标。
二、生活情境,加深理解
常言道:“知识源于生活,并反作用于生活。”生活是一个天然的大课堂中,生活中处处都有着地理知识的影子,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就要求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地理教师,是实际教学中,应以生活为师,要正确使用生活实例,通过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来将地理知识完全贯穿在学生日常生活里,以借此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领会和掌握。另外,教师也要善于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为其布置生活地理作业,以此来有效锻炼或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让学生能够切身明白日常生活中所包含着的地理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为高效且实效,以及有效促进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例如:在教学“农业的区位选择”这一课时,为了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加深对农业区位含义的认识,以及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我会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来展开教学,即:在实际教学中,我会引入生活实例,像:实例一“某种植人员将海南水果——荔枝移到自己家乡——北京种植,最终导致荔枝树苗枯死。”实例二“展示实际生活中不同地区农业景观不同的图片(江西泰和县的千烟洲立体农业、珠江三角洲的水稻种植业、以色列的节水农业等)”以此来引导学生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然后,我再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我也会以朋友、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展开学习与探究,以此来有效帮助学生总结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科技、生活习惯等)。”最后,我还会为学生布置生活化作业,如:以小组合作形式调查本地农业的区位选择以及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这样一来,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将情境教学法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之中,是十分有必要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对构建高中地理高效课堂具有诸多积极意义。因此,作为一名一线高中地理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切实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与教学水平,以更好的驾驭和深化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并将其优势作用发挥到极致,进而为学生今后的地理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郑欣进,周玉琴.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09):42-45.
[2]申梦园,李莹莹,刘玉振.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8):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