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教学离不开故事的讲解,历史故事是课堂上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素材,对于增添课堂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的探索热情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的不断深化与改革,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加强对培养和提升初中生历史综合素养的重视,不断探索并创新故事化教学在课堂上的应用形式与方法,尽可能地将以往枯燥、沉闷的课堂教学变得“活”起来,给学生营造一种丰富的、生动欢快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体验逐渐达到最佳境界,进一步提升他们学习历史的热情和积极性。
关键词:故事化教学;初中历史;应用策略
目前,在应用故事化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大部分教师依旧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限制,盲目地追求学生取得更多的学科分数,一味地向他们传授陈述性的知识,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体验和学习感受,使得学生对历史课逐渐产生消极的情绪,阻碍了初中生历史素养的有效发展。因此,为了改变上述现状,教师应该将以往专制、独断的角色向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转变,依据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故事素材,提高对历史故事的运用频率,以此来调动学生内心的探究兴趣,便于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挖掘故事中所蕴含的内涵,最终达到增强学生历史感悟的教学目的。
一、讲述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能够充分地激发初中生对历史内容的学习兴趣,教师要选择一些有趣的、贴近史料的故事向学生记性讲述,以此来引起他们对故事的关注和好奇,在讲述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历史故事的深刻感染,从而推动学生快速地进入良好的、专注的学习状态,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索故事内涵的热情,迈出提高历史教学整体效率的重要一步。讲述故事比较适合用于历史课的导入环节,因此,教师要抓住关键的环节向学生讲述趣味性较强的历史故事,使得历史课由以往的枯燥变得越来越有趣,在课堂的初始部分就调动学生内心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对本节课的知识展开自主地建构和学习。
例如,教师在教学“贞观之治”时,首先,利用“无字碑”的故事来进行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陕西的咸阳乾陵埋葬着哪两位皇帝吗?”通过巧设疑问来调动初中生的好奇心。师:“是唐代的李治和武则天。在他们的墓前啊有两块非常大的石碑,其中一块由于空无一字遂被称为‘无字碑’,你们认为她的碑上为何无字?”其次,学生结合自己所知晓的历史资料初步进行了思考,甲:“应该是功德甚高无以言表,所以用来夸赞自己。”乙:“我觉得是本人并不作评论,平生的好与坏都交由后人去论。”最后,通过“问题+故事”的讲述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于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交流历史故事,逐步感悟历史的真谛
为了让初中生能够逐步感悟到历史故事中所蕴含的真谛,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交流故事的空间和机会,使学生将自己所掌握的历史信息与同伴们进行分享,从而对同一个历史事件产生不同层面的看法,进而使学生能够更为全面地去了解历史事件,这不仅有利于营造一种开放互动式的历史课堂,而且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内涵的理解。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由地交流历史故事,以此来锻炼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更积极地完成相应知识的学习和内化,这种由“个体所知”变为“群体共知”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接近历史的真相,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历史的真谛。
例如,教师在教学“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时,首先,根据初中生实际的认知能力要求他们在课前搜集与四大名著相关的历史故事,并将其整理成文。其次,引导学生自由地展开交流,与同伴分享自己所知道的信息,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提问,如:《三国演义》中曹操是怎样的人?他是否符合真实的历史呢?通过师生间的多元互动和交流,来帮助学生更清晰地掌握明清时期四大小说的内容和文化特点。最后,通过交流历史故事,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四大名著的思想主题和文化形式,也有利于他们体会作者的用意、感悟历史的真谛。
三、编演历史故事,深刻体验历史的情境
为了能够使初中生更加深刻地体验到历史的情境,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形式丰富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共同编演相应的历史故事,通过与其他同伴的合作共同将故事完整地呈现出来,在扮演的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地对历史故事展开思考,如“如果我是主人公会怎么做呢?”有利于活化初中生的历史思维。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大胆地、合理地编演历史故事,将以往的历史情境再现于课堂,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历史人物,更加清晰地了解历史事件,让学生在习得要点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深刻地体验历史的情境,最终升华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情感体验。
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华文化的勃兴”时,首先,利用班内现有的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诸子百家中各家学说的核心内容,给学生的视觉带去直接的冲击,便于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百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其次,教师引导学生结为五人小组,分别扮演平民百姓、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其中百姓由于赋税太过严重导致生活拮据,不得不靠偷盗为生,四个大家针对这一现象进行评论和演说,共同演绎一幕精彩的短剧,有利于活跃课堂上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切身地表演和体验能够深刻地体验到当时百家争鸣的情境。最后,通过扮演历史故事,有利于拉近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历史的情境,增强他们对历史的理解。
四、创作历史故事,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为了能够有效地培养初中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要灵活地采用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创作”,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开放的历史课堂,让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尽情地抒发对历史内涵的感悟,逐步增强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作历史故事的形式来检查、巩固初中生当堂课的学习成果,通过故事的创作可以锻炼学生同口头或书面形式陈述历史事件的能力,同时还能发挥学生的历史想象力,最终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批判性的历史思维。
例如,教师在教学“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首先,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来创写“山顶洞人的一天”,以此来检验学生对“远古人类”的认识和掌握情况、其次,引导学生发挥合理地想象,紧抓历史故事的时间(背景)、地点以及远古居民的身份等等,必须与教材中的内容互相贴合,尽可能地反映所学内容的要点,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此外,教师还可进行适当地点拨,师:“想一想,你的一天需要做哪些事?他们生活的环境与你现在的环境有何不同?男人的一天与女人的一天会有所不同吗?”……最后,通过创作与教材知识相呼应的历史故事,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历史想象力,也有利于训练学生批判性的历史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要严格地遵循先进的教学理念,加强对故事化教学的应用,充分地依据初中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原有的认知水平,选取一些有趣的、与史料互相贴合的故事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关注,使学生带着教高的热情投入到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去,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整体效率,寻求恰当的时机引导学生自主扮演历史故事,通过与其他同伴的合作共同将故事完整地呈现出来,既能增进历史课上的良性互动,也能使学生深刻地体验到历史的情境,从而丰富学生内心的学习体验,逐步提升他们的历史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周建华.听故事,学历史——浅析故事化教学在初中历史课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04):136.
[2]陈培顺.听故事,学历史——试论故事化教学在初中历史课中的应用[C].教育理论研究(第六辑).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33.
[3]谷碧.听故事,学历史——浅析故事化教学在初中历史课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