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教学当中,有很多元素能够发挥作用,教师属于其中最为积极的一种元素。教师怎样把自身方法、思想以及知识全部传递给初中生,这期间需要一座桥梁。在现阶段的地理教学当中,信息技术便是这座桥梁。教学期间,地理教师需向初中生展示一些专业化的地理知识,但这些知识对于教师以及初中生而,很难描绘以及理解,即便教师具备较强教学能力也很难对这一问题进行突破。此时,对信息技术加以运用能够突破这一难题,不仅可以辅助地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同时还能帮助初中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进而促使其学习效率得以提升。基于此,本文以“黄河”为例,旨在对初中时期地理教学当中信息技术的具体运用展开探究,以期给实际教学提供相应参考。
一、丰富课堂内容
伴随教育改革逐渐推进,如今素质教育早已变成现代教学当中的重要理念。因此,以往教育理念无法对现代教育基本要求加以满足。实际教学期间,教师需不断对课堂内容加以丰富,对初中生学习兴趣进行激发,对现有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同时借助更加形象以及生动的方式对教学内容加以讲解,进而促使教学效率得以提高。在以往应试教育这种模式之下,地理教师不断向初中生灌输知识,这样极易让初中生产生一种负面情绪。但在实际教学当中对信息技术加运用,便于初中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接受。例如,在对“黄河”有关内容加以讲解之时,地理教师借信息技术能够让初中生学到丰富知识。由于受到以往教学方式较大影响,过去地理教师只能让初中生通过教材图片以及教师口述方式对补充知识加以了解。然而,如今在实际教学当中对信息技术加以运用,地理教师可通过网络寻找有关图片以及视频,之后带领初中生一同观看。比如,地理课上,教师可先播放《黄河大合唱》这首歌曲,让初中生从听觉上对黄河气势加以感受,而且教师还可在此时借多媒体放映黄河咆哮奔腾的图片,给初中生一种视觉方面的冲击,进而让初中生通过不同感官对黄河具有的宏伟磅礴气势加以感受。之后通过视频形式来对黄河的俯视图加以展示,让初中生从直观上对黄河“九曲十八弯”的轮廓以及磅礴的气势加以了解,对黄河走势图有一个大致印象,让初中生对母亲河具有的雄伟气势进行领略,并且增强初中生对黄河的印象。
二、提高初中生课上参与度
在初中时期,学生普遍具有一定知识储备,并且对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拥有一定积极性。所以,教学期间地理教师可把初中生具有的心理特征当作依据,借信息技术来实施教学。在素质教育这一理念之下,教师必须要以生为本,促使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自主思考以及自主探究。课堂之上,地理教师可让初中生借信息技术提前对所学内容进行预习,这样除了可以提高初中生课上参与程度之外,同时还能激发其地理学习热情,促使其综合素养得以提升。例如,在对“黄河”有关内容加以讲授期间,地理教师可将制作好的微课视频上传至校园网上,让初中生提前进行预习,通过预习让初中生发现自身理解以及知识储备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后由课代表向教师进行反映。
地理教师可将此当作依据对教学加以设计,对讲课素材进行准备之时,教师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学生通过小组形式对PPT加以制作。比如,A小组可以专门将与黄河有关的古诗词找出来,配合上相应的图片,制作成PPT课件;B小组可以将黄河两岸的生活状况以及经济形势当作主要内容,对PPT进行制作。之后进行组间提问,由回答的小组对内容加以讲解,对PPT进行展示,完成相应的学习内容。针对一些困难问题,教师可在学生讲解之时给予其指导以及帮助[1]。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课上参与程度,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掌握,促使课堂效率得以提高[2-3]。
三、提高初中生课前的预习效果
在过去,初中生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之时,一般都是对教材进行阅读,之后标记出不懂的内容,待教师进行课堂讲解。这种预习方法只能让初中生对教材内容加以了解,难以对学生视野加以拓展,而且预习效果也较差。伴随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如今初中生对知识进行预习期间,可通过互联网寻找相应的学习素材,在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之时,初中生可先通过网络进行查找,假设依然无法获得清楚答案,可通过网络向教师反馈,进而在教师指导以及帮助之下对问题加以解决。例如,在学习“黄河”这一内容之前,地理教师可给初中生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初中生在预习知识期间可在网络上寻找关于黄河的基本情况,如黄河流经省份、发源地以及入海口等,之后,可通过网络查看黄河当前的容貌,对黄河具有的雄伟气势加以领略。完成预习以后,初中生可通过相应的学习软件进行在线测试,以此来对学生的预习效果加以检验。同时,教师可通过电脑终端对初中生预习情况加以了解,进而对后续教学计划以及策略进行及时调整。课堂之上,地理教师还可向初中生展示关于黄河治理的有关情况[4-6]。如此一来,教师除了能给初中生提供一些学习素材之外,同时还能开阔学生眼界,让学生借助资料的自主查找对预习期间所遇问题加以解决,进而促使其综合素养得以提升。
结论:综上可知,在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之中,教师若想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就需要对信息技术加以有效应用,以此来对课堂内容加以丰富,提高初中生课上参与度,并且借信息技术来提高初中生课前的预习效果,培养初中生问题分析思维以及能力,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理解,进而为其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只有这样,才可促使课堂效率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田宜涛.浅谈信息技术促进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J].才智,2019(18):3.
[2]陆亮.基于课程整合的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7):176.
[3]刘存英.信息网络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05):42-43.
[4]周晴晴.依托信息技术重塑初中地理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05):23-24.
[5]毕涛,袁成花,张汉川.运用信息技术创新初中地理教学方法探微[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9):106-107.
[6]徐建芳.初探初中地理学科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教学[J].赤子(上中旬),2016(03):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