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了解彝族地区农村寄宿制管理存在的现状,针对如何提高寄宿制管理标准化建设的几点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彝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生;管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彝族地区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有效控制,彝族地区农村适龄儿童入学人数出现了持续减少的态势。同时,伴随着彝族地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大批彝族地区农村适龄儿童开始流入城市。
虽然国家对彝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给与了较有力的支持,但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边远、贫困彝族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经济基础差,管理经验不足,不少彝族农村地区在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方面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作为在国家学校布局调整背景下大规模发展起来的彝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在软硬件建设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学校具体表现在:
一、硬件设施不到位。虽然先后出台了《国家西北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学校管理暂行办法》和《西北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但由于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学校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尤其是硬件设施(如食堂、宿舍、文体设施等)不到位。
二、教师素质跟不上。校长与教师的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管理水平,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就、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与幸福感。学校的教师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还要兼职做生活辅导老师,疏导学生心理,晚上查自习、宿舍,时刻留心一系列突发的事件。这对我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教师产生专业倦怠感埋下隐患。从目前的情况看,存在着教师素质跟不上问题。
三、学生身心健康状况问题多。受办学条件与管理水平的影响,学校学生的身心发展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受校园周边环境、学生身体状况、学校食堂条件和住宿条件、饮用水等问题的影响以及离开父母与家庭等情感的交流项目,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出现了多种问题。如孤僻、冷漠、早恋等心理障碍。
四、学生管理不到位。在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家校沟通、活动开展等方面比较薄弱,也没有条件配备生活老师。学校的管理主要还是依靠班主任,管理还处于较低层次的水平,即对学生的管理处于“看管”或“不出事”,或者管理处于“维持”秩序层面,努力使学生的正常学习不受干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寄宿制学校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
由此可见,在现有的学校发展条件下,如何将彝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成为一个安全、健康、威慑等学习型社群,是未来彝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努力的方向。立足于现有的条件和发展水平,加强彝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就显得尤为必要。
学校推进寄宿制管理的建议及措施如下:
一、在地方教育行政层面上。(一)应加强对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尤其是对生活教师的培训。(二)要加强彝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与保障。除了国家划拨的经费,地方教育部门也应筹措相应的经费,进一步支持彝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硬件设施建设。(三)加强校长教育领导力的建设,充分发挥校长在提高学校的校园文化环境的条件下,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等。(四)要加强教师专业能力的建设,提高他们自我专业技能,有效解决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寄宿制管理中以及学生学习与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二、在学校管理层面上。(一)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从校园到宿舍,要努力创设适合彝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儿童学习生活环境。(二)要加强彝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生心理健康的疏导。教师通过相关心理咨询,对已经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干预。(三)要整合资源,改善学生营养状况。学校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如:社区群众的志愿帮扶、公益组织或爱心人士的捐助等方式和途径进行筹措经费,改善学生的伙食状况;结合我国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切实改善学生的就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