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机更新理论的辽西山地传统村落保护研究 ——以凌源市裂山梁村为例

发表时间:2020/5/22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1月第2期   作者:王思奇
[导读] 辽西传统村落多分布于偏远山区,许多传统民居及民俗文化因此得以保存至今

        摘要:辽西传统村落多分布于偏远山区,许多传统民居及民俗文化因此得以保存至今,然而发展的滞后及村民的不断流失使对其的保护愈显困难,虽然旅游等特色产业的发展促使了村民逐渐回流,但也出现了村落同质化,传统民居被损毁性修建等问题。本文基于有机更新理论,将每个辽西传统村落作为有机整体来思考,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凌源市裂山梁村为例,探讨村落可持续性保护与发展的策略,并为其他辽西山地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辽西山区 传统村落 有机更新 
0 引言
         辽宁省在东北三省中的国家级传统村落数量第一,且辽宁的西部地区所占比例最大。2015年,辽宁省住建厅等六部门联合公布了第一批辽宁省传统村落名录,共有49个传统村落入选,其中也以辽西地区数量最多。但辽西地区传统村落保护还处于起步阶段,还一直有传统村落因城市化进程而被兼并,村民的流失、村落的衰败使得保留于其中的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已岌岌可危,因此研究辽西传统村落保护性发展已经刻不容缓。
1有机更新理论的概念界说及其实践
         “有机更新”理论最初是探讨北京旧城改造的有关问题。在建筑学范畴,更新对象被认为是一个有机组成的整体,过程是可延续的。“有机更新”理论是对现状问题的纠正,纠正和修复当前形势转变中的不合理状态,并从小到大、自上而下地逐步更新。
2 辽西传统村落的分布及保护现状
2.1辽西传统村落的分布
         辽西地区是指位于辽宁省辽河以西与内蒙古河北接壤的辽宁西部地区[1],概括说法即这五市所包括的区域,地形兼有丘陵与滨海平原,且以丘陵为主。截止2019年公布中国传统村落第五批名录,辽宁共有30个国家级传统村落记录在册,辽西地区传统村落即占20个,省内占比达76.7%。辽西地区传统村落分布呈现内陆分布多,滨海平原分布少以及西多东少的特点,多集中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地域分布不均衡。在辽宁省级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中,朝阳市辖区内的村落数量占比最大。
        
                     
2.2辽宁传统村落的保护现状
         早在2014年辽宁省人民政府就在文件中提到“注重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2015年辽宁省制定《辽宁省传统村落评选方法》,推进省内传统村落普查、建档保护。
3 裂山梁村概况及价值
3.1裂山梁村特征
3.1.1村落概况
         裂山梁村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三十家子镇西北部5公里处,是辽、冀、蒙三省交界处,村域面积15.4平方公里。裂山梁村位于大烈山南部,地势呈西高东低,三面环山,村落选在两山之间相对平缓的地方,周围草木繁茂,泉水长流,民居沿河而建,山、河、村浑然一体。由8个村民组组成,几个小村民组分布呈团状倾向辐射型,由中心向北向放射。现在山下建有水库,湖边山体人面像惟妙惟肖,水映山,山连水,形成独特自然景观。
3.1.2村落民居特征
         村落传统民居最早建于明清时期,为结合山地环境的二进式院落且有防御性特征,建筑材料尽量就地取材,形成独具特色海青房,装饰简单朴素。民居最早以毛石混草泥或泥砖砌墙,后以木柱支撑房梁,木构架上置草席或木板形成屋面,最后放黄白草苫做屋面,屋檐较薄,屋脊苫草要厚,既可有利于屋脊防水,也利于雨水的排放,草屋顶上压横向木杆或石头用以固定。村落民居装饰朴素,重在经济实用,既有典型的山地农耕文化特征,又有不同时期的装饰特点。
3.2 裂山梁村保护价值
         裂山梁村拥有辽西山区传统村落的典型特点,完好保存下来的传统民居和传统民俗文化是东北地区重要的遗产。裂山梁村完整保存的百年石头村为研究山区传统民居提供了良好的实例,除此之外明清时期的石埂梯田对研究古时农耕文化有非常大的帮助。
3.3村落保护现状
         裂山梁村因地理位置较偏远,交通不太便利,许多传统民居未遭到外界的破坏性建设,整体保存还算完好。但伴随村民需求的改变,自然性损坏与村民自发性修建无法避免。村落原始道路为土路或石路,现已将主要道路改为水泥路或沥青路,石板路仅余正沟村组内一段。

石桥、石磨、梯田、石槽等设施仍保存较完好,只是匠人已濒临绝迹。另外,村落内在基础设施和公共卫生设施等方面明显不足。
3.4村落保护困境
         乡村出现了老龄化空心化,人才与劳动力是不足的。现代生活的便捷性与舒适性对村落影响很大,村民自发进行改建以改变生活条件,对村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村政府拟规划大烈山,打造风景区,缺少村民参与积极性与参与度,政府缺乏对村民发展旅游业的相关培训,村落资金有限,也就无法系统修缮传统村落风貌。
4 裂山梁村有机更新保护研究
4.1保护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村落的保护发展要从村民出发,村落居住生活条件的改善才是村落保护下振兴的基础,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2)强调原生性的原则
         村落更新过程中应当遵循村落的原生性,涉及建筑、景观、设施等多个方面,将传统民俗文化良好地传承下去。
(3)构建有机整体的原则
         每个村落都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整体,在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就是要将村落内各要素各部分协调成有机整体。
(4)循序渐进的原则
         村落更新改造必需避免大拆大建,由小及大,由点到面的渐进方式为改造原则。
(5)村民全程参与的原则
         原住村民是村落生产生活的主体,因此在制定保护发展策略的过程中及建设中,他们的参与都必不可少。
4.2保护与利用策略
4.2.1传统民居保护基础研究先行
         传统村落的保护应以基础研究为起始,这需要对村落的全面了解,才能提出整体有机的规划设计,切实有效的民居保护干预措施,有机发展的更新方法。可以参考意大利政府制定传统村落民居保护与修复“建筑修复准则”。[2]学者,政府,村民,文保人员,开发企业等都可以依据这一原则保护传统民居。
4.2.2保护与更新同时进行
         传统村落的保护本身就是有机更新的额过程,保护不可以静止不动,村落是村民生产生活的家园,在保护的原则下更新发展,才是对传统村落最好的保护。
4.2.3合理的保护开发定位
         裂山梁村可以将农耕游、文化游、自然风光游可以有机融合到一起,打造辽西地区独具特色的乡村体验游目的地。
4.2.4原生景观触媒与辐射带动
         裂山梁村未来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应将原始的生活状态尽量保存,以原生景观为触媒,达到深度乡村游,以裂山梁村为核心,形成中心辐射周围的乡村旅游区。
4.2.5公众参与与乡村旅游结合
         激发原有村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村民真正充分参与到村落的讨论与建设中。
4.2.7“多体联动”协同开发
         裂山梁村的保护与发展要依靠政府、村民、社会等各群体的全方面参与,通过调和多个主体的利益,最终共同实现村落可持续性发展。
4.2.8一三产业相互带动反哺保护
         旅游业可以带动农副产品的销量,村民和村委通过出租闲置民宅获取长期效益,村落通过多方向获得长久的资金,为村落的更新提供资本的保障,从而实现保护有可持续性的特点。
5 结论
         基于“有机更新理论”,对裂山梁村进行保护研究,可以合理平衡村落保护与发展相互之间的矛盾。以有机保护为基础,合理发展村落,实现可持续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陈光.辽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问题与对策[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6(01):131-134.
[2]顾贤光,李汀珅.意大利传统村落民居保护与修复的经验及启示——以皮埃蒙特大区为例[J].国际城市规划,2016,31(04):110-115.
作者简介:
    王思奇(1994.12—),男,汉族,籍贯:辽宁朝阳人,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建筑学,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