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生活方式的探索---以绵竹花乡项目为例

发表时间:2020/5/22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1月第2期   作者:郭清梁
[导读] 乡村文化生活方式体现的是清闲、舒适、安宁

         摘要:乡村文化生活方式体现的是清闲、舒适、安宁,与现代化城市生活方式有着完全不同的区别,为了有效的探索乡村文化生活方式,本文结合四川省绵竹市九龙镇绵竹花乡项目,就乡村文化生活方式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探究,以期可以更好的促进此类建筑设计的进步。
         关键词:乡村;文化;生活;方式;民宿;建筑设计;策略
         近年来,各类民宿项目相继涌现,人们对民宿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不再满足于那个简单的民宿,期望有一种乡村高端的文化度假类服务配套和人文度假设施,在乡村也能体验到城市繁华,畅享惬意人生,绵竹花乡项目立足高远,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1.绵竹花乡项目区位背景分析
         绵竹花乡项目位于四川省绵竹市九龙镇,紧邻九龙山乡村旅游景区。距离绵竹市约7公里,距离德阳市约37公里,距离绵阳市约为54公里,距离成都约80公里。绵竹以“全域旅游”为规划指导,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化发展战略,形成“1234”的旅游空间布局。即1个中心、2条主线、3个4A级景区、4个经典旅游产品。其中九龙山旅游风景区为绵竹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和健身康体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集观光农业、科普教育、健身娱乐、宗教游览、休闲度假、滑翔登山骑车等活动项目于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营建国际著名的休闲度假运动小镇。
         绵竹市九龙镇绵竹花乡项目结合地方的具有特色的生态、人文及各类优势资源条件,并注入主题内容和文化内涵,为向往乡村生活的游客提供食宿处所。该区域内具有怡人的自然环境,可使游客在富含独特意蕴的文化情境中,感受到地方特有的氛围和情怀,从而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满足游客休闲、教育等多种需求。在实施项目的规划时,设计人员需充分依托当地的气候和地理等方面的自然优势,结合自然资源构建与之相协调的建筑设施,从而与自然环境融合为一体,向游客提供具有自然和现代气息的优质旅游环境。

图1:总体规划图
          2、工程项目概况
         随着全国各地乡村在交通、电气、移动通信等大型基础设施问题解决后,乡村已经具备民宿发展的前提条件。民宿投资规模小,建设与运营相对简单,方式灵活,可以不拘一格,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效利用闲置房屋,盘活资源。花乡用地前身是九龙镇砖窑厂,现状保存完好砖窑厂一座,内部空间非常漂亮,有较大的再利用价值。场地内有大型鱼塘两个,小型鱼塘若干,有丰富的水景资源。其余皆为农田,环境极佳。
         总规划用地面积为124135.8平方米,可建设用地面积为65762.133平方米,建筑面积7177.13平方米。包括一栋砖窑厂及其他附属建筑若干,现状砖窑厂保留完好,砖窑总长133.4m,总宽16.2m,总高3.25m。绵竹花乡是基于原砖窑厂,改建成集乡村度假酒店,商务会议,音乐餐厅,文化展示,特色砖窑建筑以及生态乡村生活方式体验于一体的文创型、精品型乡村度假目的地,以打造绵竹地区乡村旅行度假的新名片。
3、总体设计与目标
3.2 总体设计
          花乡项目位于九龙镇东北侧,距九龙镇约500米,只有西南角一条路可进入场地内。项目地势由西北往东南跌落,保存完好砖窑厂一座,鱼塘若干个,有很好的坡地生态景观资源。用地内砖窑厂保存完好,有非常高的再利用价值。规划设计结合“以生活方式体验”的核心理念,将公共接待、餐饮会议、儿童娱乐、艺术展览、休闲健身等功能与砖窑厂进行结合,而将酒店区布置在地势更加平坦视线更加宽阔的东侧,以保证酒店的私密性。 
          
          图2:花乡项目
3.2 设计目标
(1)传统村落与生活的记忆
         承载了历史文化遗产和记忆的村落更能体现出文明传承的厚重感,历代居民在此生活和繁衍,逐渐形成了智慧和文化的核心精髓,散发着浓厚的情感意蕴。可见,传统村落是历代文明、信仰和情感等方面的集中地,在村落中会处处散发着地方的文明与传统记忆,并能够在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中体现出带有地方特色的工艺技术,是地方历史传承和文明的典型代表。在本项目中,我们也是基于随机的村落建筑布局和麻将文化。建筑群体功能上互相独立,但是在形态上通过庭院和院墙紧密相连,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村落布局。错落的建筑与庭院看起来像麻将块一样。
          (2)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项目中客房部分的设计理念源自《幽梦影》。诗中将山水之景与实物、画境、梦境和意念有机结合,虚实相间,意境优美。在我国的建筑设计史中,以山水为依托传递设计理念中的情感,是较为常见的手段。尤其在具有独特意蕴的山水之间,更可使用多种设计方式,展现出山水景色的不同角度的美。由于表达和呈现方式不同,使用的建筑材质各异,便能够为游览者营造出多样化的情感体验效果。山、水、花、树四重文化院落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导入。本项目中,每间客房都衔接着各自主题的公共庭院, 并通过可与相邻客房共享的前花园进入客房。客房的设计着重考虑了室内外的关系, 确保客房的室内空间可以很好的延伸到室外, 让整个庭院以及远处的山景纳入视野。
          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个庭院最接近九龙山。所以我们采用山作为主要的设计元素。九龙山是花乡地块的主要背景景观,所以考虑使用山的元素是很重要的。在这个院子里, 我们会象征性地把山抽象到人的尺度上,通过庭院两边的石头来表达山这个元素。
          水: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这个庭院为了回应场地内丰富的水资源而采用水作为主要的设计元素。水是第二庭院的使用元素。水面不需要很深, 它的镜面效果能倒映出建筑的轮廓。通过一个特殊的场景设计,更加凸显水这一元素带来的浪漫与优雅。
          树:水满清溪花满树,庭院与树素来紧密不可分,这个庭院采用树作为主要的设计元素。树是第三个庭院的使用元素,一旦客人到达第三个庭院, 就会发现周身围绕着许多高大的树木,户外座椅家具围绕着树木有机布置,营造出一个舒适的休憩院落。
          花: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庭院与花素来紧密不可分,这个庭院采用花作为主要的设计元素。花是第四个院落的使用元素,烂漫的鲜花、优雅的庭院、精致的建筑、艺术性的装置,为旅客提供浪漫、温馨的旅居院落。
4、建筑设计与布局
         保护乡村风貌的完整性与统一性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指标。本项目在进行景观规划和建筑设计时,不局限于民宿本身,而是对以乡村景观为主体的大环境进行考虑。
          4.1 公共区建筑设计
         (1)平面布局:
         公共区包括一栋原砖窑厂的改建建筑和一栋酒店配套的新建建筑。公共区的设计主要强调原砖窑厂与新建建筑的冲突与和谐,它们在形体上互相独立,但是在功能上却互相联系。砖窑厂与新建建筑的整体布局呈十字交叉,新建建筑的二层横跨于砖窑厂之上,交叉部分是它们主要的流线交汇区,在这里酒店的客人可以通过接待大堂的竖向楼梯直达砖窑厂的屋顶平台和酒店的餐厅。由于原砖窑厂的室内空间有很高的体验价值所以设计布置了一些能充分体现这一体验功能价值的功能,比如砖窑餐厅、砖窑客房、砖窑艺术中心和砖窑儿童游乐中心等。但是由于砖窑厂室内净高的限制,设计将它的后勤与服务功能转移到新建建筑内。新建建筑的一层主要布置有服务于砖窑餐厅和自身二层的餐厅与包房的厨房系统,服务于自身二层无边泳池的泳池后勤功能以及公共区所需的设备系统,新建配套建筑的二层主要是文创餐厅、艺术咖啡、表演舞台外摆区域与一个无边泳池。
         (2)立面设计:
         公共区的建筑主要强调原砖窑厂与新建建筑的冲突与和谐。新建建筑与砖窑厂呈十字交叉状,砖窑厂保留了原来的暗沉老旧红砖外墙立面,而新建建筑采用了比较现代的设计手法,在使用与砖窑厂相近的简洁体块基础上采用明快的白色铝板和透明玻璃,在色彩与肌理上与原砖窑厂形成强烈的对比。新建建筑的室外泳池部分延展于新建建筑并出挑于北侧的湖泊之上,加强了与原砖窑厂的纵横对比,出挑的方向正对九龙山,仿佛要与远处的山峰产生对话。
          4.2 客房建筑设计
         (1)客房平面布局:
         客房区的布局主要采用村落式布局,36个客房院落和3个配套用房分别围绕着以山、水、树、花四个主题庭院。它们互相串联,并且每个庭院都布置有一栋以该庭院主题为设计元素的酒店配套用房,提供场景式的酒店餐饮,下午茶等服务。酒店客房都是院落式的,分为三种不同的酒店客房,分别服务于不同人数出行的度假客人。每一套客房都配置有前院后院以及SPA泡池。他们两两组合可以通过前院的连通门互相连通并共享一个独立的庭院麻将室,一起结伴出游或者大家庭出行的客人可以在这里一起娱乐。客房的功能布局着重考虑了建筑室内外空间的关系,让建筑的室内空间可以延伸至客房的前后花园,在视觉上扩大了建筑的室内空间。
         (2)立面设计:
         客房群体在布局上上注重高低错落,体现建筑的节奏与韵律感。客房单体的造型设计中,集中体现了中式建筑的美,以挑檐,粉墙黛瓦等充满中式乡村记忆的建筑元素营造了乡村度假的独特风情,同时立面造型力图清新淡雅又稳重大方,烘托酒店客房安逸恬静的度假气氛。

图3:景观设计效果图
5、景观绿化
         本景观规划结合现代造园手法,并大量使用各种当地物种,最新的雨水花园技术以及可渗透建材,充分节能环保,体现着对大自然的尊重。并考虑到四川地区居民的社交和出行习惯,将高品质的生活方式与乡间生活体验做了很好的结合,将带给入住者全新的舒适入住感受。
6、结论与展望
         花乡实施院子部分的设计时,首先应以地域的地理和气候等自然因素为基础,在充分保证和维护现有资源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实施更为完善的修补,从而为自然环境增添另一分美感。设计者应巧妙地将地方的民俗和特有的审美理念融入建筑的设计中,使民宿建筑成为地方特色意蕴与现代气息的结合体。民宿建筑不同于一般意义的酒店,其更具有地方特色化的文化气息,能够为居住者提供更浓厚的地域风情体验经历,成为地方发展的新方向。
         (1)服务品质
   以往民宿提供的主要服务内容为较为低端的农家产品和服务,如今随着服务理念的不断更新,民宿也逐渐向高层次发展。当前国民经济不断提升,随之游客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也更为多元,因此游客更希望从民宿中获取更多的精神享受。基于此,民宿的规划和设计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但要做好民宿的发展定位,还需将设计与改善工作落到实处,切实推进民宿的改革,提升其服务水准。
         (2)特色体验
         当前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民宿大多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能够充分体现当地的文化和地域特点。因此设计者应充分理解地方的传统民俗,并将其核心要素融入到民宿的设计中。如果地方没有较为突出的民俗特征,也可从另一角度挖掘农业、林业及山水等自然资源的特色优势,努力赋予民宿独特的文化内涵。
         (3)乡土性
         民宿的设计应以突出地域的乡土特征,首先在民宿的规划中应侧重以带有乡土意蕴的诗词、曲目、传说等为设计灵魂,将民宿成为具体的民俗体验地,如运用戏曲中人物的名字命名民宿,或在民宿的使用中体现出某方面的文化传承,让居住者亲身感受到地方文化浓厚的传统意蕴。此外,在民宿建筑的施工中,也可使用地方特色的建筑原料或者施工技术,从而体现出建筑物的地方特色,使建筑实物与文化气息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  韩林. 农家乐旅游村景观设计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2.
[2]  翟健. 乡建背景下的精品民宿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2016.
[3]  于珍. 浅析 CIS 中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J]. 商业经济,2006,(02):87-88.
[4]  袁佳丽. 湖南省风景名胜区民居改造与环境整治模式探索[D].湖南农业大学,2013.
[5]  黄慧. 基于模式语言下的乡村民宿外部休闲空间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