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民居原生的“绿色”思想对现代绿色建筑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5/22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1月第2期   作者:冯旭东
[导读] 中国传统民居经过长期以来的发展及演变,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
         摘要:中国传统民居经过长期以来的发展及演变,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面对社会的蓬勃发展所造成的能源短缺,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开始推广绿色建筑。本文通过总结分析中国传统民居的设计方法, 从绿色建筑思想的本质出发, 探讨了如何将传统民居中的“绿色”思想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

         关键词:绿色建筑    传统住宅    可持续发展 自然生态观

1引言:
         传统民居作为中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等因素。[1]经过仔细的研究, 可以发现它包含了许多简单的自然生态概念、原始绿色思想的精髓和传统的建筑技法。将传统民居的生态技术运用到现代的建筑设计中,有利于绿色建筑的发展。
2我国传统民居的特点及研究意义
         民居是传统建筑中的一种重要组成形式,分布广泛,数量众多,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能充分的表达地方特征。同时在总体的构造思想又存在共性,包括群体民居建筑组合中,多以主体建筑为核心,以对称渐进的形式进行布局,体现了我国传统的艺术审美。并且,传统民居对选址的风水是十分重视的,这也体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的人文思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传统民居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仍然蕴涵着丰富而朴素的原始绿色理念,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处。从自然生态学和建筑技术的角度认识和认识其突出的特征和经验, 并对其本质进行提炼总结,对绿色建筑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2]
3中国传统民居的原始绿色理念
3.1中国传统的可持续发展观
         中国的哲学思想在春秋时期,已经达到了成熟期, 圣人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明古之理,可论今之事”, 这里体现了先进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根据我国广大国土各区域的不同特点, 应借鉴当地传统建筑的生态建设技术, 以及现代先进绿色建筑的设计思路。
         地形选择
         传统民居因地制宜,能够很好地做到土地集约化。很好与建筑周边的自然环境完美融合。例如, 南部山区, 更多的是住宅的流动建造, 高低不一, 江南的村庄和更紧密的结合河流, 陕西省的窑洞充分依靠黄土崖壁 。这样的做法与现代绿色建筑中所的自然观是一致的。而且,使用自然地形,减少土方量,不需要过多平坦的土地,这也是节能的一种方式。
         材料选择
         传统民居使用的材料大多就地取材使得他们都十分具有地方特色。例如,傣族的竹屋就是利用当地的竹子资源。窑洞则使用自然形成的黄土层。这种就地取材的做法与现代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是契合的。

3.2原生“绿色”思想的技术表现
3.2.1采光通风
         院落式是我国传统民居常用的一种对自然气候的适应的建筑形式。例如:在我国北方地区,太阳高度角较低,日照时间不长,,建筑主体朝南,并且南侧的围墙都低于建筑本身使得建筑室内能有较好的采光; 而在我国南方地区,有较长的日照时间,对自然通风的要求比较高,因此我国南方民居大多都是房间进深比较大,厅宽且高,门与窗、窗与窗尽可能对齐,形成“穿堂风”,使空气产生对流而将热量传导出去。民居内部的房间之间采用活动式门、隔扇,使内部空间更加的通透,这样做非常有利于空气在室内的流通。这样做不仅使室内热环境得到了改善, 而且没有产生其他耗能。北京四合院巽位开门和影壁的设置体现“汇天地之气”和“曲折有情”的风水观,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就是充分利用自然通风的绿色思想。
3.2.2水的循环利用
         古人在民居中以及体现出重视水的循环利用的绿色思想。以山西地区的民居举例来说。建筑多是单坡屋顶形式,坡面朝向自家的院落。

这样,在下雨天气,雨水顺着屋顶流进自己家的院子里,再顺着在屋檐所预留出来的排水沟汇入建筑旁边的农田中。“四水归堂”和“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绿色理念通过现代科学来解释就是说:这由当地的不充足的降水量所决定,因为水资源的缺失,所以需要收集自然地雨水来保证农田能保持正常的灌溉。这就是传统民居中体现的的雨水收集与再利用的方法。
3.2.3保温隔热
         窑洞是我国一种极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形式。它将黄土特有的保温隔热性能充分利用。做到冬暖夏凉,窑洞不失是传统建筑节能的典范。福建客家民居采用的是极厚的生土墙。这种生土墙具有很强的吸湿能力,不但能做到防潮隔热,还能达到保温御寒。北方民居一般内部空间相对紧凑,为了防止冷风侵害,充分采光布局形式多是坐北朝南;在南面墙体开启较大的窗,北面则开小窗满足通风需求。这样做大大地节省冬季采暖所带来的能耗浪费。“圣人南面而听天下”、“负阴抱阳”的绿色思想从现代角度看就是节省冬季采暖能耗同时降低夏季室内温度。
         中国传统建筑的绿色建筑技术都是与自然相互协调经过长期的发展和进化而总结出来的。我们应该从传统民居建筑给我们留下的遗产中总结其绿色理念技术,发掘其特有的生态节能思想。用现代的理念、技术向传统理念思想学习,并对其进行更新加以利用。
4我国传统民居生态技术对现代绿色建筑设计的启示
4.1绿色建材
         在材料的选择上首先要优先考虑就地取材,利用好当地生产的建筑材料。这样做不仅使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且减少了建筑材料的运输过程中产生的能源消耗和所造成的污染。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我们还可以利用现有的建筑材料进行加工处理,产生新的环保型的绿色建筑材料。
4.2水资源循环利用
         传统民居中的单坡顶、四水归堂利用天井收集雨水进行农田灌溉,都是传统雨水收集和再利用的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水资源越来越匮乏。所以我们应该围绕水系统规划、给排水系统、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雨水管理与利用、海水利用、绿化及景观等非饮用水、管材及器具与设施、节水指标 8 个专项对建筑水循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利用。[3]
4.3通风设计
         南方民居多采用天井、厅堂、通廊与侧庭院结合起来的通风组织。天井既是引风口,又是出风口。[4]这种做法不仅能够很好的凋节室内热环境,而且不产生能耗,又不会造成污染。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我们可以借鉴传统民居的通风生态技术,比如在屋顶上设计通风天窗等结构;在建筑中置入合适的通风腔体等,这些技术充分结合了传统民居的通风效应,可以有效的达到建筑居室通风的目的。与此同时还应考虑季节的影响,制定合理的建筑方案,在保障建筑安全性能的过程中,提高建筑的通风效果。
4.4被动式建筑
         被动式建筑的原理在传统民居中有很好的体现,比如传统民居建筑当中的卧室时常布置在一边,通过火炕来解决冬季的保暖问题,火炕的下面有排烟口,这样可以将厨房做饭时所剩余的热量转化为取暖的能源。在现代建筑的设计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进行被动式太阳房或者集热墙的搭建,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能源的消耗,做到可持续发展。
         5结语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结合的的优点远不只上面所说的这些,对我国传统民居的研究还远不止此。在倡导生态的时代背景中,人们十分关注现代绿色的建筑设计。[5]我们要向传统民居的生态技术学习借鉴,发现其与现代绿色建筑的联系。把我国传统民居文化继承下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据当地特有的地形地貌优势加以利用建造出符合绿色建筑的思想的民居形式。

参考文献:
[1]陈颖,王慧明,张爱民,谢琳娜.生态模拟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探析 [J].建筑技术,2014.04:307-309.
[2]王晋宇.生态建筑设计中绿色技术的集成应用[J].建筑设计管理 2016.05:60-63.
[3]赵群.中国传统民居中的生态建筑经验刍议[J].新建筑,2005.04.(责任编辑:陈凌霄)
[4]荆其敏,张丽安.中外传统民居[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5]周忠长,俞晓牮.从生态视角谈传统建筑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中外建筑.2017.05:29-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