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科技大学机械学院1607班)
3D打印技术(3D Printing),又被称为增材制造技术(Additive Manufacturing,AM),相对于传统的等材制造(铸造、锻造和焊接等)和减材制造(机械加工)技术而言,增材制造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三维CAD数据,通过逐层增添材料的方式来实现三维实体零件的一体化制造。
增材制造已经从开始的原型制造逐渐发展为直接制造、批量制造;从3D打印,到随时间或外场可变的4D打印;从以形状控制为主要目的的模型、模具制造,到形性兼具的结构功能一体化的部件、组件制造;从一次性成形的构件的制造,到具有生命力活体的打印;从微纳米尺度的功能元器件制造到数十米大小的民用建筑物打印,等等,增材制造作为一项颠覆性的制造技术,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展。
经过近40年的发展,增材制造技术面向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能源、新材料、医疗仪器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已经展示了重大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是先进制造的重要发展方向,是智能制造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增材制造技术是满足国家重大需求、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国之重器”,已成为世界先进制造领域发展最快、技术研究最活跃、关注度最高的学科方向之一。发展自主创新的增材制造技术是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的必由之路,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国民经济、维护国家安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增材制造技术和产业发展速度快,规模稳步增长,技术体系和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支撑体系逐渐健全,已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增材制造产业生态体系。根据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的统计,在2015—2017年三年间,我国增材制造产业规模年均增速超过30%,增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本土企业实现快速成长,涌现出先临三维、铂力特、华曙高科等一批龙头企业,产业发展速度加快。而我国主要在三个方面发展较多,分别是创造能力在不断提升、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和应用领域持续拓展。
从总体研究和产业发展来看,与大多数“一带一路”新兴国家相比,我国增材制造技术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但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地区和国家相比,我国在基础理论、关键工艺技术以及高端装备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在高端增材制造装备商业化销售市场,美国和德国还占据着绝对优势;我国高端增材制造装备的核心元器件和商用软件还依赖进口;系统级创新设计引领的规模化工业应用还主要在美欧国家。欧美日等发达地区和国家借助资金、人才、技术和市场的优势,在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基础理论、核心器件、工艺和装备、产业应用等方面均处于领跑水平。
我国增材制造研究及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包括原始创新和变革性技术不足、自主创新和标准的体系尚待完善、增材制造形性主动控制难度大和生物增材制造器官功能化困难四个方面。
过去五年,增材制造实现了爆发式发展,从一个个的研究点发展为一个热点的科学技术领域。目前增材制造研究覆盖了增材制造新原理、新方法、控形控性原理与方法、材料设计、结构优化设计、装备质量与效能提升、质量检测与标准、复合增材制造等全系统,成为较为完整的学科方向。我国增材制造的发展要基于科学基础的研究,面向国家战略性产品和战略性领域的重大需求,瞄准世界先进制造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抓住我国“换道超车”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从而为我国2035年成为世界制造强国的重大战略目标提供支撑。为此,要以增材制造的多学科融合为核心,通过多制造技术融合、多制造功能融合,向制造的智能化、极端化和高性能化发展,必须通过自主创新重点掌握如下制造技术与装备。
增材制造是我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利器。围绕国家制造业强国战略,针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的需求,增材制造应开展新材料、新结构、智能控制、组织和性能调控、精度调控等研究,为增材制造主动形性调控和智能化发展奠定基础。我国在增材制造领域正处在高速发展期,但是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增材制造技术及设备还处于劣势,所以推进增材制造技术和装备的升级和革新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我国抢占战略制高点的重要环节。为此要推动高可靠、高性能、高精密增材制造工艺与装备及其配套技术的创新性发展。在生物增材制造领域,聚焦组织器官重建,重点围绕细胞/组织/器官芯片打印等进行生物增材制造核心技术、工艺及装备开发的研究,以攻克组织器官再造技术瓶颈,尽快实现皮肤等软组织修复产品、血管、软骨、膀胱等简单结构组织器官及肿瘤等病理模型的制造,在临床、个性化药物筛选与病理研究、组织再生医疗和细胞治疗等领域初步应用,以期提升我国生物制造核心技术水平,使之实现国际 “并跑”甚至“领跑”。
增材制造的发展将遵循“应用发展为先导,技术创新为驱动,产业发展为目标”的原则。应用方面需结合增材制造工艺特点进行产品设计和优化、创新型应用的开发、个性化定制生产等,以拓展增材制造的应用领域;利用增材制造云平台等新模式拓展增材制造的应用路径;结合增材制造设备和技术的高精高效发展特点,应提高增材制造批量化生产能力,拓展领域规模化应用;结合增材制造设备的多样化生产特点,可推广增材制造产品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应用。同时,产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力求建立健全的增材制造产业标准体系,结合云制造、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及其他基于工业4.0的智能集成系统,促进增材制造设备和技术的全面革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尖端科技和制造企业,最终实现增材制造产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生物增材制造需有效促进先进技术转化应用落地,构筑总产值达千亿元的生物增材制造创新产业体系,培育生物增材制造产业国际性领军企业,带动我国再生医学、生物材料、医学工程等多个相关产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