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几年以来,随着施工技术的进步,对建筑业发展做出较大贡献,而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是其中典型代表,已成为现代建筑不可或缺的部分。受其结构特性影响,相较于常规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质量控制有较大难度。笔者结合多年施工经验,深入分析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希望给相关专业人员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
前 言
新时代背景下,建筑业发展更为迅速,建筑工程的规模也更加庞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也更为显著。而大体积混凝土在获得广泛普及应用的同时,也助推了现代建筑综合性能提升。还要认识到,大体积混凝土质量控制有相当难度,需要施工人员掌握技术要点,确保混凝土质量达到设计要求,进而使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优势得以发挥。
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面临的问题
1.1水化热的问题
水化热的问题是大体积混凝土首要解决的问题。因其体积大、升温快的特点,加之厚度远大于寻常混凝土结构之厚度,表面系数相对低,内部产生的水化热不易及时排出,且内层温度大大高于外层温度,使得该温差的不均衡性极易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直接影响混凝土强度和质量。
1.2 裂缝问题
除水化热导致的裂缝外,主要还有混凝土自缩、约束力因素及外界温度影响导致的裂缝。所谓混凝土自缩就是水泥硬化过程中失水量大于自身的自缩值时,结构出现自缩现象,进而引发裂缝出现;约束力因素即外部的约束力和混凝土结构内部硬化过程中应变产生的内部约束力共同作用而导致的结构裂缝现象;外界温度影响因素即外界气温的剧烈变化兼养护性的防护失当,使得混凝土外层与内层温度差异较大,由此引发的应变差异也会导致裂缝出现。
1.3 混凝土泌水问题
混凝土产生泌水的原因,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混凝土浇筑后到凝结期间,由于各自的组分密度不同,骨料和水泥浆下沉、水分上升,从而在混凝土表面析出水分的现象称之为泌水。骨料与水泥浆体分离即为离析; 水分上浮溢出即为泌水。易在大体积混凝土分层、分段浇筑间隙阶段出现。泌水后的混凝土各组分结合不均匀,泌水部位有空隙缺陷,使得混凝土强度降低。对混凝土抗渗性、耐久性、抗冻性影响较大。解决水化热、温度控制和裂缝的三大问题就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中心工作。裂缝的成因系多种因素,关键所在就是找出问题的成因,有的放矢采取有效措施,从根源上予以解决。
2 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施工技术
2.1 温度控制法规避裂缝
在大体积的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容易出现裂缝问题。由于混凝土自身在干燥状态以及降温状态时会出现收缩,所以解决裂缝问题的最佳方式就是精准控制混凝土的温度,进而避免混凝土出现大范围开裂的情况。一般而言,混凝土材料在经过人工搅拌之后会迅速放出热量,使得混凝土周围区域温度大幅提升。因此,为了有效控制混凝土结构,施工人员可以采取快速降温的方式,有效控制混凝土温度,进而规避混凝土出现大范围开裂的情况。
在施工过程开展之前,施工人员需要做好对应的准备工作。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之前,需要先在施工区域铺设冷却管,起到冷却作用。在之后的浇筑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启动水循环结构,形成建筑体系的冷循环体系。在一般浇灌状态下,水循环速度能够达到每小时 1-1.5m3即可,若建筑过程中混凝土温度大幅上涨,施工人员可以适当提高水循环速度,将其加快到0.5m3 。若混凝土区域已经达到50%以上呈凝结状态,施工人员可以适当减缓水循环系统运行速率,至合适状态停止循环系统。
2.2 湿度控制法规避裂缝
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可以通过控制湿度的方式避免开裂情况的出现。虽然这种解决办法的基本原理也是通过调控温度防止开裂情况的出现,但依旧与温度控制方法存在较大的差距。
在某个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就主要利用湿度控制方法来规避裂缝。首先,在选择混凝土材料时,施工人员就应当考虑到混凝土蒸发后的特征,合理选择材料中水的比例。其次,在浇筑过程中,施工人员可以利用专业化的计算方式,详细评估浇筑后混凝土可能产生的热量,针对具体的热量大小进行控制。同时,在浇筑过程中,为了尽可能避免短时间内热量的大量释放,施工人员可以使用阶段操作的方式进行温度调控。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可以在混凝土顶部预留部分散热空间,解决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水分散发的问题,尽可能避免出现裂缝。
2.3 浇筑材料最优化选择
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做好质量把控工作,这也是施工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针对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内混凝土浇筑的实际发展状况,施工人员需要从以下方面对材料进行控制。首先,在选择水泥材料时,施工人员需要优先选用低热量材料,且尽可能使用强度较小的水泥。其次,在选择骨料材料时,施工人员应当尽可能选择连续性碎石资源,尽可能保障浇筑强度,骨料材料中砂石比例在2:3左右。同时,在选择外加剂时,施工人员需要结合浇筑实际情况进行考虑,可以通过添加减水剂以及混凝剂的方式进行合理的调节。
2.4 浇筑结构操作流程管理
为了尽可能提高混凝土浇筑工作的质量水平,管理人员应当将整个浇筑流程科学化、合理化。例如,某工程的浇筑施工控制要点如下。首先,施工人员需要选择恰当的浇筑方法。一般而言,浇筑工作主要选用自然斜坡流淌的方式进行,实现各个区域的浇筑工作。在浇筑过程中,尽可能避免浇筑间隔时间过长的情况,避免出现浇筑不均匀甚至开裂的问题。其次,施工人员需要选择对应的振捣方式。在大部分高层建筑中,为了尽可能确保浇筑稳定性,施工人员需要预先设定三道振捣流程。第一道振捣过程发生在混凝土沿斜坡进行倾倒之前,第二次振捣过程发生在混凝土坡中间部分,第三次则是在混凝土顶部区域进行振捣。为了尽可能确保振捣流程具备良好效果,避免对整个混凝土结构造成损害,振捣结构的深度应当达到50mm以上,而移动间距需要控制在400到600mm以内。同时,施工人员需要做好排水处理工作。在振捣工作完成之后,施工人员可以通过浮浆对基坑进行排水,排水宽度需要控制在三到五厘米之内,并将浇筑完成的混凝土结构静置,排出多余的水分。除此之外,施工人员还应当做好表层控制工作。在浇筑工作完成之后,使用长标尺将表层刮平,增强整个施工建筑的密实程度。为了避免建筑表层出现蜂窝孔状结构,施工人员需要在之前操作的基础上,在混凝土表层覆盖塑料膜,并在48小时之后撤掉塑料膜。施工管理人员需要结合浇筑工作的基本操作流程,对各项操作方法进行总结,合理安排各个工作的进行时间,尽可能提升整个工程品质。
2.5 后续护养保护策略
在混凝土浇筑工作完成之后,施工人员需要剪资源利用的具体状况,对整个混凝土结构进行养护调节。在第一次浇筑工作完成之后,施工人员可以在混凝土结构外部铺设草袋,有效调控建筑温度。在浇筑工作进行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格外注意墙体根部的养护工作,避免出现浇筑遗漏的情况(图 1)。在施工过程中,若施工人员已经发现局部区域出现裂缝问题,可以利用水泥浆等方式进行,这是浇筑过程中混凝土护养的重要操作。
.png)
图1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护养局部分析规划图
对混凝土浇筑工作中的实践要点进行深入探究,能够有效促进混凝土结构养护工作的开展,推动混凝土浇筑质量水平的提升,同时能够确保施工人员及时发现浇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高整个施工工程的质量。
结 语
综上所述,现代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应用更加广泛,通常在建筑结构中起基础作用。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质量控制,施工单位要提高重视,掌握其施工要点, 不断完善其设计构造,合理设置材料配比,加强浇筑及养护过程控制,还要合理利用后浇带施工技术,更好地预防混凝土质量问题,实现建筑工程质量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鹏.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研究[J].消防界(电子版),2016(03):84-85.
[2]许莉.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分析[J].安徽建筑,2019,26(03):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