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太原供电公司)
摘要:过去电力系统在开展线损管理时,主要以技术管理为主,并没有对电力系统的构造进行分析与管理,因而线损管理一直存在着管而不善、管而低效等问题。为了有效提高配网线损管理质量,就要加强对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改善线损管理工作的水平。本文先对配网线损的原因进行探讨,并进一步研究如何进行线损精细化管理达到降低损耗的目的。
关键词:配网;线损管理;降低损耗
1 线损管理重点论述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行业也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电力行业也在尝试使用新技术和进行内部改革以促进日后的长远发展。由于用电量的不断增大,这无疑是对电力企业的建设、管理和维护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以达到广大用户的新需求。供电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必须要做好的环节之一就是线损的管理问题,做好线损管理能够保证供电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当前我国的发展现状来看,线损率是县级供电企业技术经济水平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是反映县级供电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衡量电网技术经济性的重要指标。它综合反映了供电企业电力网络规划设计、生产运维和经营管理的技术经济水平。而目前线损电量主要集中在低压电网,10kV线路线损位于综合线损管理末端,对公司综合线损管理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因此,完善35kV和10kV线路线损管理,通过加强对配电线路损耗的管理,对减少低压网络损耗,推进节能降损,对提升电网整体线损精益管理水平和推动社会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2 高线损原因析
2.1 计量设备方面的原因
如果计量设备出现问题,将导致配网线损的增加。比如,电能表的更换超期,或者是计量产品的制造、安装环节中出现质量问题,将导致线损的增加。此外,如果互感器的二次回路出现了接触不良的问题,也将导致计量设备运行期间出现误差,进而引发相应的线损问题。
2.2 供电网架结构方面的原因
在一些年代久远的老城区,由于配网构架的投运时间相对较长,再加上对日常检修维护工作不够重视,或者是对破旧的线路设备、计量装置等不能进行及时的更换,都将导致线路的绝缘效果大大降低。同时,如果该区域的供电半径相对较大,并且导线的截面不达标,也将导致供电能力下降,并引起线损问题的加剧。另外,在一些农村电网工程中,也存在着供电半径过大、长距离供电等现象,这也是导致线损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2.3 线损控制方式的原因
近几年来,我国的工业生产水平大大提高,居民生产、生活中对于电能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而,在进行国家电网工程的建设与规划过程中,要不断提高配网自动化水平。尤其在进行线损分析时,要改变以往所应用的人工分析方式。此外,由于信息获取的手段较为落后,并且存在着变压器容量不足以及三相不平衡等问题,严重的增加了配网的线损。现阶段,要改变控制方式落后的局面,需注重现代化线损分析手段的应用。
2.4 人为方面的原因
由于线损管理工作需要计量、采集、用电检查、抄表等各专业的协同配合,但各专业职能部门参与线损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不高,线损管理不被重视。线损管理需要多个专业管理职能部门的共同合作,但他们在日常管理中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本专业领域中,从而忽略线损管理的整体目标,并且在具体工作中,涉及到跨专业、跨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协调也是极其困难的。一方面,如果某一地区存在着偷电行为,或者是电力人员由于工作疏忽出现了漏抄、错抄的问题,也将引发线损问题。一般来说,通过对现有的配电网架以及配电设备进行相应的改造,并借助无功补偿技术以及线路的优化、改造,就能妥善解决该问题,进而降低配网线损问题。但是,现配网运行中存在着功率因数低、变压器过载等现象,导致了改造工作的质量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横向协调困难、线损战略目标的实现缺乏保证”是目前线损管理中的重要缺点。
3 开展线损精益化管理
3.1 提高电网工程建设,保证配网结构的最优化。
首先,对于建造时间较早,老化严重的配网进行改造和重建工作,尽可能减少电力资源在传输 过程中的电阻损耗问题,同时也可以加强电力的使用安全,减少漏电现象的发生。其次,对于设计建造时设计不当或线路容量较小的配网进行改造,提高输配电线路构造的合理性,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迂回供电,以最短的线路对两个地点进行连接,同时为了防止或减少阳光和雨水对于线路的侵蚀现象,要尽量延缓线路老化现象的发生。提升配网设备的使用率在配电工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导线、开关和变压器的供配电设备。这些设备的功率储备状况,将会对配网工程运行状 况以及线损问题产生直接的影响。这一环节中,要降低对无功 电流的输送,确保配电系统可以达到不过载运转方面的要求。对于新建的配网工程而言,要尽可能减少变压器的容量,减少工程投资成本。在应用无功补偿技术的基础上,对配网设备的使用率进行分析,确保线损问题得到有效的控制。
3.2借助智能电表和抄表系统,降低计量损失
智能电表是一种存在于智能电力网络中的智能终端,除了传统的电量计量功能外,还具有用户 端控制功能、数据传输功能、防盗电功能等一系列智能化功能,对电网的 运行情况进行相关的数据收集和处理,使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掌握电网的 运行和线损情况,并根据智能电表的反馈数据对供电技术作出调整,从而 提高对于电网的管理水平,减少电力资源的浪费。
3.3注重无功补偿技术的应用
对于以往所应用的供电设备来说,在有功功率相同的条件下,随着功率因数的不断提高,线路的负荷电流将会出现降低的现象。因而,需要对相关的导线、开关以及变压器等设备增加功率储存效果,进而有效能够满足符合增长的需求。如果原有的配电线路存在过载的问题,随着功率因数的不断增加,将导致配网系统不能正常运转,这同样需要进行无功补偿。总体来说,无功补偿设备的应用,不仅能够降低运行成本,同时 还能提升电压合格率。
3.4加强信息化建设
通过按照“优化、高效、协同”的原则,科学合理开展采集运维工作,合理规划故障处理路线;加强日常管控,建立日通报机制,跟踪处理情况。安排专人每天监控用电采集系统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数据并通知现场人员及时处理,做好采集故障的及时消缺工作;针对部分地区信号覆盖差,通讯通道不稳定的区域,主动与通讯公司联系,现场勘查信号强度,通过加装信号放大器、架设加长天线等技术手段解决信息采集不稳定状况;对老旧终端设备进行更换,避免设备运行不稳定,影响采集成功率和加强供电所采集运维人员培训,提升供电所运维人员故障分析、处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将大幅提升采集成功率。
3.5强化网络改造建设
建议从源头强化降损管控。在开展电网规划和投资计划编制时,应进一步强化对降损成效的分析和考核,引导供电企业更加注重投资在降损节能方面的使用效率。同时,在主网规划中,要根据负荷增长,通过简化电压等级,优化电网结构,合理规划无功布局,提升电压水平,减少迂回供 电和交叉供电,缩短供电半径,推进高压向负荷中心延伸;在配网规划中,采取“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的方法优化配电台区,合理安排单相供电,达到降低配网损耗的目的。
4 结论
综上所述,电力系统在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电力系统的质量和水平跟线损管理情况密切相关。我国传统的线损管理方式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切实保证线损管理的技术和水平,进行精益化管理,进而促进电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光旭,戴学森,李子韵.含多分布式电源点的配电网同期线损计算方法[J].南方农机,2018,49(21):227-229.
[2]张航,张春龙.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的线损管理[J].中外企业家,2019(20):120.
[3]黄超文,肖荣贵.10kV配电网的同期线损管理及降损策略探讨[J].能源管理,2019(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