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松藻电力有限公司 重庆市 401443)
摘要:某电厂500KV升压站预防性试验结束后,由于运行人员疏忽大意,在拆除现场检修安全措施时,未恢复断路器储能电源空开送电,在升压站设备投入运行后,导致该断路器A相重合闸保护误动作,幸好该断路器保护及时动作跳闸,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断路器;储能电源;重合闸;误动作
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电力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对电气运行操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保证电气设备的可靠运行,防止电气误操作事故发生,在正常的电气操作中,由于电气“五防”防误闭锁装置的的作用,能有效防止运行人员误操作,但是在电气设备检修后,由于一些不正常的操作行为也会导致电气保护误动作。下面通过一起实例,分析一起断路器自动重合闸异常动作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利于以后电气设备的检修工作。
1系统概况及断路器误动作情况
某发电厂为2×660MW燃煤发电机组,其500kV升压站采用二分之三接线方式,配有2个完整串和1个启备变不完整串,两台机组和两回线路采用交叉布置方式,1#机组从第一串5011和5012断路器之间接入,2#机组从第二串5022与5023断路器之间接入,全厂设有一套NCS系统,主要负责500kV系统断路器、隔离开关和接地刀闸的监视和操作。此次误动作发生在2#线路中断路器5022自动重合闸,该厂500kV系统主接线如图1所示。
.png)
图1 500KV系统主接线图
当日早班2#线路的预防性试验工作结束后,运行人员恢复500kV升压站的正常合环运行,将5021、5022断路器合闸后,监控系统NCS发5021、5022断路器“弹簧未储能”报警,此时运行人员未发现报警信息。当日晚上中班接到启动2#机组命令后,运行人员根据调度命令先将5022、5023断路器断开解环运行,运行人员将断路器分闸正常后,检查NCS时发现了5021、5022断路器“弹簧未储能”报警信息。运行人员去现场检查发现5021、5022断路器就地控制箱的储能电源空开均处于断开位置,断路器也显示为未储能状态。运行人员依次合上5021和5022断路器A、B、C三相储能电源空开,5022断路器储能正常约1.5秒后,5022断路器自动重合闸装置动作A相重合,随即断路器三相不一致保护动作立即跳开A相。
2 重合闸误动作过程原因分析
(1)断路器在储能正常后,即使断开储能电源,断路器也可以正常分合闸一次,因此本次预试检修工作结束后,虽然运行人员未送上5021、5022断路器储能电源,但该断路器在运行人员操作前处于已储能状态,因此5021、5022断路器还能正常合闸和分闸一次。
(2)该厂2#线路的5021、5022断路器均投入了自动重合闸装置,重合闸整定为单相重合闸方式。在单相故障时开放单相重合闸;当仅单相跳开,即装置收到单相跳闸接点且该接点已返回,或者当单相TWJ动作且投入“单相TWJ启动重合闸”控制字时,若重合闸充电完成,则启动单相重合闸。
(3)该厂500kV断路器保护装置判别断路器分、合闸位置信号,是依据断路器监控回路中TWJ(跳闸位置继电器)和HWJ(合闸位置继电器)是否动作来判据。TWJ(跳闸位置继电器)监视的是合闸回路,而断路器的储能信号触点串接在合闸回路中,在未储能状态下,TWJ(跳闸位置继电器)不会动作。
(4)运行人员先将5021断路器三相储能电源依次合上时,由于5021断路器三相实际在合闸位置,当断路器储能信号触点恢复时,开入保护装置的信号仍然是“合闸”信号,不满足重合闸动作条件,因此5021断路器自动重合闸未动作。
(5)运行人员再将5022断路器三相储能电源依次合上时,由于该断路器三相实际处于分闸位置且未储能状态,断路器监控回路的TWJ(跳闸位置继电器)不会动作,此时保护装置监控回路无法判断断路器三相的实际位置状态。当运行人员先合上A相的储能电源瞬间(此时B、C相储能电源未合),断路器A相储能信号触点闭合,导致断路器合闸回路中TWJ(跳闸位置继电器)动作,使保护装置监控回路此时判断为断路器A相为分闸状态,满足重合闸动作条件,从而启动5022断路器自动重合闸动作重合A相,断路器A相合闸后随即断路器本体三相不一致保护动作立即跳开三相。
3防范措施
(1)可增加运行规程上的相应规定:在断路器检修投入运行前,必须先检查断路器就地控制箱的储能电源确已送上,且断路器处于已储能状态,方可送上该断路器操作电源。
(2)检修工作如非必要,不允许断开断路器储能电源。
(3)提高500kV断路器储能状态信号报警级别,将其信号列入NCS事故报警信息。断路器就地控制箱加挂五防锁,防止运行人员误操作。
4结束语
重合闸误动作在电力系统运行中时有发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如遇到类似情况的重合闸误动现象,要认真分析和总结各种异常情况,结合重合闸的原理和断路器回路,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有效的避免重合闸误动作,从而达到保证电网安全稳定和可靠运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