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道式工程建设中的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分析——以安亭镇环境综合整治铁路沿线(蕰藻浜至嘉松北路段)生态廊道建设项目为例

发表时间:2020/5/22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7期   作者:林永成
[导读] 为协调现代工程建设与区域原本生态格局间的矛盾关系
         摘要:为协调现代工程建设与区域原本生态格局间的矛盾关系,生态廊道的概念被提出,即在工程建设的同时对影响区域进行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以最大限度降低工程建设活动对原本生态格局的影响。本文以安亭镇环境综合整治铁路沿线(蕰藻浜至嘉松北路段)生态廊道建设项目为案例,分析廊道式工程建设中的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总结可被类似工程直接参考的生态修复及生态格局优化措施,提高生态廊道建设能力。
         关键词:廊道式工程;生态廊道;生态修复;安全格局

         引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使得城市基建设施不断完善,每年均有大量工程项目投建,廊道式工程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完善区域生活、生产社会方面发挥出关键性作用,但同时也给周围生态环境带来更严重的影响甚至破坏。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如何协调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间的关系,成为现代工程发展的重点研究问题,生态廊道作为一种生态修复、治理工程,被频繁应用于廊道式工程建设中。
1项目简介
         安亭镇环境综合整治铁路沿线(蕰藻浜至嘉松北路段)生态廊道建设项目施工重点包括苗木种植和配套设置建设两部分,其中配套设施主要为道路、围墙等。该项目建设地原本为厂房、民房集中区,经土地整治、修复后开展生态廊道建设。考虑到项目所在地土地的特殊性,正式施工前对实际施工条件进行考察,采集种植土样本进行检验。在现场测量中发现,施工区域内局部土层厚度仅为20cm,未达到乔木种植要求,因此决定将原有覆土层挖除,清理下层建筑垃圾。样本检测结果表明,当地土壤存在较严重的营养结构失衡问题,为提高苗木存活率,进行营养土配置。本项目开展于铁路沿线,为典型的廊道式工程,生态廊道建设中总结大量优秀经验,现对其进行分享。
2生态廊道理论阐述
2.1生态廊道
生态廊道的主要作用包括维护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过滤污染物、防洪调蓄等,其服务于生态修复及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常与现代廊道式工程建设活动同时出现。生态廊道的构成特殊,核心元素为植物和河流,可在提供生态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发挥区域划分、空间美化、方向引导等作用[1]。生态廊道可分为人工干预和自然形成两种,本文所研究的生态廊道建设于安亭镇蕰藻浜至嘉松北路段铁路沿线,为典型的人工干预生态廊道,结合安亭镇环境综合整治的需求及项目沿线生态条件,设计相应的生态廊道建设方案,使其与周围生态环境及城市空间相融合,形成具备多样化功能的新生态景观。
2.2生态廊道中的植物景观配置
         安亭镇环境综合整治铁路沿线(蕰藻浜至嘉松北路段)生态廊道建设项目中以植物为核心元素。一般情况下,植物类生态廊道除生态修复功能外,主要用于空间连通,将不同观连接为统一整体,对现有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在此情境中,植物生态廊道可被看做廊道式工程特定区域内的生态保护屏障,可为动植物提供稳定的栖息环境,同时调节小生态气候,降低沙尘、洪涝、泥石流等生态现象的发生概率。
         本工程地处上海市,当地气候条件适宜,因此在生态廊道的植物景观配置上,充分考虑到廊道视觉效果的呈现。合理进行植物选择与搭配,强化生态修复及安全格局优化功能的同时,打造符合当地文化特点及审美特点的新生态景观。
3廊道式工程建设中的生态修复与安全格局
3.1廊道规划原则
         3.1.1突出生态元素
         生态性是生态廊道建设的核心,也是实现其生态修复及安全格局优化作用的基础。本项目在廊道规划中充分落实生态优先的原则,将提供完善的生态服务功能作为生态廊道建设的一级目标,在工艺、材料、技术选择上,均优先考虑生态环保属性。第一,充分利用当地原生植物及地形地貌特点,打造具备自然格调的生态廊道景观,同时降低廊道内植物后期养护管理难度。第二,在地面处理上,由于本工程所在地土壤条件特殊,因此进行局部土壤换填,并通过营养土配肥等手段,为乔灌木植物及观赏类花草提供优良的生长条件。在地面处理上,多选用原生材料,以维持当地原本的生态特点。
         3.1.2融入文化元素
         安亭镇地处上海市嘉定区,具备典型的江南小镇特点。为丰富生态廊道功能,给当地居民搭建的新的休闲、放松环境,在廊道设计及建设过程中,融入当地人文文化等特点,围墙等基础设施在配色上多使用江南地区特有的“青”、“白”、“黑”,以突出地域文化特征。
         3.1.3开发景观元素
         生态廊道设计过程中合理借鉴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在植物搭配、小品选择、围墙及道路设施建设等方面,均关注到生态廊道景观元素的开发,使得生态廊道成为安亭镇环境综合整治的示范项目,实现生态功能、文化功能与景观功能并存。
3.2植物配置方案
         植物种植及养护为本项目的重点模块,在廊道式工程的生态环境修复中也被大量应用。植物配置方案介绍如下:
         3.2.1强调植物安全
         廊道式工程生态廊道项目周围存在居民区、工厂等,生态廊道建成后,会吸引大量居民或游客驻足,因此在植物的选择上,应考虑到其安全性,避免给经行人员人身安全及身体健康造成影响。例如,避免使用带有尖刺或枝叶坚硬的植物,以免经过行人被碰伤。考虑到后期养护管理难度,避免使用产生飞絮的植物种类。本项目位于铁路交通沿线,生态廊道中植物与轨道间应预留足够的安全距离,防止植物枝叶过度干扰铁路列车视线。在公路项目的生态廊道建设中,该问题更为关键。
         3.2.2合理植物搭配
         生态廊道中使用的植物种类应相互配合,将乔木、灌木、观赏类花草等相结合,以形成层次分明,且能够随季节变化形成不同植物效果的生态景观带。在植物的选择上,优先选取本地生植物,避免大量种植外来植物品种,导致其与当地生态环境无法充分适应而影响植物存活率[2]。不同植物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在植物搭配中需重点关注。同时,植物的选择还要能凸显当地文化及生态特色。例如,银杏、梧桐、香樟、水杉等,在上海地区均有广泛种植。适当提高乔木类植物的占比,发挥更优的保水固土作用。随着生态廊道内植物的生长、发展,优化廊道式工程周边土壤的水源涵养能力,形成稳定、多样的小生态系统。此外,还可引进低矮灌木及观赏类花草,合理利用林下空间,打造多层次的植物生态群落。表1介绍了几种多层次的生态廊道植物搭配方案,可供相似工程借鉴。
表 1 多层次植物生态群落搭建方案

         3.2.3优选本土植物
         选用本土植物可体现独特的生态廊道风格,同时能够使生态廊道与周围城市空间完美融合,形成协调、统一的空间感受。现代生态廊道建设讲求廊道商业价值的开发,擅于利用当地生植物,可将生态廊道打造为城市新名片,吸引更多游客驻足。
3.3植物养护管理
         3.3.1植物灌溉
         生态廊道中的植物养护管理在植物栽植完后及开始。苗木种植阶段,定植完毕后的1d内追加定根水,保证水分浇透、浇足,促使植物根系快速适应土壤环境,以缩短其适应时长,提高植物成活率[3]。植物灌溉方案需结合植物生长习性及项目所在地的气候特点做适当调整。若天气炎热干燥,可适当增加灌溉频率,确保苗木生长有足够的水分供应。同时,需根据苗木生长状态调整灌溉方法,例如,当苗木轻微缺水时,可在树干、树冠等位置喷灌补水;当苗木缺水较严重、出现土壤板结现象时,需将根部土壤翻松,然后进行补水作业,可适当提高单次补水量,注意避免在高温时段开展灌溉作业。
         3.3.2排水处理
         植物根系囤积过量水分会影响其生长质量,并因根系透气性不足而引发烂根。上海地区多雨,因此将根系排水作为本生态廊道植物后期养护的重点。结合地形特点,在廊道区域内的低洼位置设置排水沟渠,避免雨季水分过度囤积。排水沟挖设为“S”型或斜线型,使其能够与原本的植物景观有机融合,避免影响生态廊道的景观效果。
         3.3.3肥料管理
         本项目所在地原本为工厂、民房集中区,土质环境较差,除前期换填,调节土壤结构外,制定科学的追肥计划。在苗木定植初期,根系吸收能力有限,采用根外追肥的方式,将尿素、磷酸二氢钾等肥料配置为浓度为0.1%的肥液,在早晚或阴天进行叶面喷施。若施肥后遭遇雨天,可重新进行追肥作业。灌木类植物进入花期前,需提高追肥密度,促使花朵大而艳丽,优化景观效果。
结论:廊道式工程建设中生态廊道发挥生态修复、生态安全格局调整的重要作用,在进行生态廊道建设时,需对工程所在地的土壤、气候条件做充足了解,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植物搭配方案,并做好植物后期养护管理工作,最大化生态廊道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戴雅奇.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生态廊道设计[J].旅游纵览(下半月),2020(02):187-188.
[2]袁轶男,金云峰,聂晓嘉,等.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优化[J].中国城市林业:1-8[2020-04-14].
[3]李娟.生态廊道在生态恢复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风,2019(11):1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