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电网责任有限公司汕头供电局 广东汕头 515800)
摘要:±160kV高压直流开关的运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故障,对柔直系统的安全稳定造成不良影响。本次针对±160kV高压直流开关高速机械断口的一次典型故障进行剖析,对故障原因和处理过程进行总结,从设计以及运维方面提出改善和预防措施。
关键词:直流开关;高速机械断口;分闸失败;性能检验
1.引言
多端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和推广非常迅猛,高压直流开关并网运行在线投退换流站,更是使柔直系统运行方式更加灵活。随着投入使用时间的推移,高压直流开关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的概论相对增加,故障将会导致柔直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降低电网的可靠性。
南澳±160kV柔直系统中所使用的±160kV高压直流开关的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图中CB为高速机械断口,共由4个断口共同组成。高压部分为±160kV高压直流开关的主回路接入高压直流线路;低压部分为±160kV高压直流开关的辅助回路,是驱动±160kV高压直流开关分合的控制部分。
图1 耦合型机械式高压直流断路器基本拓扑图
当南澳±160kV柔直系统需要停下±160kV高压直流开关时,在分闸过程中高速机械#3断口出现一分即合故障,导致分闸失败,柔直系统被迫转为备用。
2.故障分析
高速机械断口出现一分即合故障,原因可能是缓冲器未能有效吸能;一方面由于分闸缓冲器吸收能量能力变差、刚度增大,缓冲性能降低,另一方面可能是运动部分变化引起分闸能量变大,导致缓冲器无法完全吸收分闸能量,导致缓冲器处于最大行程时,机构仍具有较大的分闸能量,机构反弹合闸,不能实现正常分断。
2.1外观检查
将#3断口的缓冲器拆卸,通过与正常缓冲器对比,无明显不同,没有明显磨损、划痕等受损迹象。
2.2解体分析
将缓冲器解体进行分析,发现将液压油过滤后留有碎屑,追踪发现碎屑来源于蓄压器结构破坏,碎屑如图2所示;蓄压器结构破坏,橡胶材料发生裂纹,具体如图3所示。
缓冲器其余零件的尺寸、材质、硬度、粗糙度等进行检验,检验结果符合图纸设计要求。
2.3异常原因确认
将拆解后的缓冲器更换新的蓄压器后恢复并进行分闸操作验证。验证结果显示使用该缓冲器的开关在执行分闸操作时,没有发生一分就合,分闸成功;使用高速摄影监测,其缓冲特性满足设计要求。由此可以判断蓄压器损坏是导致缓冲器异常,进而引起高速机构一分就合的根本原因。
图2 过滤后碎屑 图3 蓄压器结材料裂纹
3.改善措施
要改善由缓冲器异常引起的±160kV高压直流开关高速机械断口分闸失败的情况,要对缓冲器失效机理进行深入分析:
缓冲器内部蓄压器主要用于液压油复位,质量不合格的蓄压器耐冲击能力差,分闸过程中承受大的冲击而破坏,进而导致缓冲器内部出现气隙,缓冲阻尼特性降低,在蓄压器破坏不太严重的情况下,通过调整缓冲器安装高度,进而增大缓冲行程,可以适当弥补该缺陷,避免高速机构频繁出现一分就合,而当蓄压器大面积严重破坏时,缓冲阻尼严重衰减,分闸能量吸收率大幅降低,调整缓冲器安装高度作用不大,高速机构便会频繁出现一分就合。
3.1缓冲器改进
为解决缓冲器蓄压器材料寿命不高的问题,同时提高缓冲器能量吸收的适应能力,为±160kV高压直流开关高速机械断口更换机械浮动活塞复位式缓冲器。
新结构取消了橡胶蓄压棉结构,彻底解决橡胶材料寿命分散性大的问题,大幅提升寿命和可靠性,如图4所示。
图 4 机械浮动活塞复位式缓冲器
3.2性能试验
对新分闸缓冲器在和更换前相同的运行工况下,进行温升试验、分闸能量吸收能力试验及寿命磨合验证。分闸能量吸收试验的分闸驱动电压为额定电压 650V、750V(对应缓冲器吸收能量为额定电压下的 1.33倍)。
在 650V、750V 两种驱动电容电压下分闸特征参数统计如下表所示,由表中数据分析可得:驱动电压在 650~750V 范围内波动,新分闸缓冲器可有效吸收分闸缓冲能量,高速开关无一分即合异常。
开关在额定驱动电压进行寿命测试,完成1台1800 次测试,缓冲器有1个固定螺纹松动,性能正常,满足500次寿命要求。
开关在环境温度为 10、20、50、60、80℃下进行分合闸操作试验,每个温度下操作 5次,工作正常,满足现场环境温度要求。
表1 分闸特性参数对比分析表
4结论
本文以南澳±160kV柔直系统±160kV高压直流开关高速机械断口为例,分析橡胶蓄压棉结构的缓冲器对高速机械断口分闸的影响。通过更换新型缓冲器增强了±160kV高压直流开关的可靠性,以保证设备运行过程中正确可靠动作,保障电网的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混合式高压直流断路器型式试验及其等效性评价[J].丁骁,汤广福,韩民晓,高冲,王高勇.电网技术.2018(01)
[2]一种适于快速高压直流断路器的过零振荡电路[J].李黎,程勇,俞斌,刘云龙,袁召,林福昌,潘垣.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6(11)
[3]高压直流断路器中电磁斥力快速驱动器研究[J].黄瑜珑,张祖安,温伟杰,高树同,程铁汉,刘家妤.高电压技术.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