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分析不同城市改造形式对社会网络的具体影响,并从中分析促进社会网络保存与发展进程中城市更新的主要方式,重点回顾和论述了社区自建及渐进式小规模改造形式的相关经验,并结合文献对比,得出相关研究人员提出的渐进式小规模有机改造及更新策略,通过合作交流经验的阐述,实现了社区社会网络建设的不断完善。基于此,本文以案例分析法,重点对盱眙旧城改造中城市更新改造中社会网络保存和发展的可行性进行论述。
关键词:城市更新;社会网络;建筑;保存;发展
0引言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城市更新步入小高潮,但是旧城改造规划多以重建为主,将建筑物推倒,通过简单拆除旧房,导致居住社区原有的社会网络布局、城市“肌理”发生较大程度破坏。同时,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在经历长时间的相互磨合后,结构关系暂为稳定状态,城市空间的内在精神也在某种程度上集中体现。城市社区是动态变化的,无论从社会网络形态还是场所建设精神上,都存有内在的精神凝聚力,同时在历史变迁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与发展着。
1实现社会网络保存和发展的城市更新有效形式
1.1社区开发与社区自建的启迪
社区开发(community development)是基于目标性、多样化、内容广泛性原则和特点建立起来的,其与城市更新(urban renewal)计划之间的区别明显,另外一个区别特点即社会开发更加强调提倡社区服务、公共参与服务等,注重对社会文化的传承,来实现对社会网络的管理与保护。社区开发更加注重旧城改造的内容性,目标性,对改造后所体现的社会意义较为重视,对于我国城市更新改造理念具有更多有益影响。
1.2渐进式小规模改造方案落地
简·雅柯布主张利用小规模、渐进式的改造方案代替大规模改造,实现基于“小而灵活”的改革方案,顺应城市更新发展的基本规律,实现连续式、复杂性、规模性、高效性的改造,并能够顺应改造目的城市的发展规律,实现细致化、渐进化、明确化、复杂化的改造。渐进式小规模的改造与整治,在实现居住环境与历史街区环境的融合后,更多体现社区文化脉络的传承发展,对于宜居环境的搭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历史街区文化价值的体现上,需迎合城市发展“肌理”,实现插入置换方法的改进,提倡创新改造模式的应用。
此外,在顺应渐进小规模式更新改造的过程中,要突出居住小区改造过程中的文化传承问题,提倡更具有文化创意化的旧城更新改造模式。关键在于增强居住区的复原力(resilience),要顺应城市社区成长及发展的规律,结合渐进有机式的更新管理,促进城市历史建筑结构能够在自然改造的过程中,不断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尽量减少改造过程中的破坏。居住区改造后将实现不同阶层、不同文化程度群体的生成,并为丰富邻里关系,促进城市社会网络的延展提供支撑。
1.3规划师与居民对社会网络发展的双向控制
居住社区的形成发展,是由规划师与居民共同控制,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当地居民在长期的社区生活中逐渐完成的。社区更新过程中,对社区的任何保护规划及再开发都应从居民的切身利益及社会网络的长期动态发展出发。任何急功近利的规划设计都必将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并最终导致传统社区的瓦解和新社区的失衡。更新改造中应该为社区发展留有自行发展的空间,故提倡由规划师把握总体方向,居民广泛进行公共参与。
2实例分析:南头古城更新改造中社会网络的保存与发展
2.1案例简介
南头古城位于深圳中山公园南部,朝南而建,历史记载,古城有四座城门,分四个方向,北门在清朝中叶被废除,传统格局上的北街随后也失去了自身的活力。古城北部主要以中山公园为主,也是深圳市最早的公共公园之一。公园始建于民国时期,古树参天、绿荫环抱,而上世纪八十年代所建造的工业围墙,将中山公园与古城之间彻底隔离,作为更新改造的重点节点位置,决定在旧城改造设计中,以工业围墙为疏通方案,逐步向北部延伸,在恢复古城十字街整体格局的同时,能够将中山公园、古城、南门公园直通互联,这一改造方案也成为了古城更新起点,日后的改造方案设计及论证等都以此结构主线为主,逐步依次展开。
2.2规划旧城区的更新改造对策—社会网络的保存与发展
南头古城老城区结构形态复杂多样,从现有的社会网络保存与发展上看,一方面呈现出建筑物使用年限过高、建筑结构破损、建筑设施较为陈旧、物质空间及环境变化复杂,自然老化现象明显。另一方面,随着旧城遗留的历史古迹、历史建筑、历史景观等,各种环境交织,形成一定形式的社会网络,不断充斥文化、生活气息,同时也体现出物质文化环境及形态变化稳定性,是一种社会凝聚力的集中体现。
2.2.1重建南头十分匮乏的公共开放空间系统
以南头古城保护与改造设计方案为主,结合双年展展场空间的选择,对于南头古城匮乏的公共空间的开发来说,应构建以点状形态为主,实现建筑空间、室外场地的串联,并促进展场按照先北向南,再向东西方向进行延展的板块分析,主要可分为5大板块,即工厂区、十字街、南城门、古建筑、春景街。展览空间的叙事以“起、承、转、合”等7环主题计划紧紧相扣,与戏剧表演中的高潮起伏相匹配,是一种古城设计的联合体,可实现巧妙的衔接。鸟瞰图如下图1所示。
图1南头古城鸟瞰
主展场空间设计及改造的工程中,需要由设计团队对多样的空间类型进行选取,城中村厂房改造,需要设有街道、居民楼、建筑楼和公园等。期望能够通过展览空间的改造,促进艺术作品、建筑活动的有效介入,并将南头古城列入改造空间实验及设计计划中。以“城市策展”的改造方式中,成为渐进式、小规模的改善,提升城市空间中生活品质的长期计划性发展。
2.2.2旧城街区社会网络的发展:规划师与居民双向交流,营建公共空间
而当前盱眙旧城街区在改造更新的过程中存在以下矛盾:其一,居民对居住空间的改造存在较大需求;其二,居住条件及公共使用空间局限性较大,造成社会网络公共空间的主载体存在较大变化。因此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要将城市肌理和历史文化不变为前提,加强对公共空间的营造,提升居住环境的同时,积极采纳居民提出的相关见解。最终,结合街巷、古树、古井等历史建筑为改造节点,将居民的回忆集中起来,以历史风貌、公园、广场等开阔空间为主体,实现空间规划体系的不断完善,并加强与居民的交流和沟通。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居住社区不仅仅包含居住场所,同时也包含社区丰富化的社会网络系统,在不断促进城市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充分结合社区网络环境、物质环境等,为保障城市网络的连续发展,提出以渐进、小规模的形式进行旧城更新改造,促进和保障整体设计的应用,指导实现公共空间与社区空间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何正强.社会网络视角下改造型社区公共空间有效性评价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2]熊峻民.传统街巷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3]区文谦.沙湾古镇保护更新实践及若干问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4]陈靖敏.基于社会网络保护与延续的历史街区综合评价体系初探[D].华南理工大学,2012.
姓名:黄雅文(1987.1);性别:女,籍贯:山东省威海市,学历:本科,毕业于山东建筑大学;现有职称: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