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防汛抗旱工作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保障人民正常劳动生产活动得以进行的重要措施,而在我国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当中,这一工作的重要性依然不容忽视。2019年是防汛抗旱体制改革后的第一年,水利部门由过去全面组织协调防汛抗旱工作转变为承担水情旱情监测预警、水工程防洪调度、防汛抗旱抢险技术支撑及山洪灾害防治等职责。因此,加强防汛抗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防汛抗旱;灾害防御;信息化
引言
防汛抗旱工作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直接相关,在一定意义上也关乎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和国民对防汛抗旱工作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我国水旱灾害的损失,保障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目前,我国的防汛抗旱工作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也威胁着我国人民的人身安全,因此,我国防汛抗旱部门应结合实际汛情旱情,做好工程建设工作,并构建完善的防汛抗旱机制,加强水旱灾害的治理和预防,最大限度地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
1 2019年我国汛情旱情险情概况
2019年我国的汛情旱情险情主要有以下5个特点:
(1)降雨南北多中间少,局地强度大。全国共出现41次强降雨过程,为2013年有记录以来第2多。降雨呈“南北多、中间少”,江南、华南、西北、东北等地部分地区较常年多2~7成,华北、黄淮、江淮、江南北部等地少3~6成。6-7月,江淮、江南、西南东部等地连续出现强降雨,福建省降雨量列历史同期第1位;6-9月,黑龙江省降雨量列历史同期第1位。
(2)大江大河洪水多发,持续时间长。长江、黄河、淮河、珠江、松辽、太湖六大流域共发生14次编号洪水,长江中下游及鄱阳湖、洞庭湖(以下简称两湖),黄河上中游,珠江流域西江,淮河流域沂河、沭河,松辽流域松花江、嫩江、辽河和黑龙江中游,太湖均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长江中下游干流及两湖水位超过警戒水位13d。黄河干流发生4次编号洪水,上游发生1989年以来6月同期最大洪水。松花江、嫩江干流水位分别超过警戒水位40d、24d,黑龙江干流水位超过警戒水位53d、同江至抚远江段水位超过保证水位32d。
(3)中小河流超警频繁,洪水量级大。全国有615条河流发生超过警戒水位以上洪水,较同等测报条件下的2017年(478条)、2018年(453条)明显偏多,119条河流发生超过保证水位洪水,35条中小河流发生超历史记录洪水。吉林图们江、浙江钱塘江、福建闽江、江西赣江、湖南湘江、广东韩江、广西桂江、四川岷江、陕西渭河和汉江等34条主要江河发生超过警戒水位以上洪水,部分河流多次超过警戒水位或超过保证水位。湖南湘江下游发生超50年一遇特大洪水。
(4)工程出险点多面广,水毁损失大。截至11月,洪涝灾害共损坏大中型水库60座、小型水库614座,损坏堤防2.5万处、4994km,损坏护岸4.6万处、水闸4567座,冲毁塘坝1.7万座,损坏灌溉设施11万处、水文测站1699个、机电井1.6万眼、机电泵站3336座、水电站1277座;水利设施损毁直接经济损失324亿元,近5年损失第2多。江西、四川、湖南、山东、浙江、福建等省水利设施损失较重。
(5)干旱南北交替出现,局部旱情重。1-6月,受降雨偏少影响,东北、华北、西南等地部分地区发生春夏旱,7月初,全国一度有5503万亩耕地受旱、116万人因旱饮水困难,后期出现降雨,旱情缓解。进入8月以后,江南、江淮等地降水持续偏少、江河水位偏低,发生了夏秋冬连旱,截至12月中旬,全国耕地受旱面积3187万亩,230万人因旱饮水困难,旱情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等地。
2防汛抗旱及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建设思路
(1)统一数据源管理。所有业务应用系统使用的数据都保持“一数一源”,提供统一的访问接口供各业务系统访问,建立数据维护更新机制。
(2)统一流域“一张图”。基于统一的地理空间数据库,根据业务需要制作各类业务专题图,并基于地图进行关联数据的图表查询。
(3)统一开发技术框架。采用统一的技术框架开发及系统界面风格,使用户能够快速适应不同系统的操作使用流程。
(4)统一用户认证管理。基于安全策略的统一用户管理、认证和单点登录,解决同时使用多个应用系统时重复登录的问题。
(5)统一集成业务平台。各业务应用系统独自成体系,集成整合各业务应用系统相关功能模块,形成统一的业务平台,即“1+N”模式。
3加强防汛抗旱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建设措施
3.1国家防汛抗旱工作指挥系统建设
自2003年6月份发改委批转《国家防汛抗旱工作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后,2005年我国已经进入防汛抗旱工作的全面建设中,并对其信息采集系统、应急指挥系统以及视频监控系统进行了改进工作。除此以外,工作人员也从传统的工作思想中摆脱出来,从部分防洪抗旱到全面工作过度,不但保证了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性,还使得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保障。
3.2加强信息化系统的覆盖效果
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相关单位需要处理的信息数据非常的多。其种类也比较多,同时还要参考水利工程的历史数据。所以在建设水利信息化时要以大数据中心建设为基础,完善严格的规章制度以及相关规定,从而保证基础设施、参考资料、数据系统以及工作人员能够严格按照研究进行工作,从而提高防洪抗旱的工作效率。相关行业标准应该按照我国水利方面的标准为基础,同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并且还要预留出可调节部分,为后期的改进工作留出部分空间。在技术方面要以水力资源为核心,严格规范工作人员的工作范围,同时结合水利信息化系统,制定出适合当地情况的技术方案,从而保证防洪抗旱工作的顺利开展。
3.3提高水利信息化设备的投入
数据处理的不断加大,对信息化系统设备的要求也不断增加,大数据处理技术是保证信息处理非常重要的部分,要想保证其能够快速的处理大量以及多样的信息就需要对系统中用到的设备加大投入,在保证基本工作能力的同时还要对系统进行实时更新,从而使得系统的设备更加高速的运行。在防洪抗旱工作中,系统能够收到的数据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数据信息,同时包括了水利、天文、河流、灾害以及气象等各方面的情况,通过更新信息化系统的硬件,使其能够在最短时间找到工作人员需要的文件,从而为后续的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提高大数据计算技术以及更新计算机硬件可以使得防汛抗旱工作的预警能力以及应急处理得到非常大的提高。
3.4完善防汛抗旱工作管理系统
通常可以把水利信息管理分为水资源管理系统和防汛抗旱指挥管理系统,通过建立数据库、信息查询系统以及方案决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防汛抗旱工作的效果,但是相关单位要想进一步改进工作的效果,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建立标准化的管理系统,通过标准化管理系统可以提高数据收集以及防治方面的工作效果,尤其是对那些洪涝或者是干旱比较常见的地方,通过标准化管理系统,可以集中化解决该地区的灾害问题。通过防洪抗旱指挥管理系统,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对各地区的工作范围进行统筹安排,并对其数据进行系统的整合工作,实现不同部门间的信息交流,降低了工作的重复性。
4结束语
现阶段,信息化已经被引用到了各行各业,在水利系统中加入信息化也成为了必然趋势。防汛抗旱是关乎我国的民生大计的一项工作,因此,防汛抗旱部门应加强责任意识,提高防汛抗旱工作的预警水平,制定防汛抗旱措施,加强防汛抗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建设,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张建云.信息技术在防汛抗旱工作中应用的几点思考[J].中国防汛抗旱, 2017(03)
[2] 李延梅.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低碳地产,2016(20)
[3] 韩周桓.浅谈防汛抗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7(01)
[4] 阎辉.水利工程在防汛抗旱中的作用及优化策略[J].山西农经,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