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参与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条中几方主要角色的工作进行研究,分析了各方主要工作内容,指出当前国内不同地方各参与方的工作开展水平与力度存在差异,例举了具有先进性代表性的实例,以期对参与装配式建筑实践的广大部门提供经验借鉴与思路启发。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政策;企业;教育;第三方
1.前言
现浇混凝土技术在我国快速城镇化时期,有效解决了公建设施和住宅供应的供应量和经济性的问题。但是,当把着眼点从建筑行业本身扩大到生存环境,就会看到其局限性。相较而言,装配式建筑可以在很少的人工消耗下,实现构件集中预制生产、结构性能更好、施工速度更快、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更小等优势,是建筑产业向低能耗高效率升级的方向。
我国自2015年全国城市工作会议中提出要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后,不断出台国家层面的支持性文件。宏观目标能否实现,在于产业链中各方参与者能否都以积极开放的态度迎接新挑战,尽责提效。
下面结合实例对将国家政策落到实处的地方政府,具体实施设计、构件加工、建造施工和管理的各类企业,输送培养人才的机构与高校,进行监督和评价的第三方组织等各方效能提升的策略进行具体说明。
2.地方的落实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6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至2025年的十年间,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所占比例应达30%。全国各地均相继出台相关政策,传达政策意见,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更为明确的目标和举措。时至今日,各地实施效果可通过统计数据作直观了解。
比如2017年西部某省省会城市的市政府推出《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到2020年累计完成4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建设”。而该市日报在2020年1月的文章《发展装配式建筑促进产业升级 像搭积木一样建造房屋》中提到,该市装配式建筑项目累计完成量为10万平方米,与实现预定目标还有很大距离。相较而言,《上海市建筑业行业发展报告(2019年)》中显示,截至2018年,上海在土地出让环节落实装配式建筑地上计容面积207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6%,累计落实装配式建筑总量超过6000万平方米。
上海之所以能取得排头兵的成绩,是因为其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装配式建筑是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建筑行业水平的重要机遇和载体,因而大力开展了以下多方面工作:
一是政策明确,印发如《关于进一步明确装配式建筑实施范围和相关工作要求的通知》、《上海市装配式建筑单体预制率和装配率计算细则》、《装配式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标准》、《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设计文件审查要点》等系列文件,对预制率、结构体系、构件尺寸、连接方式、吊装、给排水、电器等都明确了审查重点,建立起从土地出让到工程报建、审图、竣工交付全过程的项目把关机制,出台了容积率奖励、提前预售和分阶段验收等激励政策,对违反后的处置也做了详细规定,确保项目的合规与落地。二是注重广度,在各类建设工程(包括房建、市政等)广泛应用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钢混结构等多种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三是注重深度,在发展结构体系的同时也注重发展全装修和内装工业化,分区域提出30%、50%、100%的住宅设施全装修要求。四是结合大量项目实践经验,推动装配式建筑的标准化,包括构件、房型(如保障房户型、学校教学楼、医院病房等)、室内装修等的标准化,可促使功效进一步提升、造价进一步降低。
在各方努力下,上海实现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令市场应用和人员素质循序渐进地与发展目标相匹配,最终使装配式建筑产业整体进入常态化发展轨道。”
3.企业的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种种政策与理论的愿景必须在具体工程项目的应用中看实效。
所谓没有管理就没有效益,没有技术就没有产品,企业作为建筑产业链条的最直接最主要角色,其工作内容主要集中在管理和技术两大层面。
3.1管理运营层面
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的建造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系统化的工程管理模式与之相匹配,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泛而有效的装配式建筑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是工程总承包(EPC)。推行EPC是行业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政策措施的明确要求,在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中,对推行工程总承包,明确了招标要求、责任主体、管理机制、实现途径等方面的要求;在2019年底住建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中,进一步明确了工程总承包中的“总”,必须是设计、施工及采购一家全包,而不是分而治之。综上可见,EPC要求企业应全方位发展提升,具备科研、设计、生产、施工以及全过程BIM应用等多方面能力。
3.2建造技术层面
我国这些年涌现了许多装配式技术相关的研发和应用成果,体现出我国建筑企业具备驾驭新技术的能力和决心。比如万科集团,作为我国较高水准的住宅产业化成套技术、产品综合研发的平台,积极地推进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预制化装配和精装修集成,拥有VSI预制框架、框架结构外挂板、预制钢筋套筒剪力墙和预制夹心三明治保温外墙等专利技术。
4.人才的教育
技术创新是装配式建筑推广应用过程中的重点,而人才培养(包括技术人才、产业工人以及各类管理人员等)是技术创新的基础。
仍以上海为例,从宣贯培训、岗位专项培训、实训基地等方面全面推进装配式建筑方面的人才培养:一是以工程质量协会编制的《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制作手册》为基础,在横沙岛设立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工人技术培训基地,对所有预制构件企业的技术工人进行技术培训;二是市、区两级质量监督部门将在施工现场开展监督检查,逐步实现关键工种持证上岗;三是开展各类劳动生产技能竞赛、技术交流会、博览会、论坛等活动,鼓励和发扬工匠精神;四是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更新,比如同济大学建筑专业开设了数字化设计方法、数字化设计前沿、构造技术运用、建筑材料与部品等课程。
5.第三方的支撑
构建积极和谐的产业生态,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就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第三方——非政府组织,其在提供社会服务、维护公共利益、促进公共政策更趋科学合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比如以推动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引导绿色建筑市场机制、推广优秀绿色建筑实践为宗旨的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其建立并推行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LEEDTM)是世界范围内绿色建筑评估标准中目前被认为是最完善、最有影响力的评估标准。LEEDTM是侧重整体性、综合性的标准,大多为弹性指标,各指标间可通过调整形成相互补充,以方便不同地区依实际技术经济条件建造绿色建筑。
6.结语
把国家的引领力与市场各参与方的创造力结合起来,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良性互动的合力,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既可以在顶层设计中把握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节奏,又具有市场多角度探索的灵活性和风险可控性,以此多重动力推动,建筑产业将展现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的智慧新面貌。
参考文献:
1.叶浩文,周冲,王兵. 以EPC模式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思考[J]. 工程管理学报,2017,v.31;No.153(02):17-22.
2.本刊编辑部,苗雪,张杰,张婷,赵利娟. 新常态 新绿建 新挑战——提升绿色建筑性能,助推新型城镇化[J]. 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5,No.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