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高端,各行业都在尝试着将信息技术运用在自己的领域之中,国土空间规划也不例外。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需要在信息化视域下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的智慧化转型,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关键词:信息化视域;智慧国土空间规划;思路分析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智慧社会”的建设目标,因此也对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意味着,我国的国土空间规划需要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视域下的技术来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的智慧化转型。而如何拓宽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的发展思路成为了重点。
一、智慧国土空间规划
空间规划,其实并未有十分明确的定义,早在1980年以前,国际上将其定义为“与物质形体空间相关的具体规划设计”,一般涉及到外部空间的规划设计、城市空间的规划设计以及开敞空间的规划设计等。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在理论和实践的不断磨合中才逐渐赋予了“空间规划”具体的含义:一般来说,我们认为“空间规划”包括三个基本的内容,首先是一个长期或者中期的国土战略,我们需要根据这个战略来具体规划;其次是在不同空间尺度下整合各行业的政策,也就是说,空间规划需要行业之间的合力运作;最后是处理土地利用和物质发展问题,这其中需要政府的超前性调配和安排。
而中国的空间规划,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就已经有了雏形,比如说在《尔雅》中曾有过记载:“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这其实就是空间规划的典型参照了。而就目前来说,我国的空间规划要立足于本国的基本国情,也就是“人多地少”的现状,应该站在一个十分长远的角度上去看待问题,既要满足区域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的需求,对城镇、农业和生态等方面进行优化与统筹,还要在此基础上,保证土地、林木、矿产、生物、能源等各种资源的空间合理优化。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空间规划,大部分涉及到的是我国的国土资源,所以,中国的空间规划,也可以被称作是“国土空间规划”。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的国土空间规划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互联网、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的发展共同构成了我们现如今的信息化领域。而国土空间规划也应当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借助信息化技术实现国土空间规划的智慧化发展,要利用信息技术对国土空间的现状进行精确分析,然后创新国土规划战略,最后利用各类新技术,创新国土规划应用手段,最终实现人本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国土空间规划。而在这个智慧化的国土空间规划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努力,拓宽智慧化国土空间规划的思路[1]。
二、信息化视域下智慧国土空间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智慧空间规划理论不足,缺乏实践经验
智慧空间规划的概念,应该算是一个比较新颖的理念。但是,我国多年来的空间规划大部分都遵循了以往的实践方法,对于智慧空间规划的具体操作还比较生疏,存在着诸多的不足。首先是智慧空间规划的理论研究不足,对于智慧空间规划的具体含义、智慧空间规划需要与国民经济、土地资源、城市空间等保持怎样的联系等问题始终是模棱两可的;其次是缺乏可行的智慧国土空间规划战略,在进行具体的空间规划时,我们需要有合理的方案与策略,但是就目前来说,我们的智慧空间规划策略还比较青涩,可行性方案比较少;最后是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缺乏实践经验,智慧国土空间规划,强调的是智慧化,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利用信息化视域下的多种新技术来完成国土空间的分析,方案的构建、企业的合力,政府的管理等等,然而现如今这些要求都还处于起步阶段。
(二)部门之间缺乏共识,合力不足
之前提到,空间规划有三个基本要素,其中之一是要在不同空间尺度下整合各行业的政策,从而形成行业之间的合力,共同促进国土空间的优化配置。但就我国国情而言,我国幅员辽阔,各个行业之间的区域跨度很大,企业之间的信息并不互通。
因此,这就造成了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在不同的空间,不同的地域下,各行业所采取的国土空间规划的战略并不相同,企业之间缺乏共识,容易割裂我国的整体国土空间规划,成为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的桎梏[2]。
(三)智慧化技术不到位
党的十八大一直强调,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主的信息化技术是当前国土空间规划智慧化的主要动力与发展重点。由此可以看出,智慧化的国土空间规划需要利用现代信息化视域下的多种技术,来完成对我国的国土资源分析,从而确立规划策略与方案;还要借助信息技术创建共享平台,实现行业之间的资源、信息共享,进而达成共识,形成空间规划的合理优化;除此之外,国土空间规划的智慧化还要与时俱进,要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做出调整,及时与我国的信息技术接轨。但是就目前来说,我国在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的技术应用依旧存在着不到位的问题。
三、信息化视域下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的思路
(一)强化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论,掌握规划核心
哲学有言,“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于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所以说,理论知识的强化也是十分重要的。相关部门一定要打破传统的空间规划理念,熟练掌握智慧化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论,认识到智慧国土空间规划首先是在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智能化决策,包括了国土空间评价、规划、监测与管理等多种信息化数据分析;其次,智慧国土空间规划是一个高度共享的流动空间,我们需要通过信息技术的作用来创建共享平台,来促进人地关系协调,构建行业合力,实现协同发展;最后,智慧国土空间规划核心内容是以生态文明为基础,以人为本为核心,技术应用和制度创新为支撑,这是所有部门必须要牢记的一点。
(二)构建共享信息平台,形成企业合力
信息化建设,是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换句话说,国土空间规划始终都离不开各种数据的支撑,比如说我国的国情监测、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各区域的资源数据等等,这些大数据的信息共享,是整个国土空间规划的支柱,没有这些具体的数据,就相当于是“纸上谈兵”。因此,构建信息共享平台是当前国土空间规划智慧化发展的重中之重。我们可以综合运用互联网、数据库、云计算、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为国土空间规划相关部门提供数据和信息资源,从而实现国家、省、市、县纵向联通,各相关部门单位横向联通的数据共享平台。
(三)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1.5G通讯与物联网的强强联合
5G通讯,现在被誉为网络通信的“高速公路”,它能够实现信息的超高速传输。我国幅员辽阔,有着信息快速传输的迫切需求。而5G通讯与物联网的强强联合则完全能够实现将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情况超高速传输给各个部门,达成即时性的信息监控[2]。
2.遥感技术与视频技术的综合应用
遥感影像能够完成大范围、大规模的国土空间管与监测,而视频监控技术则可以对视频中的所有人、事、物等进行精确的分析,排除误差。这两种技术的结合运用,是当前智慧化国土空间规划监控的必要途径。
3.大数据的精确定位
国土空间规划,是大范围,大面积的空间资源管理,人力监测完全不适配。我们需要资源的大数据整合与规划,因此,信息化视域下的云计算,云资源整合能够综合运行深度神经网络、语义网络、知识图谱、自我博弈系统等人工智能算法和其他信息技术,全范围、全方位掌握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为智慧化国土空间规划大开方便之门。
结语:
智慧化国土空间规划已经是迫在眉睫,相关部门一定转变观念,合理利用信息化视域下的多种高新技术,完成国土空间资源数据的整合、数据的共享以及空间的合理规划。
参考文献:
[1]甄峰,张姗琪,秦萧,等.从信息化赋能到综合赋能:智慧国土空间规划思路探索[J].自然资源学报,2019,34(10):2060-2072.
[2]吴洪涛.自然资源信息化总体架构下的智慧国土空间规划[J].城市规划,2019(6):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