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生活环境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贵州黔东南苗乡侗寨长期以来存在着一种建筑古朴典雅,富于地方民族特色,供人们生产、生活和休闲娱乐的木结构建筑,我们称之苗侗建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现代文明与汉文化的冲击下,一些苗侗民族地区传统的建筑风格正在逐渐消失,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苗侗建筑技艺将其数字化迫在眉睫。
关键词:苗侗建筑;数字化;研究;应用;保护;传承
引言
苗侗建筑作为木结构建筑的一种,具有古建筑的特点,在黔东南这块大地上也得到了黔东南人民与众不同的传承与发展。苗侗建筑通常包括吊脚楼、鼓楼、风雨桥(花桥)、门楼、戏台、禾晾等。长期以来,苗侗建筑技艺传承以师徒口头相传为主,在标准化、规范化发展上较为缓慢,发展质量良莠不齐。如今苗侗建筑在结构规模上变得越来越大、在建造技术上越来越难、在工程管理上变得越来越复杂,从而采用传统的建造方式方法难以适应新的要求。因此,苗侗建筑在纵深方向研究并将其数字化发展势在必行。
1 苗侗建筑数字化的发展
1.1 发展迅速,使用广泛
随着近年官民在民族建筑技术中交流频繁,很多地方都以本土建筑作为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为了方便交流,建筑数字化在科技助力下应运而生。黔东南的苗侗建筑也不例外,苗侗建筑数字化既方便交流又利于预决算和存档,广泛应用于政府工程。但在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有所欠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1.2 发展瓶颈,难以跨越
1.应用技术人员的瓶颈:传统的苗侗建筑工人多以兼职为主,每年木工大师傅在农忙之余利用空闲时间临时组建木结构建筑加工团队。年轻人学习苗侗建筑的极少,只有个别木工世家的男孩子在学习,而中老年人学习能力有限,大多还是采取经验的做法,很少对传统苗侗建筑进行深入研究与发展。因此,在民间苗侗建筑数字化发展困难重重,有技术的没有文化,有文化的没有技术,很难达到有专业技术又有文化的民间匠人。
2.技术难度的瓶颈
虽然在很多工程上都有电子化图纸,但是师傅在施工过程中还是采取老办法,图纸似乎成了摆设,经过调查了解到突破这项技术存在难度的是材料难以达到设计上的标准,材料曲直大小不统一加大了统一加工的难度,存在的问题没有专人研究解决办法或研究的极少,一时间难以在技术上突破。
2 苗侗建筑数字化的应用
2.1 编制工程造价文件
苗侗建筑数字化首先在编制工程造价文件上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过去的苗侗建筑木工多以点工或者一口价包工为主,是亏是赚全凭经验和感觉,对于较大工程往往束手无策,根本找不到工程计算的依据,对于工程甲乙双方都不太计算清楚各种柱、梁、板等构件及材料用量。
2.2 构件标准化生产
从目前黔东南州范围内的苗侗建筑来看大多以杉木材料为主,辅以松木及其它杂木共同建造。在构件标准化生产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仅在门窗标准化生产较多,在柱、梁、板、檩、椽等还极少有标准化生产。综合分析,标准化生产对材料规格要求高,厚薄不均和弯曲的材料要达到标准化生产还存在较大难度。大多数柱、梁、板构件在加工中均是一一对应,位置和方向不能有任何错误。要想解决构件标准化生产的问题首先得解决材料规格标准化的问题,另外在定位放线、加工机械调节与操作上均需要专业人员。因此,苗侗建筑数字化在构件标准化生产中起到了事先规划和模拟的作用,为生产加工构件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2.3 指导施工
传统苗侗建筑大多为无纸化想象设计,构件标注字迹潦草,默认信息较多,结构构造只有大师傅(总设计师)一个人知道,在构件加工过程中大师傅必须全程画墨和现场指导安装施工。如不是同一个师傅技艺相传,在安装中寻找构件都有较大难度,寻找到构件还要考虑方向,选定方向还需考虑正反面,否则前功尽弃,常常还会损坏构件。苗侗建筑数字化对于培养专业施工人员和指导现场施工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特别是在安装施工中可以清晰知道每个构件尺寸和规格,清晰表明构件并确定构件安装顺序即可交给一般的师傅施工,减轻了大师傅的工作强度。
2.4 竣工验收依据
在过去的苗侗建筑竣工验收中常常难以找到验收依据,其原因主要是师傅按业主口述要求进行施工,没有实质性的图纸约束,苗侗建筑数字化对于竣工验收找到了对照依据,为业主与施工双方提供了更多便利和公平。
3 苗侗建筑数字化的意义
3.1 技艺存储和复制
随着电脑、智能手机的出现,数字技术的发展,AI、大数据、云计算等不断赋能各行各业,产业数字化时代逐渐来临。面对这波数字技术浪潮的来袭,传统苗侗建筑业也发生的较大的变化。传统苗侗建筑主要靠口述相传,辅以文字记录,容易遗失,很少能够找到过去修建的苗侗建筑资料。现代苗侗建筑数字化可以更好地记录传统苗侗建筑技艺,让传统技术有图纸、文字、音像等现代化工具记录,为广泛交流学习提供了便利。在技艺存储上把有用的数据资料信息化并固化下来,让我们每一个想学习的人用手机或电脑就可以开展理论学习,不用去经历漫长的现场施工学习过程就可以很快地学习到较深的理论技术知识。
3.2 提前知晓,以防后补
苗侗建筑的数字化转型,让业主在施工前知道自己的房屋建造完成后的大概情况,甚至可以自己DIY一个自己心仪的建筑模型,让总设计师结合模型的情况深化设计或共同参与设计即可,以防建造完成后后悔难以挽回。
3.3 提高效率,减少物资消耗,
苗侗建筑数字化后可以为设计、施工管理、造价、资源整理等提供很多参数,提供很多有效的管理,对这个传统的苗侗木结构建筑行业管理有很大地推动,对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材机等物资的消耗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实现过去一一对应零散的构件生产向标准化生产发生了质的飞跃。
4 结语
如今看来,苗侗建筑数字化的大趋势已经势不可挡,但建筑业体量大、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大、项目地点分散、多专业、多关系方、流动性强等典型特征,目前数字化还明显落后于其它产业。不过随着BIM技术的出现,建筑各参与方、各要素及全过程管理都可以在一个“可视化、模型化”的平台上进行相互协同,原本分散的建筑业,其生产线和管理线也可以实现有效整合,项目数据、管理信息也开始互联互通,建筑业的转型的春天慢慢到来。不过就目前而言,苗侗建筑产业数字化还处于发展初期,无论是从建筑产业自身的发展方面,还是从国家乡村振兴的目标来看,黔东南苗侗建筑行业的数字化升级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未来可以借助数字建筑产业平台,通过数字化设计、数字建造、数字运维,让工程项目的进度加快,成本降低,质量安全水平提高。
苗侗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苗族吊脚楼和侗族鼓楼、花桥蜚声海内外,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苗侗建筑风格承载着这两个民族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她向我们展示了它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对她的保护与传承就是保存它的民族性、文化性、地域性。苗侗建筑现有手艺人越来越少,新建的民族建筑也越来越少,很多家庭世代居住的木房子而今随着经济的发展也盖上了洋房,很多传统苗侗民族村寨能够看到的民族建筑已经寥寥无几。根据苗侗建筑的现状,急切需要我们地方政府正确的引导和百姓的积极参与,做好防水防火防虫等多方面的防护,加强宣传教育,让更多的苗侗人民热爱本民族灿烂的文化,提高对本民族建筑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让苗侗建筑在建筑数字化发展中得到更好地保护与传承。
作者简介:徐文基(1986-),男,贵州从江人,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从事教育教学、苗侗民族建筑及建筑结构加固改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