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SR模型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

发表时间:2020/5/22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7期   作者:唐舜
[导读] 本文选用PSR(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为依托,
         摘要:本文选用PSR(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为依托,介绍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的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法和协调度分析方法。
         关键词:PSR模型;熵值法;土地集约利用
1.PSR模型
         PSR模型是指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和资源施加压力,结果改变了生存环境,人类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这些变化,目的是为了减轻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造成的压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压力主要是指造成发展不可持续的人类活动、消费模式或经济系统中的一些因素,它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负效应”消耗资源和产生污染。状态反映可持续发展中各系统的状态,它既反映经济的状态又反映资源环境的状态,表示发生了什么,因而是问题的核心。响应指的是土地管理者对土地集约利用面临的压力所做出的动作,响应过程表明人类在促进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所采取的有效对策,因此是“正效应”减少对资源的耗竭和对环境的污染,对环境实施投资。PSR模型突出了土地利用中的人地关系和相关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有利于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从而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目标[1-5]。
2.熵值法
         权重是指该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每个指标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的影响程度都不同,所以要确定每一项指标的作用大小。本文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重要程度,指标熵值越大,指标权重就越大;反之,指标权重就越小[6]。因此可以根据计算出的熵值大小,确定权重。计算步骤如下:
         步骤一: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正指标:                (1)
           逆指标:                (2)
         式中,表示第 i 年第j 项指标的标准化值,表示第 i 年第j 项的指标的原始值,表示第 i 项指标的最小值,表示第 i 项指标的最大值。
         步骤二:通过数据标准化后的数据计算第 i 个指标的熵值:
                                               (3)
                                      令
         其中, 即为第 i 各指标的熵值,为标准值。

          越大,该指标在评价体系中越重要。
         步骤五:计算冗余度的总和 D,就是将压力、状态、响应各子系统指标的权重相加,最终得到压力系统、状态系统、响应系统的值,分别为Dp、Ds 和 Dr,,进而相加得到D:

3.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方法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在一定时期,控制城市规模、布局,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获得土地综合利用的最优效益、充分开发土地潜力,运用行政、经济、科技等手段,对城市土地集中投入技术、人力和财力的过程[7]。土地集约利用具体应包括:①土地的高投入高产出②注重土地利用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结合③合理布局土地空间[8]。土地集约利用中的压力、状态、响应各子系统之间都要考虑到,在一定的可承受压力下对土地利用方式进行调控,做出的科学响应,从而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由适度压力、良好状态及科学响应的综合结果决定。因此,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公式如下:
                              (8)
         式中E代表土地集约利用的综合评价指数, P表示各具体指标的量化值, 表示各具体指标对各自所属的子系统的权重, 分别表示压力、状态和响应系统的权重。
         土地集约综合评价划分有五个等级,0.8-1.0是高度集约,0.6-0.8是中度集约,0.4-0.6是一般集约,0.2-0.4是中度粗放,0-0.2是高度粗放,土地利用强度由合理转至粗放,经济效益不断降低,土地集约利用潜力不断增大。         
4.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度评价方法
         要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目标,需要考虑多种因素,要求各因素之间达到协调均衡。PSR 模型是在一定时期内,管理者在一定的压力下,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制定出使城市土地利用由粗放到集约的响应政策,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管制,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从而提高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使城市土地朝着集约化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帕累托最优[9]。土地集约利用是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等方面的综合利用,在土地利用由粗放到集约的过程中,压力、状态、响应三个子系统的数值有高有低,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土地利用效率低都会造成土地总体上的粗放。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即评价体系中压力指数、状态指数和响应指数相互协调、均衡发展[10]。为了分析土地集约利用统一性,本文通过协调度指数来计算3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度,公式为:
                                                           (9)
         式中:C为协调度指数;P,S,R是压力、状态、响应的综合评价值。C 值越大,各子系统值越相近,发展越协调,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越均衡,因此土地集约利用的水平越高。
         土地资源协调度可划分为四个等级C≥1.8状态为高度协调、持续利用。 1.4≤C≤1.8状态为基本协调、初级可持续利用。1≤C≤1.4状态为初步协调可持续。C<1为不协调不可持续利用。C不断减小的过程中,结构由合理转向不合理,从无明显的生态胁迫因子到有明显的生态压力,恢复力、服务功能逐渐变差,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冲突加剧 。

         参考文献
         [1] 刘文欣.基于PSR模型的长沙市土地利用协调度评价[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2:55.
         [2]朱永霞,朱红梅,谭雪兰,陈伊翔.长沙市低碳经济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关系研究-基于Tapio脱钩理论的实证 [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6(1):53-56.
         [3]李稣荻,任学慧,曹奇刚,高福元.城市化进程中基于DPSR模型的大连市与锦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对比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2(5):6-11.
         [4]张苗,陈银蓉,周浩.基于DSR模型的城市土地低碳集约评价-以武汉市为例[M].水土保持研究,2015(5):169-175.
         [5]杨蕾蕾,刘新平.基于PS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新疆农业科学,2010,47(8):1681-1686.
         [6]詹海斌,吴群.基于PS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2009(4):386-400.
         [7]邹程林.基于PS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分析[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2:54.
         [8] F.S.Chapin & E.J.Kaiser.Urban Land use planning[M].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67.
         [9]王慎敏,黎一畅,周寅康.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宏观评价研究[J].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2008(1):135-141.
         [10]李向辉,竺可宁.基于DPSR框架的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相关策略[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5,7(1):48-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