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下城市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发表时间:2020/5/22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7期   作者:宋东风 张芳源
[导读] 近年来,我国城市跨层级、跨部门公共安全事故频繁爆发

         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跨层级、跨部门公共安全事故频繁爆发,传统应急体制中 “数据壁垒、条块分割,信息不畅、应急迟缓,主体单一、缺乏合力”等弊端日益凸显。“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制创新注入了新的理念和能量。顺应大数据时代理念、方法、技术要求,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应着力加强统筹规划体制、辖区分级管理体制、行业协作管理体制、社会参与体制和城际合作体制创新。
         关键词:大数据;城市;应急管理
引言:2015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时强调,“要改革城市管理体制,健全城市应急体系”。在随后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进一步强调“要推进城市管理机构改革,创新城市工作体制机制”。“十三五”发展规划写道:“改革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推进城市精细化、全周期、合作性管理”。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城市工作会议上开出化解各种“城市病”的良方。“十三五”发展规划着重指出要推进城市精细化、全周期、合作性管理。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2018年国务院组建应急管理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类迎来了“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城市公共危机治理新时代。利用大数据促进数据互联、信息共享、知识关联和智慧应用,推动城市公共安全跨部门协同治理,是新时代党和政府必须肩负的使命。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就是要提高国家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保障国家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一、我国城市应急管理现状
         城市应急管理将会对于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近年来,我国在城市应急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一课题仍然是世界级的难题,非常复杂,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应急管理在总体上仍然有较大的差距。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城市应急管理部门的职能结构不断优化完善,我国城市应急管理过程中的不合理之处日益突出,目前,我国应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法制机制建设不够完善。
         防灾减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等方面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应急管理责任和义务不够明确。由于我国的应急管理起步较晚,一直到2003年非典的发生,才引起相关部门对城市应急管理的重视,故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应急管理工作还是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并没有一个较为具体的实施准则,这就让一些不法分子钻了法律上的漏洞,从中私相授受、中饱私囊,给城市建设造成了一定的损害。所以我们当立足长远,在总结他国应急管理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应急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一部能贴合我国高校恢复工作的法律法规。
2.应急管理和信息化相分离。
         目前许多城市都制定了针对各类灾害或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也建成了城市应急管理系统。但当灾害或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时,应急管理工作还是手忙脚乱、没有章法。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应急管理和信息化相分离,没有实现线上和线下的联动。应急管理不是纯技术的工作,也不是纯管理的工作,而是“管理+技术”,两者相互结合,才能使我国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更加完善,应急管理工作顺利进行,解决当前的危机事件。
3.注重事后处理,忽视事前预警。
         大部分城市都是在灾害性或突发性事件发生后,才匆忙迎战,临时制定解决方案。

但实际上,前期的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及时的避免危机事件带来损害。重事后处置轻事前预防。在应对突发事件的理念上,“重救轻防”的思想仍普遍存在,缺乏对危机从潜在到发生、产生巨大危害后果的固有演变过程的了解和掌握,弱化了防突减突能力建设。尤其是当多领域交叉型灾害突然降临时,政府及相关部门便会因缺乏准备而措手不及,应急处置非常被动。
4.公众参与较少。
         对民间善举、志愿者及相关组织缺乏制度性规范,“强政府、弱社会”的应急格局没有根本改变。政府在应急管理中善于动用一切公共资源全力处置,但成本高、负担重、压力大。对全社会的应急教育、培训、演练和引导缺乏可操作性,社会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十分薄弱。
二、大数据下城市应急管理解决对策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技术给以往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带来巨大冲击,信息技术的成功运用,是影响城市应急管理手段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变量。随着大数据技术广泛地渗透到城市应急管理领域,迫切需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将传统的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改进升级,充分利用大数据提升城市应急管理的水平。
1.健全体制,明确责任。
         现在我国虽然已经出台了《防震减灾法》、《防洪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但这些法律都是粗线条的。每个城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每类应急联动的具体方案和实施细则。强化法治,依靠科技。要加快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系统,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高度重视运用科技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强应急管理科学研究,提高应急装备和技术水平,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形成国家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科技支撑系统。
2.理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实现应急管理。
         结合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集成应用。近年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在城市应急管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健全公共安全管理机制,健全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加强专业救灾抢险队伍建设,健全救灾物资储备制度,搞好培训和预案演练,全面提高国家和全社会的抗风险能力。不断完善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并认真抓好落实。
3.加强相关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
         对国家信息数据库相关基础设施进行全面的完善,为信息资源的整合提供支持,建设国家大数据统一开放平台,统筹政务数据资源和社会数据资源,深入开展大数据技术科学研究,推动城市应急管理向智能化、协同性方向发展,还要重视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各地区各部门要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不仅要加强本地区本部门的应急管理,落实好自己负责的专项预案,还要按照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做好纵向和横向的协同配合工作。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系统,明确各方面职责,确保一旦有事,能够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临事不乱。
4.加强基层,全民参与。
         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充分运用网络、广播、电视、报纸、报刊、站车媒体等,以手机短信、微信、微博等传播手段,开展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卫生、消防和环境保护等应急知识宣传,增强公众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加强组织编写预防突发事件的普及性教材。充分利用南宁市科技馆、图书馆、气象科普馆、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等科普机构,强化科普宣教手段,开展直观教育,强化对基层农村的应急宣传和科普教育。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开启了人类数据获取、数据共享的新时代。通过对多元化、多样化数据的有效处理,快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可以极大地提升政府部门公共危机治理的能力,推动城市公共危机治理迈向预见性、精准性、科学性和协同性的新境界。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