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故源于不安全行为,不安全行为与个性特征密切相关,尤其是个性气质。在对国家电网一线作业员工访谈调研基础上,明晰了不同气质与不同不安全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即典型的胆汁质(不稳定+外倾型)与动机型不安全行为密切相关;多血质(稳定性+外倾型)与习惯型不安全行为密切相关;粘液质(稳定性+内倾型)与认知型不安全行为密切相关;抑郁质(不稳定+内倾型)与情绪型不安全行为密切相关。研究对于从源头的岗位选拔和安全上岗等方面预防事故,实现本质安全管理,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气质类型;不安全行为;上岗选择;预防对策
1 引言
从重庆綦江大桥公交车坠江事件到近期飞行员屡次违反驾驶舱安全规则,反复证明了公共岗位人员的不安全行为不仅可能会导致自身事故和伤亡,甚至会造成重大的群体损失。因此,对于涉及公共群体安全的工作岗位,选拔和安排合适的人员到合适的岗位,可以有效防止诸如个性气质等个性特征对安全工作的不利影响,促进不同气质的个体与合适的工作条件相适应,降低不安全行为和事故的发生。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安全行为科学
安全行为科学主要通过揭示人的安全行为机理,分析人的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等与不安全行为之间的影响关系。理论探究和实践应用中应用较多的有“事故倾向性理论”和“人机工程理论”。英国心理学家格林伍德(1919)提出事故倾向性理论[1],主要观点是“事故在人群中并非随机分布,某些人比其他人更易发生事故。具有事故倾向是某些人稳定的、固定的特性”。 随着事故致因理论的不断发展,现行观点中认为“安全工作应以预防为主,凡是由于人类自身活动造成的危害,都有其产生的因果关系,探索事故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原则上就可以预防事故的发生[4]”。根据该理论,事故倾向性理论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被广泛应用到了国内外交通运输行业[4][5]和部分高危生产行业[6]。
基于安全生产的人机工程理论与前者相比,其更侧重于研究作业中的人、机器及环境三者间的协调关系。
2.2 不安全行为
不安全行为是指人在劳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非理智的、无规则约束力的、失去控制并具有显现或潜在伤害自我或他人的行为。叶龙将人的不安全行为根据行为人是否具有目的和动机分为了“有意识的不安全行为”和“无意识的不安全行为”两类 ;梅斯特[12]将不安全行为按产生过程中行为人心态的激进程度分为“激进型”和“平稳型”。
2.3 不安全行为预防机制
不安全行为预防机制,是在对不安全行为产生机理充分探究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并应用于交通、生产等众多领域的新型机制。主要由不安全行为预测方法和预防对策两部分构成。
从上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国外专家、学者根据安全心理学理论开发了大量职业适宜性相关的经典测验量表,例如MMPI量表,16PF量表,EPQ,SCL-90等量表,涉及到从认知水平到情绪情感,从人格特质到个性心理等方方面面。最常见的是利用层次分析方法来确定不同行为的影响权重。我国不安全行为测评自上世纪80年代也进入了起步阶段,主要包括测评仪器的使用,自评表和外评表的使用,自制量表的使用,经典量表的使用,测评软件的开发等[8]。
2.4 气质与不安全行为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随着安全行为科学和安全心理学理论的拓展以及在工业生产领域的应用,气质类型对安全行为、安全生产的作用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气质类型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普通生产岗位和一些特殊职业,例如大型动力系统操作员、驾驶员、飞行员、矿井救护员的人员选拔、事故预防、事故处理等领域[7][8][9]。
3.气质与不安全行为的关系
3.1气质与不安全行为分类
(1)气质分类
综合陈会昌与艾森克的理论将四种典型气质类型分别命名为“典型胆汁质”、“典型多血质”、“典型粘液质”、“典型抑郁质”。
(2)不安全行为分类
参考相关文献[1][13][18]的基础上,结合收集到的秦皇岛供电公司带电作业员工安全行为资料,对不安全行为按产生机理的不同分为四类(表3-1)。
3.2实践调研
在上节理论支撑的基础上,以“访谈形式”对秦皇岛供电公司与带电作业相关的几类员工展开实践调研,进而为员工典型气质类型与不安全行为关系假设奠定实践基础。
3.2.1 调研目标
通过访谈调研的形式,在先前收集资料、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带电作业过程中员工不安全行为的产生机理及具体归类,了解工种特点及易产生相应不安全行为的群体特征,了解目前有关一线带电作业员工上岗作业的预测预防手段。
3.2.2 调研对象
自2018年4月份至2018年5月份为期两个月的时间内对上述三组人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三次访谈。具体表3-2。
3.2.3 调研过程
本次调研采用结构式访谈,对三组不同对象访谈过程中都有明确提纲,并且各有侧重,三次访谈均在封闭式会议室进行,保证了访谈过程不受外界干扰。在访谈的过程中,除了受访者外,还包括采访者两人,记录者两人,并且在征得受访方同意的前提下,对访谈过程全程录音,为访谈内容还原提供了有力保障。
3.2.4 调研结论
(1)一线电工气质分类与特征
根据三次访谈收集到的信息,得出带电作业工种的行业特点和胜任素质如表3-3。
(2)一线电工不安全行为分类与内涵
动机型不安全行为[2],是指在作业过程中由员工侥幸、逞强等不安全心理因素诱发的行为倾向,这些行为倾向有悖于安全行为规范或者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习惯型不安全行为[1][3],是指受先天性心理特质及后天行为习惯的影响,在作业过程中,不自觉的行为方式及动作。认知型不安全行为[3],是指由于自身感知能力偏弱、反应速度偏慢等原因,导致在作业过程中出现认知偏差,往往受先天遗传及后天教育的影响。情绪型不安全行为[5],是指在作业过程中受紧张情绪或不稳定心态影响,行为不受控制进而导致作业偏差,该类不安全行为和人的心理素质关系较为密切。
3.2.4信度检验
利用SPSS软件进行信度检验,结合陈会昌气质量表和巴特利球形度检验结果,说明研究数据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水平。
3.3层次分析法
“安全事故”、“安全违章”、“安全隐患三个指标所代表的重要性不同,在确定个体不安全行为总分时若采用三个指标项直接相加的方式是不科学也是不严谨的,采用层次分析,利用MATLAB法确定三个不安全行为指标的权重系数,个体不安全行为统计为三个指标项的加权得分。
3.4典型气质类型的不安全行为倾向关系
结合对“基于典型气质类型的不安全行为倾向理论”的探究,根据文献与调研分析结果,筛选并优化部分心理特质因子作为两者的中间影响因素,构建“典型气质类型的不安全行为倾向关系”,见附图3-1。
研究总结
研究表明:
第一、不安全行为与个性气质密切相关,不同气质与不同不安全行为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在现实中由于环境的影响和交互作用,其对应关系有可能是一对多或多对一,也可能出现交叉对应。
第二、尽管研究结果的对应倾向性可能受到外界和多因素影响而变化,但从胆汁质到抑郁质,个性特质与不安全行为对应关系仍然具有一定趋势,即人的性格由外到内,不安全行为反应为从冲动到习惯,再从认知到情绪。
第三、在选拔人员到相应岗位,要依据岗位的安全要求程度和岗位工作变化程度,建立气质与岗位对应矩阵,选择最适合岗位气质人员。在上岗前,针对不同气质可能出现的不安全行为和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隐患和事故,予以针对性培训,防止违章和不安全行为激发隐患,形成事故。
图3-1 典型气质类型与不安全行为理论推理关系图
参考文献(部分):
[1]郑林科, 张乃禄.安全心理学[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4, 10(01): 10.
[2]Meister, D.. The nature of human error[P]. Global Tele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 1989, and Exhibi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for the 1990s and Beyond. GLOBECOM '89. IEEE, 1989.
[3]Aas, A.L.. Probing Human Error as Causal Factor in Incidents with Major Accident Potential[P]. Digital Society, 2009. ICDS '09.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2009.
[4]陈芳, 郭娜, 韩适朔. 民航运营单位安全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实证研究[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8, 14(06): 165-170.
[5]陈南. 煤矿井下员工安全心理测评系统开发[D].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 2017.
[6]李慧淑, 栗继祖. 建筑施工从业人员安全心理测评指标研究[J]. 建筑经济, 2014(03): 105-108.
[7]洪志国,李焱,范植华,王勇.层次分析法中高阶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计算[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12):45-47+150.
[8]李慧淑. 煤矿行为安全管理模式实践研究[D]. 太原理工大学, 2014.
[9]李娟. 心理测试量表时效性研究[J]. 华章, 2014, (13): 6-6.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东北振兴专项,项目号;N172410003-10;国家电网本质安全管理项目。
作者简介:
孙德轩(1987—),汉族,国网秦皇岛供电公司;
杨腾皓(1990—),汉族,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邮箱:yangtenghao@neuq.edu.cn,本文通讯作者;
张晓飞(1973—),满族,东北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营销与行为科学, 邮箱zxffs@dlut.edu.cn。